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用完善的计划保证执行力(2)
第25章用完善的计划保证执行力(2)
分工的严密与否,体现了管理者的规划与统整能力,也能让我们看到一个企业的行动力是强还是弱。分工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实现行动目标,还有“解决问题”。必须获得明确的结果,实现计划的目标,这才是我们对工作制订分工计划的目标。通过严密而且权责分明的分工,把每个人都绑到工作的列车上,并且不能给他们跳车的机会。这时,企业就具有了团结一致的精神和高效的行动力。 1.精确分工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马歇尔将军坚决地主张立即撤换那些表现不佳的将领,另换人上去率军指挥。他说:“我对他们没有私仇,只是知道这些职务不适合他们,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干不了别的工作。同时,由于当初的任命是我做出的,我现在必须承担给他们另寻合适职位的工作。”
马歇尔这段话的真正意思,就是精确分工是多么重要。他认为一个人要坐在适合自己的位置上才能干出成绩,否则就无用武之地。也就是说,当你在管理中面对下属时,应该多想一想“他最擅长的工作是什么”,而不是“他想干什么”。在一项需要合作才能做好的工作中,把每个人的长处结合起来,再让他们有正确的态度,工作的执行才有保证。
你千万不要认为两个平庸之辈放到一块按照“说明书”就能做好他们的本职工作——偏偏不少管理者相信这个“不需要思考的机器理论”。在一切都需要团队协作的今天,我们不但要把员工变成流水线上有思维的机器,还要让他们彼此契合,互相扬长避短。否则,就很有可能产生各种内耗。只有做到精确分工,才能避免出现这种局面。
2.鼓励合作
主动性就是不用管理者特别说明,员工就能出色地完成工作并给他人提供必要的帮助。这是合作的前提。没有主动性,就没有成功的合作。记住这句话,再去观察你的企业、部门和工作小组,看看是不是这样——人们是集体低头不语,默默地忙自己的事情,还是抬头主动询问同事有什么需求呢?
问题一:有的人接到命令才去做工作。这是目前企业中最广泛的群体。他们一般不主动行动,只有管理者发令时,才马上执行。完成任务后,回到原地等待下一次命令。他们也不会主动帮助同事,除非同事请求他。
问题二:有的人被催促了两次以上才采取行动。这类员工有轻微的拖延症。在分工计划中,明明同事已经走在前面了,他总要晚两步。有时需要管理者给予警告,他才会不情愿地跟上大家的步伐。
问题三:有的人只有实在躲不开了才开始动手。他们只有在形势所迫时才可能行动。当然,有些员工可能才华出众,即便短期冲刺,也能把事情做好,但拖延执行已融入其本能,成为一种较为严重的坏习惯。对重要的工作来说,等他们行动时,往往已经为时已晚。
问题四:有的人不管你怎么督促都不会执行。这种类型的员工是管理者需要警惕并且清除的。他们是企业中的投机分子,只能活在管理者的纵容之下。无论你怎么告诫他,鼓励他或者激励他,他都不会把工作做好。换言之,不要奢望在这种员工身上看到执行力。你应该做的是把“坏苹果”清出自己的团队,以免感染其他人。
要解决这四个主要问题,就必须加强企业员工的协作能力,用严密的计划去绑住每一个人,环环相扣,一动皆动。完善的分工计划,总是建立在团队合作和部门协同的基础之上。管理者要充分地根据员工的个性来设计分工计划,鼓励他们把彼此的优点结合到一块。这要求管理者了解自己的员工,清楚地知道他们不同的脾气和喜好。同时,再用合作分工把每一个人都包容进去,用强大的组织能力驾驭住个性不一的下属。人人互助,共同朝一个方向努力,把企业的各项计划执行好。
制订严格的绩效考核计划
珠海有两家零售企业,一家经营时尚用品(a),另一家经营家居装饰(b)。2010~2013年,我为这两家公司提供过管理咨询方面的服务。两家公司的老总几乎同时找到我,希望我去诊断一下他们在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我带了两个助手,分别考察之后,发现a公司问题比较严重,企业的管理和计划的执行都比较混乱,销售额年年下降,已到了连银行利息都还不上的程度。它的员工对领导布置的工作完成不好,对顾客爱搭不理,经常在店里玩消失,还给自己找一堆理由。相比较之下,b公司则做得好一些,具体表现在它的员工很有责任心,工作不打折扣。出了问题,会先责怪自己,然后马上改正。不过,这家公司的老总也存在管理执行方面的困惑,觉得企业从上到下缺乏自主的创造力。
为什么同样做零售的两家企业在执行力上有这么大的差别?它们的问题分别出在什么地方?
