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公治长篇第五(2) - 论语 - 雅瑟主编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论语 >

第16章公治长篇第五(2)

第16章公治长篇第五(2)

注释

孟武伯问孔子:“子路真的仁德吗?”孔子说:“我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孔子说:“仲由啊,在一个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可以让他管理兵役的事,但不知道他是否仁德。”盂武伯又问:“冉求怎么样呢?”孔子说:“冉求啊,在拥有千户人家的城镇里,或者在有百辆兵车的封地里,他可以做总管。但我不知道他是否有仁德。”孟武伯又问:“公西赤又怎么样呢?”孔子说:“公西赤啊,穿上官服,立在朝廷之中,让他接待宾客,和他们交谈应对还可以。我不知道他是否仁德。”  名家注解

朱熹注:“子路之于仁,盖‘日月至焉’者。或在或亡,不能必其有无,故以‘不知’告之。”又注:“古者以田赋出兵,故谓兵为赋,《春秋传》所谓‘悉索敝赋’是也。言子路之才,可见者如此,仁则不能知也。”

张居正注:“盖仁之为言,必纯乎天理,而无一私之杂,始终惟一,而无一息之间,才叫作仁。其心之纯与不纯,有非行事所可见,他人所能识者。故夫子于三子皆许其才,而未信其仁。盖以发于外者易见,而蕴于心者难知也。有志于求仁者,当省察于吾心独知之地而后可。”

解读

子路、冉求、公西赤三个人都是孔子的弟子,孔子对他们的评价都以“仁”为标准。他说,子路可以管理军事,冉求可以负责内政,公西赤可以主持外交,但是对于他们是否达到了“仁”的标准,圣人却“王顾左右而言他”,回答说他不知道他们是否仁德。在孔子看来,这些弟子们虽然各有自己的专长,但所有这些专长都必须服务于礼制、德治的政治需要,必须以具备仁德情操为前提。实际上说明,圣人把“仁”看作是最重要的品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在某一方面都可能成就一番事业,但是评价这个人是否仁德,则需要天长日久的观察。有才华的人不一定有仁德,而有仁德的人为人处世则一定会尽其才能。所以,人无论具备多高的才能,没有良好的德行也必定是个失败者。我们能在这个世界上立足,重要的不是我们有何等功名,而是我们是否拥有了良好的品德。在这个讲求实际的年代里,人们事事以功利为准则,但是真正能够让我们立足社会的却是拥有良好的品德,所以,我们要努力不懈地修养自己的德行。

5.9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1?”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2,赐也闻一以知二3”子曰:“弗如也。吾与4女弗如也。”

注释

1愈:胜过、超过。指更好、更强。2十:指数的全体,旧注云:“一,数之数;十,数之终。”3二:旧注云:“二者,一之对也。”4与:赞同、同意的意思。

译文

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谁更好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听到一件事可以推知十件,我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二件。”孔子说:“不如啊!我同意你的话,是不如颜回啊!”

名家注解

朱熹注:“颜子明睿所照,即始而见终;子贡推测而知,因此而识彼。无所不悦,告往知来’,是其验矣。”

张居正注:“然这弗如之一念不但是学者上进的机栝,若使为人君者能以古之帝王为法,而自视以为不如,必欲仰慕思齐而后已,则其进于圣帝明王也不难矣!”

解读

子贡和颜回都是孔子的学生,颜回勤于学习,而且能够独立思考,凡事都能做到闻一知十,推知全体,融汇贯通。所以,孔子对他大加赞扬并且十分喜爱。子贡是一个什么都讲的人,所以圣人在他面前说话也比较随便。一天,圣人让子贡与颜回做对比,问他们两个谁更聪明谁更强,子贡很谦虚地说自己比不上颜回。子贡认为颜回学习刻苦,懂得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在学业上常常是事半功倍;而自己却只能是老师讲了一步,他只能知道两步而已。由此可见,子贡是一个很坦诚也很谦虚的人。

有自知之明的人既能全面认识自己,又能很好地了解别人,这样的人才是有智慧的人。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很少注视自己,一双眼睛紧盯着别人,自以为自己比别人都高明。实际上,以己之长比人之短,这样的做法是可悲的。

德行高尚的人总是能发现自己的缺点,看到别人的优点。我们应该懂得,赞扬别人实际上就是在肯定自己。做人既不能妄自菲薄,又不能狂妄自负。想要赢得别人的尊敬,首先要学会时时刻刻反省自己,学习别人的长处以弥补自己的不足。人贵在有自知之明,勇敢地承认自己比不上别人,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5.10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1之墙不可朽2也。于予与何诛3!”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4改是。”

