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胡适家书(上册)》(1)
第三十八章《胡适家书(上册)》(1) 序言
胡适(1891—1962年),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典故。胡适5岁启蒙,在绩溪老家受过9年私塾教育,打下了一定的古文基础。
早年在上海的梅溪学堂、澄衷学堂求学,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思想的较大影响。
1904年,他到上海进新式学校,接受《天演论》等新思潮,并开始在《竞业旬报》上发表白话文章,后任该报编辑。
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留学,在康乃尔大学先读农科,后改读文科。
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哲学家杜威,接受了约翰?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并一生服膺。胡适深受赫胥黎与杜威的影响,自称赫胥黎教他怎样怀疑,杜威先生教他怎样思想。因此,胡适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提倡怀疑主义,并以《新青年》月刊为阵地,宣传民主、科学,毕生倡言“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言必有证”的治学方法。
1917年(25岁)夏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大学生对教师素来挑剔,北京大学学生顾颉刚介绍傅斯年去听胡适上课,以决定要不要将这个新来的留学生从北大哲学系赶走。傅斯年听了几次课以后,他评价胡适:“这个人,书虽然读得不多,但他走的这一条路是对的,你们不能闹。”后胡适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同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所写的《尝试集》是中国第一部白话诗集。且提出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等主张,为新文学形式作出初步设想。“五四”时期,与李大钊等展开“问题与主义”辩难;陪同来华讲学的杜威,任杜威的翻译逾两年;与张君劢等展开“科玄论战”,是当时“科学派”丁文江的后台。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从1920年至1933年,主要从事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考证,同时也参与一些政治活动,并一度担任上海公学校长。
抗日战争初期,出任国民党“国防参议会”参议员,1938年被任命为中国驻美国大使。
他兴趣广泛,著述丰富,作为学者他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1939年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1949年寄居美国,致力于《水经注》的考证等工作,后来去往台湾。
1962年,在台湾的一个酒会上突发心脏病去世。
在胡适的一生中,除了发妻江冬秀之外,还有好几个传闻女友。
但胡适最终没有和这些人的某一人走在一起,而是和江冬秀走到了最后,所以蒋介石评价胡适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胡适也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不小的造诣。
胡适著作很多,又经多次编选,比较重要的有《胡适文荐》《胡适论学近著》《胡适学术文集》《胡适自传》等。多部作品广为流传。
胡适在中国现代学术方面,是较早引入西方方法来研究中国学术的。他首先采用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
他以其博士论文《先秦名学史》为基础,编写了《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仅写到先秦,虽然一生也没有写下卷,被讥是“善著上卷书”,但却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蔡元培赞扬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的长处是“证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平等的眼光及系统的研究”,称其为“第一部新的哲学史”。冯友兰多次肯定《中国哲学史大纲》,认为它表明“在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近代化工作中,胡适创始之功,是不可埋没的”(《三松堂全集》第1卷,第213页)。
在中国历史上,胡适被称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拥有32个博士头衔(经袁同礼考证,胡适共获得博士学位36个。)
辑一一九〇七年家书
劝君善炼气如虹,莫把穷通怨化工。
错节盘根知利器,勖哉时势造英雄。
——家书摘录
致胡近仁书
致近仁老叔大人尊前:
半年之中,通问殊少,吾叔或能谅我懒也。日前乃以儿女之私,辱吾叔殷殷垂示,侄非草木,宁不知感激遵命。实以近状如此如此政[致]不获已耳!侄尝为吾叔言,生平有二大恩人,吾母吾兄而已。罔极之思,固不待言。而小人有母,尤非他人泛泛者比。侄乌忍上逆吾母之命而作此忍心之事。总而言之,予不得已也!侄对吾叔不敢打一诳语,叔宜信我耳。近来心中多所思虑,郁郁终年,无日不病。有最近之照片一帧,在吾舅处,可证吾言也。辱示赠周卿诗,第四句甚佳。惜周卿不足当此。吾叔殊未知,周卿实一莽男儿,不学无术者也。近作若干首录呈乞政。今年工课繁重,殊无暇及此。
偶有所感,便一为之。六、七月来,得诗不过二十首耳。近来读杜诗,颇用一二分心力。忆得百十首,余无所成,颇用自愧。老叔近读何诗?迩来上海购书稍易,老叔欲得何家诗集者,请以书名见示,当为老叔得之也。此颂
道安
侄事已于家信内详说一切,叔可于家母处索观便知。
侄骋顿首
致胡近仁书
近仁先生大人鉴:
别后于九月初八日始克抵申,明日即重阳矣。七夕尚与足下携手共观巧云,今日何日?乃不能得与足下共赏黄花令节矣!念之能无黯然魂消耶!小诗数章,附函寄呈,待足下评骘甚殷。匠石之斧,断断不可不挥也。今夕即有人返里,匆此布达。即询近境!
族侄骍顿首
英雄得自由,丈夫贵独立。
历尽诸险艰,妙理闲中得。
集随园句奉赠
其一
有叔有叔字近仁,忘年交谊孰堪伦。
香山佳句君知否?同是天涯沦落人。
其二
十年老友三年别,别后相逢互索诗。
含笑高吟含笑读,互拈朱笔互书眉。
其三
怜君潦倒复穷愁,愧我难为借箸谋。
吟到泪随书洒句,那堪相对兴悲秋。
其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