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边疆烽火再起
九州的内政逐渐稳定,李羽的改革已初见成效。然而,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外部的威胁远未消失,反而愈发严峻。随着海龙商会的覆灭,其他暗中支持商会的势力开始暴露出来,而最为危险的,是北方边疆的突厥部族。
突厥部族历来以强悍著称,常年在草原上驰骋,对中原的庞大资源垂涎欲滴。随着九州内部一统,突厥部族感受到来自九州南部的压力,他们开始集结兵力,蠢蠢欲动,企图挑起战端。
李羽知道,突厥部族绝非简单的草原游牧部落,他们背后有着强大的游击战经验和独特的战略战术,尤其擅长利用地形优势发动快速打击。如果让他们成功突破边疆防线,九州不仅会失去大片的土地,甚至可能遭遇严重的外部侵略。
面对突厥的威胁,李羽迅速召集了众多朝臣与将领,商议对策。大将军刘震提出,“突厥部族的特长在于迅速调动兵力,袭扰我军的后方。我们应当加固边疆防线,尤其是加强对草原北部的监视。最重要的是,必须在他们未集结全面兵力之前,先发制人。”
李羽点头,刘震的意见很有见地。虽然九州军力逐渐强盛,但突厥骑兵的机动性和游击战术依旧是最大的难题。因此,李羽决定加强边境防御,建立多个防线阵地,同时调集一支精锐骑兵部队,准备随时应战。
“除了加强防线,我们还需要更多情报。”李羽沉思片刻,“派遣特使与东面草原部族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同时,要加强与内陆各地的联络,密切监视突厥的动向。”
与此同时,李羽派遣了自己最信任的将领,胡崇文,带领数千精锐骑兵深入北方草原,进行侦查和前哨作战,以提前打乱突厥的部署。胡崇文在年轻时便曾在北方大漠征战多年,擅长夜战和荒野战斗,李羽相信他能够在短时间内摸清敌人的底细。
胡崇文的部队悄无声息地穿过荒芜的草原,深入突厥的腹地。他带着数十名骑兵巧妙穿行于突厥的防线之间,通过游击战术袭击敌人营地,迅速取得一系列小规模的胜利。这些胜利不仅鼓舞了九州军的士气,也让突厥部族对九州的进攻有所顾忌。
然而,在一次深入突厥大营的侦察行动中,胡崇文的队伍遭遇了突厥部族的一支精锐骑兵。敌军的突然袭击令胡崇文陷入险境。幸运的是,胡崇文凭借过人的军事素养和突出的战术眼光,成功带领队伍突破包围,暂时脱身。
尽管如此,这次遭遇也让胡崇文更加确信,突厥的主力已经在逐步集结,随时准备发动大规模的进攻。经过深思熟虑,胡崇文决定撤回九州本土,将这一信息尽快报告给李羽。
胡崇文的回报使得李羽深感忧虑。他知道,突厥部族若在短时间内得到更多的兵力支持,九州将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李羽决定采取更加积极的策略,首先采取一系列先发制人的打击。
他亲自主持了调兵会议,决定暂时派遣五万精锐部队进入突厥境内,摧毁他们的军需物资和兵力集结点。此举的目的,不仅仅是削弱突厥的战斗力,更是要向草原部族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任何企图侵犯九州的行为都将受到强烈反击。
“这不仅仅是一场战斗,更是关乎九州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李羽对将领们说道,“这场战斗我们不能败!我们要给突厥部族一个震慑,让他们再也不敢轻视九州的力量。”
在李羽的命令下,九州的军队迅速集结,所有精锐部队开始向边疆出发,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战争。九州的民众也在这一刻挺身而出,为即将到来的战斗提供了丰厚的资源和后勤保障。
尽管突厥部族对九州的挑战逐步升级,李羽依然深信,只要九州能够团结一心,采取正确的战略,他们必能战胜外敌,确保国家的独立与安宁。
在边疆的战鼓敲响之前,李羽站在天启城的高塔之上,目光坚定,心中早已作出决定。无论前方如何艰难,他都将带领九州战胜一切困难,让这片土地永远不受外敌侵犯。
“九州的未来,必将属于我们!”李羽低声自语,仿佛将这句话刻进了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