第72章子张篇第十九(3)
第72章子张篇第十九(3)
19.79孟氏使阳肤1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 如得其情,则哀矜2而勿喜。”
注释
1阳肤:据说是曾子的学生。2矜:怜悯。
译文
孟氏任用阳肤做法官,阳肤向曾子求教。曾子说:“在上位的人失去了仁道,民心涣散很久了。如果了解到犯罪的真情,要同情他而不要自以为明察而沾沾自喜。”
名家注解
朱熹注:“阳肤,曾子弟子。民散,谓情义乖离,不相维系。”
张居正注:“阳肤是曾子弟子。士师是掌刑狱之官。散是离散。哀矜是哀怜的意思。昔鲁大夫孟氏使阳肤为士师之官,着他断理刑狱,阳肤因问治狱之道于曾子。”
解读
曾子的学生阳肤受到孟氏的提拔做了法官,他就向曾子请教如何做法官。曾子告诉他:
居上位从政的人早已经失去仁道了,他们为非作歹,不体恤百姓很久了。以致下面的百姓民心涣散,为所欲为。黎民百姓只想平平安安地过安稳日子,触犯法律、为非作歹并不是他孝经传曾们的天性和本意,如果犯罪一定是由于生活所迫。所以,如果你了解了犯罪的动机和案件的实情,不要因为自己能破案而沾沾自喜,而应该体察民情,法外开恩,同情犯罪的人。
孔子向来主张以德治国,但他所提倡的德治是建立在法治基础之上的,所以,他并不反对法治。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希望立法执法的人都能够以真诚的爱心来实施法治。也就是说,在仁德的基础上推行法治。法不外乎人情,法律的制定和实行是为了更好地约束人们,使其不做损害他人损害社会的事情。法律是强制性的,而如果能以爱来感化犯人,理解他们的苦衷,以仁德教育他们,变法律的强制为道德的自觉,恐怕收到的效果会更好。
19.20子贡曰:“纣1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7,天下之恶皆归焉。”
注释
1纣:商代最后一个君主,名辛,纣是他的谥号,历来被认为是一个暴君。被周武王所败,自焚而死。2下流:即地形低洼、各处来水汇集的地方。
译文
子贡说:“商纣的坏,没有现在说的那么严重。所以君子不愿意居于下流,使天下一切坏名声都归到他的身上。”
名家注解
朱熹注:“恶居之恶,去声。下流,地形卑下之处,众流之所归。喻人身有污贱之实,亦恶名之所聚也。子贡言此,欲人常自警省,不可一置其身于不善之地。
非谓纣本无罪,而虚被恶名也。”
张居正注:“盖一自处于不善,则人遂从而指名之,凡天下不好的事都归于其身,不是他做的事,也说是他做的了。故纣以一时之凶德,而被千载之恶名,遗臭无穷,终莫能洗,岂非万世之明戒哉?古语云: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甚言上达之难,而下流之易也。自修者诚能朝乾夕惕,不以小善为无益而不为;不以小恶为无伤而不去,则日进于高明,而尧、舜亦可几及也。”
解读
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国君,也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确实有很多恶行,比如他贪酒好色,拒绝忠言,制定残酷刑法,压制人民;但他又是一个文武全才,对东方文化的发展和中国的统一,都做出过贡献;实际上也没有后人流传的那样无恶不作,坏到极点。这就说明,一个人一旦做了坏事,形成了恶名,就会众恶归之。所以君子不愿意与坏事沾边,担心成为众矢之的,遗臭万年。
我国古代社会以伦理为本位,美好的事情自然会加附到德行高尚的人身上,而丑恶的坏事则一定会附会到德行低下的人身上。如此一来,好人的名声会越来越好,而坏人的名声则越来越坏。如今社会,仍然沿袭了古代这种评价人的方式。所以我们应该经常自我警戒反省,如果放任自流,不幸沦为众恶所归地位,就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真是百口莫辩,抱憾终天。
世态炎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一个人在飞黄腾达之时,身边必定围绕驱之不散的巴结者,而一旦星移斗转,富贵不再,就会墙倒众人推,以前再显赫再荣耀也被说得一文不值了。我们懂得了这个道理,就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谨慎从事,避免居于“下流”的处境,以防众恶加诸吾身。
19.21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1焉:过也,人皆见之:更2也,人皆仰之。”
