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胡适传统文学研究(第六卷)》(3)
第五十六章《胡适传统文学研究(第六卷)》(3) (1)日本内阁文库藏明刊本《封神演义》二十卷,第二卷第一叶题:
钟山逸叟许仲琳编辑。
但卷首有李云翔序云:
舒冲甫自楚中购有钟伯敬先生批阅《封神》一册,……属余终其事。余不愧续貂,删其荒谬,去其鄙俚。……(此本第二卷一页有“金阊载阳舒文渊梓行”字样,孙子书考定为万历末年或昌启时所刊。)适按,钟惺生于万历二年(一五七四),死在天启四年(一六二四)。《封神》舒刊本敢托于钟惺,当在他死后。故此本的年代约在天启末年或崇祯初年(一六二五,一六三〇)。
以上见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提要》。
(2)无名氏《传奇汇考》“顺天时”下云:
按《封神传》系元时道士陆长庚所作,未知的否。观传内燃灯,慈航,接引,准提皆称道人,文殊,普贤,衢留皆称元始弟子,其崇尚道家,疑必道家之作。……
此似系李光璧最初发见的。他曾与张政烺谈此事,张政烺恰有同乡携抄本《南华副墨》求售,此亦是陆长庚所作,现归北大图书馆。他们由《副墨》考知陆长庚为扬州兴化人。
(3)《兴化县志》(似是咸丰二年刊本)云:
陆西星,字长庚,……为名诸生,九试不遇,遂弃儒服,冠黄冠,为方外游,数遇异人授真诀,乃纂述仙释书数十种。其《南华副墨》为近代注《庄》者所不及。西星于书无所不窥,娴文辞,兼工书画。同时宗臣最以才名,而著作之富独推西星云。
(4)李君据《明史》《艺文志》:
子部道家类:
陆长庚《老子元览》二卷
《南华副墨》八卷
《阴符经测疏》一卷
《周易参同契测疏》一卷
《金丹就正篇》一卷
《张紫阳金丹四百字测疏》一卷
《方壶外史》八卷
子部释家类:
陆长庚《楞严述旨》十卷
(5)黄虞稷《千顷堂书目》,道家类载陆长庚的:
《参同契口义》一卷
《方壶外史》八卷《悟真篇小序》一卷
《龙眉子金丹印证测疏》一卷
《金丹大旨图》一卷
《张紫阳金丹四百字测疏》一卷
《崔公入药镜测疏》一卷
(6)北大藏本《南华副墨》自序云:
星启款寡闻,素无前识。而二氏之学,载之□(原文此处为“□”,下同)年,颇窥堂奥。乃复添注是经,补救偏弊,以匡者贤之不逮。……游历江海,佩之奚囊,三易岁乃脱草。
自序年日为“万历戊寅(六年,一五七八)四月望日。”另有李齐芳一序,陆律一序,均在万历戊寅。
陆律(据《兴化县志》,字子和,与从父西星齐名,以嘉靖四十三年(一五六四)贡为龙游训导。)序中说:
方壶先生天诞之灵,夙有异骨。才雄学博,洞百家外氏语。童时即志仙游。……一日即长啸入栖霞山,……鹑居鷇食,徐徐于于。旧注《阴符》,《道德》,《参同》,《玄肤》诸书,顷著《南华》。
李齐芳序说:
外史氏(方壶外史),予里闬先生也。闻性命之学于溟涬先生,遂屣弃旧所(此处似遗一字),栖真于摄山之阳,注《南华》,《道德》,以适己志。
李光璧推断他始注《庄子》在万历二年,其前已注诸书,“至晚当在隆庆万历之际”;“上推其生年当早在嘉靖间矣”。(此语不合文法。)
我看《副墨》诸序,可以推知陆长庚当注《庄子》之时,早已入栖霞山(摄山,在南京)做道士了。以《兴化县志》考之,他做道士在“为名诸生,九试不遇”之后。九次乡试是二十多年的事。故他的生年应该在正德嘉靖之际,可以暂定为嘉靖元年(一五二二)。当《副墨》自序时,他已是五十六岁,或近六十岁了。
陆长庚做道士在栖霞山,李齐芳序称为摄山,据此可知此即金陵之栖霞山,古称为摄山,日本内阁文库藏的明刊本《封神演义》题着:
钟山逸叟许仲琳编辑
此题在原书的第二卷首页,而不见于他卷。我猜想这一行是李云翔,舒仲甫等人偶然删削未净的旧本遗跡,是最早本子原有的题识。摄山是钟山的一支。我猜想“钟山逸叟许仲琳”也许就是陆长庚发表小说时用的笔名。
卅二,十,十四夜,半夜后记
记但明伦道光壬寅(一八四二)
刻的《聊斋志异新评》
去年十二月,我买到了传教士累莲裳(rolectlilley)的藏书,其中有但明伦的《聊斋志异新评》,十六册,是道光壬寅(一八四二)刻的,已在百年前了。(鲍廷博,赵起杲的原刻本,葛思德书库有一部,我已见了。)
累君在中国八年(一八六七——一八七五),他买此书当在七十多年前,故此书为但氏初刻无可疑。但套印红色的句读,浓圈,与眉批夹缝批(《新评》),已稍有损坏(十卷,页三十二,红版缺),但不失为刻成后十多年中的印本,故可宝爱。
《聊斋》初刻在乾隆丙戌(一七六六),刻者为赵起杲,时为严州府知府;鲍廷博助他刊刻,赵序中说:
此书之成,出赀勷事者鲍子以文;校雠更正者则余君蓉裳,郁君佩先,暨予弟皋亭也。
此本卷四(叶七十三)《金和尚》篇之尾有鲍廷博一跋:
予闻之荷邨先生云,“和尚盖绍兴某县人,少时与侄某流寓青州。……”荷邨先生言其名字爵里及其他琐事甚悉。尝以柳泉此传未尽得实,付梓后欲别为小纪以正之。刻甫竣,而先生遽捐馆舍。予述焉不详,姑摭其大凡如此。
丙戌六月二十七日天都鲍廷博书于严陵舟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