注释

1粪土:腐土、脏土。2枵:音wu,抹墙用的抹子。这里指用抹子粉刷墙壁。

3诛:责备、批评的意思。4与:语气词,无实际意思。

译文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了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再粉刷了。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责备他有什么用呢?”孔子又说:“起初我对人,听他怎么说,我就相信他会怎么做;现在我对人,听他说的话,还要考察他的行为。是宰予让我改变了这个态度。”

名家注解

朱熹注:“宰予能言而行不逮,故孔子自言于予之事而改此失,亦以重警之也。”

张居正注:“孔子此言,所以深警宰予,使之惕然而悔悟也。夫师弟子之间,朝夕相与,其为人贤否易见,而孔子犹谓以言取人,失之宰予。盖人之难知如此,况人君之于臣下,尊卑之分悬殊,接见之时甚少,欲尽知其心术之微,得其行事之实,岂不难哉!盖敷奏必以言,而明试必以功,此即听言观行之法,用人者所当加意也。”

解读

宰予是孔子的学生,他能言善辩,常常用语朴实,却能切中要害。但是他这个人不拘礼节,具有大胆思考、勇于责难的敢作敢当精神,影响到行为上就造成了他对传统礼制的不满。孔子把“仁”、“礼”作为人一生追求的最高目标,宰予白天睡觉显然有违礼节,他这种行为不能不让温文尔雅的圣人大为恼火。并且,在圣人看来这一行为看似违背小礼小节,实际上影响重大,甚至可以同治国安邦联系起来。所以圣人用“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朽”这样严重的言辞来责骂他。

人都有惰性,但是一味地贪图享乐,好逸恶劳,只能消磨自己的锐气浪费自己的生命。人生的成就需要自己的努力,除了自己谁都不能给我们美好的生活。人生是短暂的,努力就要及时,不能蹉跎度日,也不能只说不做。

现代人处于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们都在抓紧一切时间充实自己,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该学习的时候认真学习,该工作的时候努力工作,而该休息的时候一定要好好休息,这是千年不变的生活规律。只有顺应了自然规律,才能既不浪费时间又不影响身体健康。

5.11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1。”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注释

1申枨:音cheng。姓申,名枨,字周。是孔子的学生,春秋末年鲁国人。

译文

孔子说:“我还没有见过刚毅不屈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就是这样的人。”孔子说:“申枨啊,欲望太强,怎么能称得上刚毅不屈呢?”

名家注解

程颐、程颢注:“人有欲则无刚,刚则不屈于欲。”

张居正注:“观孔子此言,可见有欲则无刚,惟刚则能制欲,凡学为圣贤者,不可以不勉也。然先儒有言,君德以刚为主。盖人君若无刚德,则见声色必喜,闻谀佞必隘,虽知其为小人,或姑息而不能去,虽知其为弊政,或因循而不能革,至于优游不断,威福下移,其害有不可胜言者,欲求致治,岂可得哉!然则寡欲养气之功,在人君当知所务矣。”

解读

孔子一直认为,一个人的欲望多了,不仅做不到“义”,甚至也做不到“刚”。

无欲就无生,欲望本身无可非议,圣人也没有普遍地反对人们的欲望。人的一生都纠结苦恼于各种欲望之中,最重要的是我们用哪种态度对待它。有的人为了满足内心欲望,肆意妄为不顾道义与法律,这样的欲望就会给我们带来麻烦甚至是杀身之祸;而有的人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欲望,懂得自律而不贪婪,这样的人就是有仁德之心的人。简言之,人都有欲望,但是如果想成为有崇高理想的君子,就必须舍弃各种欲望,一心向道。

无欲则刚,真正刚强的人内心里是没有欲望的。有欲望的人无法刚强,因为欲望往往是人的软肋。别人知道了你的欲望爱好所在,就有了控制你的可乘之地。能够淡泊名利,无欲无求,才能无所畏惧,真正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在当今这个“没有金钱万万不行”的社会,很多拜金主义者沉迷于各种金钱交易中,欲壑难填就难免犯罪,人生之路就毁在了“欲望”上。所以,无论你职位多高,权力多大,一定不要陷入贪得无厌的欲望中,不要成为金钱和物质的奴隶,一旦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还有什么刚毅可言呢?

5.12子贡曰:“我不欲人2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注释

1欲:想。2人:别人,其他人。3及:达到,做到。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