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宪问篇第十四(4) - 论语 - 雅瑟主编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论语 >

第52章宪问篇第十四(4)

第52章宪问篇第十四(4)

张居正注:“达,是通透的意思。孔子说:‘君子之所以为君子,小人之所以为小人,始焉不过一念之少殊,终焉遂至趋向之迥绝,何以言之?天理本自高明也。君子凡有所为,都只循着天理而行,故其心志清明,义理昭著,所知者日以精深,所行者日以纯熟,渐至于为圣为贤,‘而造位乎天德。譬之登山者,一步高似一步,将日进于高明矣,岂非上达者乎?人欲本自污下也。小人凡有所为,都是一团私欲,故其志气昏昧,物欲牵引,良心则日以丧失,邪行则日以恣肆,渐至于为愚为不肖,而与禽兽不远。譬之凿井者,一步低似一步,将日流于污下而已,岂非下达者乎?欲脱去凡近以游高明者,当知所择矣。”  解读

孔子所说的上达,是说君子追求的是仁义道德等精神层面的东西;而小人追求的是利益财富等物质层面的东西。这是孔子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之一。

上达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属于精神范畴。说的是君子追求的是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并且为之而努力奋斗。下达是具体的内容,属于物质范畴。君子应该追求精神修养,淡化物质利益。小人首先追求的是物质层面的东西,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更好地生活。所以,小人下达。他们只掌握一些生存技能,从事农工商贾各行业。“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还可以理解为:君子能够通达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小人则通达于财利,遇事着眼于表面现象,见事不明,甚至通于邪道、歪道。

君子的人生目标是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传播自己所知道的真理;所以,在日常生活的细节方面,他们往往不能面面俱到,更不会在某些小事上耍小聪明。而小人则往往在细节处大做文章,突出表现;然而,如果把重大的任务交给他时,他又可能经受不住考验。所以,我们要有更广阔的胸怀,不要执着于做世俗的“小人”;而应更加积极进取,做通达于上的“君子”。

14.24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1。”

注释

1人:意指别人。

译文

孔子说:“古代学者做学问在于提高自己,当今的学者做学问是为了给别人看。”

名家注解

程颐、程颢注:“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为人,欲见知于人也。”又注:“古之学者为己,其终至于成物。今之学者为人,其终至于丧己。”

朱熹注:“圣贤论学者用心得失之际,其说多矣,然未有如此言之切而要者。

于此明辨而日省之,则庶乎其不昧于所从矣。”

张居正注:“为己,是欲得之于己。为人,是欲见知于人。”

解读

孔子通过比较古今学者对待学习的不同态度,委婉地批评了那种学习目的不正确的读书人,同时也明确地阐述了学习的真正意义所在:学习的真正目的在于提高自己,而不是为了充门面做给别人看。

这里说的“古人”怎么样,其实也就是在告诉我们“今人”应该怎么样;而说的“今人”怎么样,实际上是在说不应该怎么样,其实归根到底是要告诉我们正确的学习态度。孔子主张仁义道德,有济世救民的胸怀,认为只有给别人带来好处的才能称之为“仁”。所以,孔子认为读书的真正目的,除了修身养性外,更重要的是人仕辅助君王,为天下的百姓谋福利。遗憾的是,在现实中此类“今之学者为人”现象普遍存在,很多人学习知识都只是泛泛而谈而不解其中真实含义。有的入学习只是为了谋取一份体面的工作,而不考虑自己的真正爱好和特长,也不考虑是否能够发挥自己的最大能力。为了充门面而学习的人,不可能领悟知识的真正精髓。学习是为了不断的提高自己,我们必须要认清这一点。

14.25蘧伯玉1吏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注释

1蘧伯玉:人名,卫国的大夫,名瑗,孔子到卫国时曾住在他的家里。

译文

蘧伯玉派一位使者来探望孔子。孔子让了座之后问道:“老人家在做什么?”

使者回答说:“他想减少自己的过失却还没办到。”使者出去以后,孔子说:“好使者呀!好使者呀!”