注释
1日月之食:指日食和月食。2更:改正。
译文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和月食一样啊!有了过错,人人都看见了;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
名家注解
张居正注:“盖日月以贞明为体,故虽暂食而无损于明,君子以迁善为心,故因有过而益新其德,若小人之遂非文过,只见其日流于卑暗而已,安望其能自新也哉?然过而使人见,更而使人仰,此其修德于昭昭者耳。若夫幽独之中,隐微之际,遏绝妄念,培养善端,此则君子慎独之功,修之于人所不见者也。欲立身于无过之地者,宜于此加谨焉。”
解读
子贡认为君子犯过错,就像天空中发生日食和月食,遮蔽光明,人们举头可见,无法遮掩;而君子改正错误,像浩瀚宇宙的星空日月,耀眼光鲜,人们也必定仰望倾慕。君子不应该惧怕错误,有了过错应当勇敢承认,光明磊落,不隐瞒也不掩饰。有过则改不为过,正确对待错误的态度是接受大家的监督,公开改正,这不但不会损害君子的高大形象,反而会得到更多人的敬仰与尊重。
身居高位的人就像太阳和月亮那样受人瞩目,这样的人犯了错误很容易被人觉察。所以,身居高位的人需要谨言慎行,严格要求自己,以免稍不注意犯了错误被众人关注。然而,犯错误在所难免,一旦有了过错也不必惊慌,只要敢于承认,勇于改正,人们依旧会信任你仰望你。普通百姓犯了错误不像身居高位的人那么受人关注,但不能因此就放任自己,将错就错。有人指正是好事,如果没人指出我们的错误,我们就要像曾子讲的那样一日三省,作自我检查。有了过错一定及时加以改正,因为掩饰毫无意义,只有知错就改才能不断取得进步。
19.22卫公孙朝1问于子贡曰:“仲尼7写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注释
1卫公孙朝:卫国的大夫公孙朝。2仲尼:孔子的字。
译文
卫国的大夫公孙朝向子贡问道:“仲尼的学问从哪里得来的?”子贡说:“周文王、武王之道,并没有失传,还留在人们中间。贤德的人论述大的方面,不贤的人记述小的方面。没有哪个地方没有文武之道的。我们老师何处不学?为什么要有固定的老师专门传授呢?”
名家注解
朱熹注:“文、武之道,谓文王、武王之谟训功烈与凡周之礼乐文章,皆是也。”
张居正注:“夫孔子以生知之圣,犹且学无常师如此,诚以义理无穷,而取善贵广也。况人君以一身而膺天下国家之寄,尤当以务学为急,故高宗则逊志时敏,成王则日就月将,所以称殷周之盛王也。”
解读
公孙朝向子贡询问孔子的学问从何处而来,子贡的回答概括起来就是“圣人学无常师”。子贡说,孔子承袭了周文王、周武王之道,并没有固定的老师特意传授他。孔子自己也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所以,他确实没有跟从什么老师做过学问。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可见任何人都可以学习,并且到处都有可学之处。
圣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圣人,关键就在于他能持之以恒地不停学习。想要成就大学问,就要博采众长,贯通古今。只要是向善的,合乎自然天理的,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见贤思齐,见不贤者则改过,在任何人身上都能学习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没有固定的老师,也就是到处都有自己的老师。不断地向众人学习,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现代人很重视教育背景,见人先问人家的毕业院校;有的则喜欢自我炫耀,热衷于自报师门;这些行为实在是浅薄至极。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却做出了流传百世的大成就。而那些所谓师出名门的人,却未必有所作为。我们在羡慕别人拥有大学问的同时,要培养自己刻苦求学的精神,不耻下问,处处学习。这样即便我们没能在知名学校学习过,也同样可以获得学问,成就一番事业。
19.23叔孙武叔1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7以告子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