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代理型孟乔森综合征
两位医生提供的信息基本证实了我的推测,但我需要更多的证据。
我拜托吴岩,希望他能够调派警力,帮我寻找曾经为李塔夫治疗过的医生或护士。
我没有解释这么做的理由,吴岩也没问,只是全力配合了我的要求。
在接下来的深入调查走访中,更多信息和线索浮出水面。
在接受询问的医生和护士中,共有十二人表示对于李莉莎和李塔夫母子有印象,尤其是李莉莎和她无微不至的照料。
随后,芮童提议询问李莉莎,却被吴岩拒绝:“虽然我们调取了李塔夫生前的住院及就诊记录,也发现这些患病和救治确实存在诸多疑点,但是没有十足的证据证明这一切和李莉莎有关系,甚至说和李塔夫的自杀有关系。”
我同意吴岩的说法:“如果二者没有联系,李莉莎必然会否认,就算二者有联系,甚至就是李莉莎策划执行的,她也可以推脱说李塔夫就是体质差,容易生病,至于那些烧烫伤和骨折,也可以解释说是意外,人生病或受伤很正常,没有哪条法律规定人不能频繁生病或受伤的,甚至连医生口中不必要的手术也可以解释为对于孩子的关心,再说了,李塔夫已经死了,她的说法基本就是唯一版本了。”
“王老师,你不是专业心理咨询师吗,如果手术都是李莉莎主动要求做的,或这些事都和她有关系,你能解释一下她为什么这么做吗?”李曼荻侧眼看了看我。
“她……”我略有犹豫地说,“很可能是得病了。”
“得病?”李曼荻又问,“她这么疼爱自己儿子也是病?”
“没错。”我点点头,“结合李塔夫频繁的疾病和受伤,以及李莉莎的细致照顾,我怀疑她患上了代理型孟乔森综合征。”
“代理……代理森综合征?”芮童一脸疑惑。
“代理型孟乔森综合征。”我又重复了一遍,“一种非常少见的心理疾病。”
“来,具体说说吧。”吴岩点了一根烟。
“说到代理型孟乔森综合征,就要先说一下孟乔森综合征,因为代理型孟乔森正是它的衍生变体。”我解释说。
孟乔森综合征(munchausensyndrome)是指一种通过描述、幻想疾病症状,假装有病乃至主动伤残自己或他人,以取得同情的心理疾病。此疾病得名于德国的一位男爵——闵希豪森男爵,此人虚构了许多自己的冒险故事,如在月球上漫步,拽着自己的头发让自己升天等。1951年,一篇发表在英国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上的文章,第一次以孟乔森综合征的名义命名。
孟乔森综合征患病者的行为不断向周围的人报告自己拥有各类疾病,模仿疾病的症状,但是经诊断后都会发现患者其实无病。有些患者则会篡改医生的诊断报告,同时对疾病非常熟悉、了解,拥有近乎专业的相关知识。吃药、打针、住院动手术时非但不反感,反而显得非常兴奋、愉悦。最严重的患者则会伤害自己,使自己表现出来的症状更符合自己所描述的疾病。
而代理孟乔森症候群(munchausensyndromebyproxy)又称为代理性佯病症,通常是成人杜撰或制造孩子的病症,使得儿童受到不必要的医疗,导致心理及生理上的伤害,医师表示,此病不容易被发现,通常是透过旁人暗中观察亲子互动,或就医时医护人员仔细留意,才可提高诊断率。
“还有这么恐怖的心理疾病,没有疾病创造疾病也要生病。”听完我的介绍,芮童不禁感叹道。
“没错,与孟乔森综合征不同的是,代理孟乔森综合征不是自己装病,而是让身边人生病,再给予细心照顾。在旁人看来,他们是充满爱心和善良的照料者,其实,他们追求的就是这种照料本身所获得的快感。同时,这些人也很迷恋给外人留下这样的印象。为了满足自己照料亲近之人的欲望,他们会故意伤害对方,更有疯狂者甚至会杀人。一般说来,代理孟乔森综合征患者都有一定的医学知识,或者是医生护士。”
“继续说。”吴岩点提醒道。
“与普通的家庭虐待甚至暴力不同,代理型孟乔森综合征患者的侧重点是伤害之后的照料,这是一种比身体施虐更恐怖的心理施虐,我们可以轻易分辨身体上的伤害,心理上的伤害却有很强的隐秘性和欺骗性,就算是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也很难察觉,这往往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观察和互动才可能发现。
“在代理型孟乔森综合征患者中,以女性,尤其是母亲居多,这类母亲给人一种充满爱心,精心照料,甚至忍辱负重的奉献形象,尤其是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她们习惯与孩子纠缠甚至对抗,她们会认为孩子需要这种照顾,或者说孩子必须永远需要她,不能离开,如此循环往复,把孩子一步一步拖向绝望之地,直至死亡。”
听完我的话,吴岩和特案科的其他成员都沉默了。
“回到李塔夫的案例中,我们可以将案例切割为两个部分。”我继续分析,“第一,他加入的动机,第二,红鲸游戏组织者的死亡引导,第二部分我们暂且不谈,那需要抓到组织者再做判断,因此他加入红鲸游戏自杀的动机成为关键,它困扰着我,也困扰着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