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黑衣人
辰时,皇城的永福街喧闹非凡,而今日更是异常喧嚣。
兰州国的使者队伍正浩浩荡荡地穿越皇城,向着皇宫行进。
林泽走在队伍中,满脸的络腮胡掩盖了三年前旧时模样。
在永福楼的厢房内,白莺莺静静地坐在窗边,凝视着窗外往来穿梭的人群,沈修伫立一旁,双手抱剑,沉默不语。
“沈修,你所说的主上,为何会与兰州国的使臣一同进城?难不成他是兰州国人?”白莺莺的目光紧紧追随着兰州国的队伍,开口问道。
“有些事,你无需知晓过多,只需清楚主上交代给你的任务便好。”沈修变换了一下抱剑的姿势,淡淡地回应道。
正说着,厢房门被轻轻推开,白莺莺闻声望去,却久久不见有人进来。
沈修快步走到门边,抱拳行礼,恭敬地说道:“主上!她已在此,并无旁人!”
说完,一位身着黑色斗篷的男子悄然步入房间。那斗篷压得极低,几乎遮住了他的整张脸,让人难以窥探他的真容。
“霓美人,你做的不错,短短几日,便能赢得那暴君的信任。放心吧,清水镇的百姓,他们此刻都安然无恙。”黑衣人刻意压低了嗓音,声音低沉。
白莺莺的目光在他身上,上下打量,除了能分辨出他的大致身高外,唯一引人注目的便是他手上的一枚纯黑玉扳指。
“不知主上究竟要我做何事,才肯放过清水镇的百姓?”白莺莺问道。
“自然是等本主上君临天下之时,清水镇的百姓就能永享太平。”黑衣人言语中透着狂妄。
白莺莺心中早有预料,私自打造兵器背后之人定是他所为,可眼前这人究竟是何方神圣,竟妄图染指皇位?
“你是想让我谋害当今圣上?”白莺莺站起身来,缓缓走到黑衣人面前,“你可知道,这天下能取景琰性命之人,可谓是少之又少,何况是我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子!”
“霓美人,你难道没听过英雄难过美人关吗?我们安排你入宫,用的便是这美人计。男人在最放松的时刻,便是下手的绝佳时机。”黑衣人不紧不慢地说道。
“我为何要听你的?我大可将你们的阴谋告知景琰,让他即刻派遣神琰军奔赴清水镇,我就不信,还收拾不了你们这群鼠辈!”白莺莺拿起桌上一杯茶小抿了一口。
“就知道你不会乖乖听话,沈修,还是由你来说吧。”黑衣人将目光投向沈修。
白莺莺也随之望向沈修,只见沈修心虚地垂下头,不过很快又恢复了镇定,说道:“霓美人,不,白大夫,你还有个儿子叫白慕景……”
“你们究竟想怎样?”白莺莺一听他们提及白慕景的名字,顿时情绪激动起来,“你们把景儿怎么样了?”
看到白莺莺终于没有之前的镇定,黑衣人发出一阵得意的笑声。
“哈哈哈……莫要慌张,只要你依我们所说行事,日后你与你儿子定能尽享荣华富贵。说不定哪天本主上心情大好,让他唤我一声干爹,也是可以的”
白莺莺此刻心急如焚,她满心疑惑,这些人是如何知晓她的身份的?
难道是老县令经不住严刑拷打而招供了?还有景儿,景琰派了那么多人四处寻觅都毫无头绪,他们又是如何找到的?
不过眼下看来,他们似乎并不知晓她与景琰三年前的过往,仅仅只知道她是德善堂的白大夫。
事已至此,她别无选择,只得应下他们的要求:“好,我答应你们,但我要先见到我的孩儿!”
沈修望向黑衣人,黑衣人略作思索后说道:“好吧!你就坐在这窗前,片刻之后,我会带他从楼下经过,你可要看仔细了!”
说完,黑衣人便转身离去。没过多久,他怀抱着一个与白慕景年龄相仿的男童,从福满楼下缓缓走过。
白莺莺急切地趴在窗边,那身形,那衣着,分明就是她朝思暮想的白慕景!只是那孩子安静得出奇,像是沉睡过去一般。
白莺莺未曾料到,与景儿的再次相见竟是这般情景。
刹那间,她再也无法保持镇定,不顾一切地想冲出门去,试图夺回白慕景,沈修见状,紧紧地抓住她,让她动弹不得。
“沈修,你们到底是什么人?刚才那个黑衣人究竟是谁?为何非要置景琰于死地?如今景国一片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为何要挑起这无端的是非?”白莺莺声嘶力竭地吼道。
“这一切,都是景琰罪有应得,怨不得旁人!”沈修冷冷地回应道。
白莺莺内心乱如麻团。白慕景跟景琰这两个人,于她而言,都是无法割舍的人
将白莺莺护送回宫后,沈修又折返福满楼。
“主上,幸亏我们知晓霓美人就是白大夫,若不是拿那小子当筹码,想要轻易掌控住她,恐怕没这么容易。”沈修庆幸地说道。
“儿子?哼,谁晓得她儿子究竟身在何方?我前往德善堂探寻时,那孩子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至今都没找到。”黑衣人冷哼一声,言语烦躁。
“那刚才小孩又是怎么回事?”沈修满脸困惑。
“那孩子身上的衣裳倒是从德善堂取来的!”黑衣人嘴角上扬,浮出一抹冷笑。
“所以,我们必须催促霓美人尽快行动。万一她察觉那孩子是假冒的,必定会将我们的计划告知景琰。”
黑衣人停顿一下,接着道:“就定在明晚,让她动手!刚好云州国今日入宫,鱼目混杂的,是个好机会!”
“明晚?如此仓促?”沈修话语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犹豫。
毕竟,倘若此次行动失败,白莺莺必将成为景琰刀下的亡魂。
在这段时间的相处中,他真切地感受到白莺莺是一位心地善良的女子。更何况,她还治愈了他半边脸上的疤痕。
如今,他不仅没有对她心怀感恩,反而处心积虑地利用她,这让他的内心愧疚之感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