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2) - 马云是这样创业的 - 吕叔春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4章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2)

第4章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2)

上午9点半挂在网上之后,马云就去逛街了。12点,朋友打来电话说,马云你快来看,有5封给你的e-mail。马云回去一看,真有5封e-mail,有来自美国的、日本的,也有来自欧洲的;有机构、公司,也有当地留学生。信上说,这是我们发现的第一家中国公司的网站,你们在哪里?我们想和你们谈生意。意外的回复让马云兴奋不已,直觉告诉他,这东西将来大有可为。  马云在美国拉斯维加斯遇险,有点像阿里巴巴遭遇四十大盗。

美国骗子商人没能要了他的命,却让他无意中发现了藏宝的山洞。

于是一个新版的阿里巴巴的故事从此开了头。

马云的触网很偶然也很简单,但它却成为了中国互联网历史中的一页。

1995年,在美国触网的中国人很多,在中国触网的也大有人在;但一经触网就立刻看到了未来的网络世界,看到了网络改变世界的巨大能量,看到了网络背后隐藏的无限商机的人,却寥寥无几,而看到未来、看到商机立即付之行动者则只有马云一人耳。

否则,中国第一个商业网站就不会叫中国黄页,中国的互联网之父就轮不上马云了。

马云触网的结果是诞生了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商业网站——中国黄页。5年之后,又诞生了世界最大的b2b网站阿里巴巴。从此,互联网江湖上多了一个长相奇特的西湖怪人,多了一个自称“风清扬”的网络高手,多了一个高深莫测永不放弃的新经济企业家。

人们都说,机会属于有准备的人。其实,机会还属于有智慧、有胆魄、有梦想、有决断的人。

所有的成功都有原因,所有的水都有源头。马云的成功在偶然性中带着某种必然性,当我们重新思考和审视他的成功经历时,就能明白这背后的深意。

4.不容易的“中国黄页”

中国黄页,可以说是马云进入互联网的第一步,有失败,也有成功。虽然最终离开了中国黄页,但其中的经验教训,对于他却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马云之所以能做出中国黄页,是源于在美国的那次“触网”经历。它诞生于从西雅图飞往杭州的飞机上,诞生于西湖畔一间普通的写字楼中。

在西雅图收到5个e-mail时,兴奋的马云就产生了成立互联网公司的想法。马云当即对美国的朋友说:我们合作。你们在美国负责技术,我回国内去做公司。

把中国企业的资料收集起来,翻译成英文,寄到美国,然后让美国的朋友做成网页放到网上,这时马云在脑海里盘算着他的宏伟蓝图。

马云从美国回到杭州。下飞机的当晚,他就迫不及待地把24个朋友约到家里,都是上夜校认识的朋友,都有外贸方面的经验。

马云原以为这些人原本就是做外贸的,接受新鲜事物快,再加上他的那张嘴,应该能够得到支持。

这次马云从一开始就大侃互联网,侃互联网企业,侃如何通过互联网把中国企业介绍给全世界。云山雾罩地侃了两小时,最后,马云坚定地说:“我现在就准备辞职开始做这个企业了,这个企业叫做internet。”就这样侃了半天,屋子里的朋友却都没听懂。

事后马云补充道:“我讲了两个小时,大家都没有听清楚,我也不知道自己讲的是什么东西,讲完之后他们说这东西你不能干,你干什么都行,开酒吧也行,要么开个饭店,要么办个夜校,但就是不能干这个。最后怎么样?其中23个人说算了吧,只有一个人说你可以试试看,不行赶紧逃回来。我想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决定还是干,哪怕24个人全反对我也要干。”

一周以后,也就是1995年的4月,马云自己拿出了6000元,又从亲友那借了几万,再加上海博翻译社办公家具的折价和另外两个股东的钱,一共凑出了10万元。马云、张英(马云夫人,也是杭电的英语教师)、何一冰3人一起创办了浙江海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公司的实体就是中国第一家商业网站——中国黄页。

马云任公司经理,何一冰任副经理。分工是马、何负责跑业务,张英负责给客户发e-mail。公司一开始就是股份制的公司,有4个股东,3个创办者。马云夫妇出资8万,宋卫星出资1万(宋没有参与经营),何一冰出资1万,马云给了何一冰10%的股份。

那是1995年的4月,那一年马云刚好30岁。同年9月,马云辞去了学院的公职。

辞职时,学院的领导被马云的突来之举搞懵了。他大惑不解地盯着马云问:“马老师,你不是在开玩笑吧?你书教得好好的,为啥突然辞职?是学院委屈了你吗?”