高德公司的团队进驻后,就开始挖掘导致两家企业的执行力出现差别与问题的原因。后来调查顾问把资料递了上来,对它们的管理特点和考核体系分别进行了总结和对比:
●a公司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整体弱于b公司,管理责任心也差。
●a公司管理团队的稳定性差,人员流动性强。b公司则相对稳定一些。
●a公司的绩效考核不太严格,甚至一度缺乏考核。b公司则有较为完备的考核体系,但考核计划在激励性上有很大不足。
●a公司的高级管理者个性柔和,威严不足。b公司的高级管理者比较强势,做事雷厉风行,但存在对部下激励不足的问题。
你看,通过这四项关键数据的对比,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资产规模和管理结构类似的两家企业,在执行力上存在这么大的差别了。
1.没有考核的衡量,就没有执行力
企业要想拥有强大的执行力,必须具备三个缺一不可的条件:
第一,管理者和员工的执行力要很强。换句话说,企业各个环节要使用那些有较强责任心的人。
第二,企业要有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
第三,企业要有严格的考核计划,也就是对计划的执行要有力,在考核的同时表现出足够的激励性。
为什么说这三者缺一不可?试想一下,如果你有制度,有考核,但企业的员工都很懒散,谁来执行企业的绩效考核制度呢?团队成员的执行力是第一基础,也是我们贯彻一切管理计划的前提。如果用人到位了,但又没有考核计划,那么员工在工作时就会出现b公司的情况,每个人都很努力,可缺乏方向,创造性便不足。因为在管理上,员工永远都只会做你纳入考核范围的事情,不会去做你想要却没说的工作。
a公司的老总充满了困惑,一见面就问了我一连串的问题:
——为何我的计划执行不下去?
——为何我在场和不在场时,企业的执行力相差那么大?
——为何管理层的压力这么大,员工却松松垮垮?
——为何每项决定都坚持不了几天,便无疾而终,甚至遭到员工的抵制?
——为何大小事情都需要我亲自盯着才能做好呢?
最后他才问到了实质的问题:“我怎么来区分员工业绩的好坏,用绩效来驱动他们?”
我反问他:“你觉得绩效考核都应该包括什么?”
他想都没想:“是计算业绩工资。”
我又追问:“然后呢?”
a公司的老总答不上来了。作为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和投资人,他对这些管理细节不清楚,当然是可以谅解的。但有一点恐怕他无法原谅自己——企业成立这么久了,他的管理团队还没有厘清绩效考核的具体性质,连相关的详细计划都没有成型。正因为如此,a公司才出现了这种岌岌可危的经营状况。
b公司的情况稍好一些,据该公司的老总介绍,公司成立时他就开始推行绩效考核,制订了初步计划,但效果一般。虽然员工的执行力达到了及格的水平,可没能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创造精神。多年来,公司的盈利水平一般。
计划管理的重要性人们都是了解的,但管理者做错了什么,才导致绩效考核计划无法让基层满意,没有起到保障执行力的作用呢?就像a公司老总的回答,还是对绩效考核的内容缺乏深入的认知。计划不完整,落实不到位,管理者就不要抱怨员工的执行力差了。
绩效考核包括计划、跟踪和反馈三个方面。管理人员光做一份考核计划是不行的,计划下达后怎么执行?还要建立跟踪和反馈机制,随时掌握员工的执行情况,对出现的新变化进行观察,反过来修订计划。假如计划做好了就把它束之高阁,任凭员工自己去落实,时间长了计划就成了空洞的摆设,毫无实效。有了计划只是第一步。有了跟踪和反馈,我们拿到真实的基层数据,方能按业绩奖励。后者是员工感兴趣的东西,执行力的强弱,往往就是由它决定的。
反馈和激励是绩效考核中最重要的部分。管理者一定要抽出专门的时间审核反馈的结果,确保数据的正确性,再跟负责人、员工交流沟通考核的结果。在员工看来,这是企业的态度,说明企业把绩效考核当回事。有了反馈,才可能有激励。激励落实到位,并且让每个普通员工都有获得奖励的机会。这样,我们制订考核计划的初衷就实现了。
2.绩效考核要避免恶性竞争
为了培训公司的高级管理者,摩托罗拉在内部开展了一个名为“拍卖游戏”的项目。这个项目只有一个目的:培养管理者的竞争性和团队精神。所以它的规则特别侧重于成员之间的配合。
规则一:每个人的拍卖报价应该逐步上升。
规则二:谁的报价高就卖给谁,发现自己的钱不够或者认为不值得买时都可以宣布放弃。
规则三:拍卖游戏没有底价。
有一次在游戏的进行中,6名摩托罗拉的干部结对配合。前两对采取了背靠背的形式,各自报价,不但形不成配合,反而互相竞争。最后一对却面对面站着,彼此沟通如何报价,结果他们用最低的报价拿到了拍卖品。
摩托罗拉公司培训部门的主管道格拉斯说:“我们的目标是增强他们的竞争欲望,但同时又要避免产生内耗。如果员工彼此恶性竞争,损伤团队利益来满足自己的利益,这将是公司不能容忍的!”
一份健康高效的考核计划就应该具备这个特点,既保证企业成员共同协作,形成一种竞争性的合作伙伴关系,又要监督他们不能为了个人的绩效损害同伴的利益。整个企业的共赢才是管理者希望看到的,也是企业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