名家注解

朱熹注:“欲寡过而犹未能,则其省身克己,常若不及之意可见矣。使者之言愈自卑约,而其主之贤益彰,亦可谓深知君子之心而善于辞令者矣。故夫子再言‘使乎’以重美之。按庄周称‘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又曰:‘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盖其进德之功,老而不倦。是以践履笃实,光辉宣著。不惟使者知之,而夫子亦信之也。”

张居正注:“大抵天下之义理无穷,人心之出入无定,故寡过未能,非使者为伯玉谦词,乃真实语也。尧、舜、禹之授受,以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成汤之检身若不及,文王之望道而未之见。古之圣贤,未有不以此存心而成德者,善学者宜加意焉。”

解读

蘧伯玉是卫国有名的贤大夫,孔子和他私交很好。孔子问蘧伯玉的近况,使者非常巧妙地回答说,蘧伯玉在不停地反省自身的错误,但是他感觉还做不到,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孔子非常赞赏蘧伯玉使者的言谈。圣贤能自省其过,但也不能免其错,正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减少自己的过错,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能够承认自己的过错已属不易,承认过后还要不断改正,这就需要更高的道德修养。现实永远不会有绝对的完美,人的道德修养自然也无法说已经达到了完善。但是,只要我们有坚持不懈的信念,就能不断减少犯错误的几率。如果犯了过错,要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能把过错归于外在条件,这就需要我们时刻有谦逊的心态。

74.26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注释

1谋:考虑。2出:越出,僭越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不谋那个政事。”曾子说:“君子考虑的事情不超出自己岗位的范围。”

名家注解

朱熹注:“此艮卦之象辞也。曾子盖尝称之,记者因上章之语而类记之也。”

张居正注:“位,是职位。这一句是《易经》中《艮卦》的象词。曾子尝称述之说道:‘凡人之居住,虽有大小尊卑之不同,莫不各有当尽之职。若舍其本职,而出位妄想,则在己为旷职,而于人为侵官矣。君子则身之所居在是,心之所思亦在是,凡夙夜之所图虑者,惟求以尽其本分所当为之事。如居乎仓库之位,则思以审会计,明出纳,而尽乎理财之职;如居乎军旅之任,则思以勤训练,饬军令,以尽乎诘戎之职,初未尝越位而有所思也。如是,则众职毕举,而庶务成理矣。”’

解读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是为政的基本修养。在孔子眼中,人与人有严格的身份差别,每个人都安分守己,社会才能井然有序而不至于陷入混乱。这也符合儒家的一惯思想,与“君君臣臣”的正名理论密切相关,一以贯之。

孔子生活的时代,礼崩乐坏,很多人在其位而不谋其政。所以,孔子面对混乱的社会现状,提出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理论。古代社会没有民主,统治国家管理百姓,就需要有人来做决断。如果大家都各执己见、言辞纷扰、莫衷一是,就不能达成一致,从而导致社会混乱。一个正常的国家,应该是上下都各按名分,各尽其职。这样,国家机器才能有效而稳定地运转。我们在工作中,同样要找准自己的位置。隔行如隔山,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不要强行去干涉,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在为社会做贡献了。

14.27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1注释

1这句话含义深刻。孔子希望人们少说多做,而不要只说不做或多说少做。

译文

孔子说:“君子以说得多做得少为耻辱。”

名家注解

朱熹注:“行,去声。耻者,不敢尽之意。过者,欲有余之辞。”

张居正注:“耻,是羞耻。孔子说:‘人之言行贵于相顾。若喜为高论,轻肆大言,而考其所行未能如是,则为言过其行。究其归,不过便佞小人而已,故君子耻之。以是为耻,则勉不足而谨有余者,自不容不至矣。”’

解读

孔子向来都很反对言过其行,不断强调要“讷于言而敏于行”。他反复告诫人们要言行一致,少说大话多干实事。

巧言令色鲜矣仁,君子要真诚坦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把言过其实作为一种耻辱。人们应当少说多做,先做后说,说到做到,说了大话却做不到是很令人厌恶的事情。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爱夸夸其谈的人,他们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说尽了大话、套话、虚话;但到头来,却一件实事都没做到。这不仅是对他们自己诚信的严重损害,有时候也会给集体和他人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所以,一个人说话一定要注意,大言不惭,夸夸其谈,把牛皮吹出去了却不能兑现,就会被人看贬。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