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荀半仙:关羽必定会死。 - 三国抡语军师 - 烟柳画桥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三国抡语军师 >

第384章荀半仙:关羽必定会死。

“只是……军师,那襄樊地近曹操腹地,又有重兵把守,虽无天险,却也是城坚墙高,加之曹操兵多将广。

纵使我二弟能为再强,可手中也只有兵马三万,又如何能攻破?”

诸葛亮叹息一声,没有立刻回答。

本就以南伐北,就是希望渺茫。

如果曹操对世家的措施,引得群起而攻之,内部不得安生尚且有一线生机。

可现如今整个北方被温水煮青蛙的方法,世家被层层无痛剥皮。

等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没有反抗的能力了,只能任由曹操揉圆捏扁。

百姓也安居乐业,谁会闲着没事去反曹操呢?匡扶汉室希望微乎其微啊!

但诸葛亮没有直接告诉刘备:先别想着往北打了,曹操不过来抢你媳妇就不错了。

而是较为委婉的转换了一下说词。

“主公起于微末,数十年来从未松懈方有今日之功。若想成大事,必以待天时。”

刘备叹息一声,深以为然:“大丈夫处世,当光明磊落,即是处于逆境,也当屈身守分,不可与命抗争也。”

刘备现在麾下拥军二十万之众,已经算是人生巅峰了,怎么也谈不上逆境。

可人家北边老曹,麾下拥军五六十万!这还是不以消耗潜力为代价拉起来的军队!毕竟北方人口已经突破了两千三百万的关口,还在迅速的增加。

诸葛亮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几乎已经将刘备麾下资源调用率无限提高了,可依旧拼不过北方的发展速度!

基本盘大就是这么无解!拼发育,哪怕你微操再强也没用!

诸葛亮的内政处理能力之强,把所有朝代算上,那也得是前十第一梯队的存在。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诸葛亮颁布了多条鼓励生育的政策,但作用不大。

因为只要百姓能吃的饱有余粮,都不需要政府去鼓励生育,百姓自己就会积极孕育下一代的。

反之,如果百姓辛辛苦苦劳动,却只能够糊口而已,就是诸葛亮挨家挨户谈话,士兵天天到大街上敲锣打鼓宣传,百姓也不可能生孩子的。

因为对于小农经济而言,生孩子,是非常赚的,孩子只要长到十二岁,基本上就可以干大人的活。

生孩子,那意味着家里可以多很多个劳动力。

相反,如果像黄巾之乱刚刚爆发后那些年,百姓连活下去都需要拼尽全力,你开放鼓励生育的政策也屁用没有!

刘备刚刚升起的万丈豪情,被曹操转身一泡尿浇灭。

曹操:出来混,要有地盘,有资源,有人才,有人口,你有什么?

刘备哆哆嗦嗦的握着一张写着二十万军队的牌。

曹操:哦?就二十万人?那顶个屁用啊!

……

许昌城内,曹操召集麾下核心文武召开会议。商议的问题正是,到底是以发展为主,还是借着如今巨大的优势直接往南打!

对于这个问题就比较有意思了。

贾诩、程昱两人直接默不作声,因为他们两个认为,无论是继续暴兵,还是直接南下,基本上结果差不多,也就没有出谋划策的必要。

不过话说回来,真轮到这两位出谋划策的时候,那问题恐怕就不是一般的大了。

所以这两人不出声,正好说明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但有意思的地方来了,武将方面,以许平为代表,意见都是暂时应该停战。

而曹仁、夏侯惇则是积极主战。

而荀彧、戏志才、郭嘉则一致认为,不能急于一时,还是再等一等。

而陈群则是唯一一个建议直接往南打的文臣。

陈群率先从桌子后面跪坐直身子,朗声开口道:“大王,荀彧以为,如今我军兵精粮足,且治下百姓富庶,缸中粮食自有余饶。

可见大王理政安民之功绩。

只是如今北方已无内患,水军也已经操练多年,初见成效。

论兵数,我军乃彼之数倍,论兵精,我军麾下除去三大营与虎豹骑,百战精兵也有数万。

如今刘备、孙权自南蛮之地掳掠百姓,充实人口。

此二人皆非易与之辈。

何不趁其未完全教蛮夷,一鼓作气,南下收复汉土,再成一统之大业?”

陈群的理由是,刘备和孙权这俩货都在偷偷摸摸的发育。

这俩人都不是省油的灯,拖久了,我担心会生变故啊!反正咱们家底够多,要不就干他丫的!

曹仁和夏侯惇差不多也是这个意思,反正咱们硬实力已经超过对方了,那就别磨叽,直接一波抬走对方!

曹操觉得挺有道理,可转头一看,默不作声的许平和荀彧,就又立刻觉得不是那么有道理了。

因为自己麾下左膀右臂同时主张暂且停战,肯定有别的原因。

随着众人将目光移过来,荀彧开口解释了自己的理由。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