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画
<div>
传说古时候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那里的北山住着一位名叫愚公的老人,将近90岁了。由于被两座大山阻隔,所以,愚公每次出门,都要绕很大的圈子,才能到南方去。
一天,他把全家人召集起来,说:“我准备与你们一起,用毕生的精力来搬掉太行山和王屋山,修一条通向南方的大道。你们意见如何?”
大家都表示赞成,但愚公的老伴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大家的力量加起来,还不能搬移一座小山,又怎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搬掉呢?更何况,就算是能搬移掉它们,我们把那些清理出来的泥土和石块放到哪里去呢?”经过一番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可以把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块扔到东方的海边和北方最远的地方。
第二天清晨,朝阳初上,愚公便带着儿孙们开始挖山。虽然一家人每天挖不了多少,但他们还是坚持挖。
有个名叫智叟的老人得知这件事后,特地跑来劝说愚公:“你这样做太不聪明了,凭你这有限的精力,又怎能把这两座山挖平呢?”愚公回答说:“你这个人太顽固了,简直无法开导,即使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在这里。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孙子又生孩子,孩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而山却不会再增高,为什么挖不平呢?”
当时,山神见愚公他们挖山不止,便向玉帝报告了这件事。玉帝被愚公的精神感动,于是,派了两个大力神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了。从此,这里不再有高山阻隔了。
——《列子·汤问》
【求解驿站】比喻做事有十分坚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
【活学活用】我们要有~一样的精神,坚持不懈,永不放弃,梦想才能照进现实!
【妙语点拨】这个故事以两座山的高大与移山人的年老体衰作对比,移山工具的简陋与面临的巨大困难作对比,衬托出移山之难和愚公改造自然的意志之坚;用孀妻弱子与智叟作对比,衬托出智叟见识的鄙陋和短浅,尤其是通过对比愚公和智叟,更显示了“愚公”的“愚”其实是大智若愚,大智大勇;“智叟”的“智”,却是专打小算盘的小聪明,鼠目寸光。
【近义】精卫填海
【反义】虎头蛇尾、半途而废
春秋时期,郑国的郑庄公手下有两位宠臣,一个是以仁孝闻名天下的老将军颍(ying)考叔,另一个是英俊倜傥的青年将军公孙子都。孟子曾赞扬这位青年美男子说:“不知道公孙子都长得好看的人,就是没长眼睛的人。”
公孙子都平时恃宠骄横,又武艺高强,箭术高超,百发百中,无人能比。他向来对颍考叔非常不服气,总想显示自己比颍考叔更有才干。
有一年,郑庄公得到鲁国和齐国的支持,计划讨伐许国(许国是一个小国,在今河南许昌市。郑国在许国的北边,今河南的新郑就是它当时的都城)。
这年夏天的五月,郑庄公在王宫前检阅部队,发派兵车。但是颍考叔和公孙子都却为了争夺兵车吵了起来。颍考叔是一员勇将,他不服老,拉起兵车转身就跑;公孙子都一直都瞧不起颍考叔,当然不肯相让,拔起长戟飞奔追去。等他追上大路,颍叔考早已不见人影了。公孙子都因此怀恨在心。
到了秋天,郑庄公正式下令攻打许国。郑军逼近许国都城,攻城的时候,颍考叔奋勇当先,爬上了城头,指挥士兵攀上城墙,公孙子都眼看颍叔考就要攻破城门,立下大功,心里更加嫉妒。他觉得这么大的功劳不能让颍考叔一个人给占了,于是抽出箭来对准颍考叔的后背就是一箭。颍考叔当时一心只顾攻城,没有料到背后会射来暗箭,只见这位勇敢善战的老将军一个跟斗摔下来,气绝身亡。
另一位将军瑕叔盈还以为颍考叔是被许国的士兵杀死的,赶紧拾起大旗,指挥士兵继续战斗,终于成功破城。郑国军队全部入城,而许国的国君许庄公则逃往卫国,许国的土地于是并入了郑国的版图。
日后,人们便把像公孙子都这样趁人不备暗放冷箭的情况,称为“暗箭伤人”。不过,做为成语却并不限指以暗箭为凶器,凡是采取任何不光明的手段暗地里寻找机会伤害别人的,都可称为“暗箭伤人”。
后来,尽管郑庄公知道是公孙子都射死了颍考叔,但却狠不下心严惩公孙子都。同时呢,郑庄公又觉得如果不惩罚这个暗害颍考叔的美男子,自己心里实在是过意不去。左右为难之下,郑庄公只好在颍考叔灵前拜祭,诅咒那个暗箭伤人的卑鄙小人不得好死。
——《左传·隐公十一年》
【求解驿站】形容在背地里使用语言、行动、文字等手段伤害他人。用作贬义。
【活学活用】武将颍考叔为了国家利益,奋不顾身、英勇杀敌,理应得到天下人的称赞。奈何没有为国捐躯,却命丧小人之手。公孙子都青年才俊,只可惜心存嫉妒,过于争强好胜,为了一己之私,不惜暗箭伤人,杀害同僚。即便是如此宠爱公孙子都的郑庄公,也忍不住对其施加诅咒,痛恨至极。普天之下,只要稍有良心的人都会唾弃像公孙子都这样的人。面对竞争对手,我们不能甘拜下风,我们需要进取心,但更需要一颗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