“不,不是的。”马云连声解释。“学校对我挺好,我是想趁自己现在还年轻,出去闯闯。”

在校领导办公室,马云足足解释了一上午,校领导还是真诚挽留。对此马云大为感动。

但互联网的商机不能错过,鱼和熊掌不能兼得。

最终校领导还是同意了马云的辞职。马云辞职的消息传开后,在学校引起不小震动。事后,马云说:“当初扔掉铁饭碗,去搞不被人理解和看重的互联网,如果失败了对自己意味着什么,那是不言自明的。”

马云当初辞职下海的决心和勇气来源于对互联网未来的判断。

如今已没人怀疑马云10年前的抉择。

当你看到一个东西又十分想做好的时候,就去做。在这一刻结果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是不是愿意为此付出一切代价全力以赴地去做它,证明它是对的。

中国第一家商业网站——中国黄页就是这样诞生的。它是灵感、激情和梦想的产物,也是胆略、勇气和眼光的产物。

中国黄页诞生时,绝大多数中国人还不知网络为何物,中国政府还没有决定是否加入这个信息高速公路。也许连马云自己都没想到,他的一次躁动和冲动,竟然揭开了中国互联网历史的第一页。

创业从来都是艰辛的,在一片蛮荒之地进行开拓式创业就更加艰辛。

开创一个崭新的产业,创造一个崭新的商业模式,是一件充满风险充满挑战的事;其开拓者的命运有两个:要么成为占尽先机的英雄,要么成为异常悲壮的先烈。

如今,人们只记住了那些成功者的大名,但却忘记了数倍于成功者的失败者。人们只记住了英雄,但却忘记了先烈。历史就是如此无情。

在1995年的上半年,草创时期的中国黄页举步维艰。无论是谁要想通过互联网做生意,首先就得宣传普及互联网,而这是一件既费钱又费时的事,其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都是像中国黄页这样的10万元起家的民营小企业无法承担的。但不承担也得承担,否则就别想做网站,更别想通过网站赚钱。

当中国黄页的客户根本看不到网络,也无法通过网络看到他们的产品时,马云被人当成骗子的命运是无法避免的。当囊中羞涩,急于找钱时,马云不止一次地被别人骗的命运也是无法避免的。

5.男儿当有冲天志

有多大的梦想,才有可能有多大的事业。马云有一颗吞并天下的心,并且从不掩饰,毫不畏惧,即使失败了又有什么,因为他对自己的团队深信不疑,他们一定可以走向成功。

马云有过两次北漂创业的经历,但都不成功。在他看来,北京不是他的风水宝地,在这里,他没有找到走向成功的感觉。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经过一番内心的痛苦挣扎与拷问,1999年,马云又一次作出了他人生中颇具里程碑意义的决定:南下,回老家重新创业!

世上最伟大的力量,是奋斗的力量。必须要这样,就在作出决定的那一夜,马云集合了团队的所有人,他觉得有必要跟他们打个招呼。一两年前,马云第二次北上时,带着当年从中国黄页时期就跟着他的8名伙伴一起出来的。现在,他自己要回老家了,应该把他们都安排好,这是出于他做人的原则,也是出于道义。

在马云宣布他要回杭州创业的决定时,几乎所有的人都惊呆了。按常理说,马云简直是在“穷折腾”。在北京干得好好的,而且是为政府部门做事,干嘛要再回去过那种苦不堪言的日子呢?

马云理解他们的想法,真诚地说:“你们可以留在部里,这里有外经贸部这棵大树,也有宿舍,在北京的收入也非常不错;你们在互联网混了这么多年,都算是有经验的人,也可以到雅虎,雅虎刚进中国,是家特别有钱的公司,工资会很高,每月几万块的工资都有;也可以去刚刚成立的新浪,这几条路都行,我可以推荐。反正我是要回杭州了。”

“你们要是跟我回家二次创业,工资只有500元,不许打的,办公就在我家那150平方米的房子里,做什么还不清楚,我只知道我要做一个全世界最大的商人网站。如何抉择,我给你们3天时间考虑。”

但到做抉择时,大家没有任何犹豫,也无须3天时间考虑,5分钟后抉择就出来了:跟马云回杭州去,重新开始!

南方人喝烈酒就不如北方人,但在离开北京的最后一个晚上,马云和十几个年轻人在一家小酒馆竟喝起了北京的二锅头,许多人都喝得半醉,席间弥漫着无奈和沮丧,也洋溢着坚毅和希冀。

大家谁也没有认输。

许多人都不记得那天晚上马云到底说了些什么,从1995年闯到1998年,该收获了,为什么还是这个样子?还是这么迷茫?还是不知道路在何方?忽然有人唱起了《真心英雄》,然后大家一起唱了起来:在我心中,曾经有一个梦,要用歌声让你忘了所有的痛……后来,这首歌伴随着阿里人度过了许多危难的时期,比如说第一次互联网低潮,比如说非典。当功成名就的马云后来再次唱起这响亮的歌声时,他一定又想起了当年北京城的那个小酒馆,想起十几个年轻人含泪而歌的那个晚上,不能忘,不敢忘,不会忘……

临行前,马云和他的团队一行8人去爬长城。京城一年,生活是两点一线,根本没有时间游玩,这是他们第一次上长城。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