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正心(1)
第47章正心(1)
【原文】 《诗》曰1:“衣锦尚絅2。”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3;小人之道,的然4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5,知风之自6,知微之显7,可与入德矣。
《诗》云8:“潜虽伏矣9,亦孔之昭10。”故君子内省不疚b11,无恶于志b12。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诗》云b13:“相在尔室b14,尚不愧于屋漏b15。”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诗》曰b16:“奏假无言b17,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b18,不怒而民威于铁钺b19。
《诗》云b20:“不显b21惟德,百辟其刑之b22。”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诗》云b23:“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诗》曰b24:“德輶如毛。”毛犹有伦b25。“上天之载,无声无臭b26。”至矣。
【注释】
1《诗》曰:这句诗出自《诗经·卫风·硕人》。这首诗写的是:卫庄公的夫人姜氏是一个美人。她初嫁到卫国来的那天就给了卫国人一个深刻印象。那印象就是这首诗里所描写的情况。
2衣锦尚絅:衣(yi),用作动词,穿。锦,这里指色彩华美的丝绸服装。尚,加在上面。絅(jiong),用麻纱制作的单罩衣。尚絅,即加上麻纱罩衣。原诗为“褧衣”。
3闇然:暗淡的样子,闇,“暗”的异体字。日章:日渐彰明。章,同“彰”。
4的然:鲜艳的样子。的(di),鲜艳,显著,宋玉《神女赋》:“朱唇的其若丹。”
5知远之近:意为知道远是从近开始。
6知风之自:意为知道教化别人必从自己做起。风,指教化。《书·毕命》:“树之风声。”孔传:“立其善风,扬其善声。”
7知微之显:意为知道隐微之处对显著之处也有一定的影响。微,指隐蔽细微之处。
8《诗》云:这两句诗出自《诗经·小雅·正月》。这是一首揭露社会现实的诗。
9潜:潜藏。伏:隐匿。
10孔:很,甚。昭:《诗经》作“熠”,炤(zhào)与昭同,意为明显。
内省(xing):经常在内心省察自己。《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疚(jiu):原意为久病。《释名·释疾病》:“疚,久也;久在体中也。”引申为忧虑不安。《诗经·小雅·采薇》:“忧心孔疚。”
无恶。引申为“无愧”的意思。志:心。《诗·关雎序》:“在心为志。”
《诗》云句:这两句诗出自《诗经·大雅·抑》篇。
相(xiàng):看。在尔室:你独自一人在室。尔,你。
尚:当。不愧于屋漏:意指心地光明,不在暗中做坏事或起坏念头。屋漏,屋之西北角阴暗处。毛传:“西北隅谓之屋漏。”
《诗》曰:这两句诗出自《诗经·商颂·烈祖》。这首诗是商的后代宋国在祭祀祖先时唱的乐歌。
奏假:祷告,祈祷。无言:默默无声。
不赏而民劝:君王不须赏赐就能使百姓受到鼓励。
□(fu)钺(yuè):古代执行军法时用的斧子,与“斧钺”同。这里引申为刑戮。□,铡刀。古人用以腰斩的刑具。钺,古代一种兵器。
《诗》云:这两句诗出自《诗经·周颂·烈文》。这是周王在举行封侯仪式上所唱的乐歌。
不显:充分显扬。不,通“丕”,大。
百辟(bi):指诸侯。刑:同“型”,法则。此为效法。
《诗》云:这两句诗出自《诗经·大雅·皇矣》。这是一首史诗,叙述周朝祖先开国创业的历史。
《诗》曰:这句诗出自《诗经·大雅·烝民》。德:指德的微妙。輶(you):古代一种轻便车,引申意为轻。毛:羽毛。
毛犹有伦:这句是说羽毛虽然轻微,但还是有东西可以类比的。伦,比也。
上天:这两句诗出自《诗经·大雅·文王》。载:事。臭(xiu):气味。这句诗的意思是说,上天化育万物的道理。没有声音和气味,世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用来形容它的高妙。
【译文】
《诗经》里说:“内穿锦缎,外罩麻衣。”这样做是因为讨厌锦服的文彩太鲜艳了。因此,君子为人处事的道理在于,外表暗淡无色,而内心美德才日渐彰明;小人为人处事的道理在于,外表色彩鲜艳,但时间一长便会日渐消亡,君子为人的道理还在于,外表平淡而内具意味,外表简朴而内含文采,外表温和而内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知道教化别人是从自己做起,知道细微的地方会影响到显著的地方,能够掌握以上这些道理,就可进入到圣人崇高美德的行列中去了。
《诗经》里说:“鱼儿潜伏深水中,仍然清晰看得见。”因此,君子经常在内心深处省察自己而不感到内疚,就不会有愧心。由此可知,别人不及君子的原因,大概就是因为君子能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也严格要求自己。
《诗经》里说:“看你独自在室中,心地光明应无愧。”所以,君子即使没行动时,也能怀着恭敬的态度,即使没言谈时,也能表现出他的诚实。
《诗经》里说:“默默无声作祈祷,今时不再有争执。”所以君子不须赏赐,百姓就会受到鼓励;君子不必发怒,百姓就会比看到刑戮还要畏惧。
《诗经》里说:“充分弘扬好德性,诸侯便会齐效行。”所以君子忠实恭敬,天下国家就会太平。
《诗经》里说:“文王美德我怀念,大声厉色从不用。”孔子说:“用大声厉色去感化百姓,这是没有抓住根本啊!”《诗经》里说:“美德微妙如鸿毛。”鸿毛虽然轻微细小,但还是有东西可以类比。《诗经》里说:“天生万物有其道,无声无味真微妙。”这才是达到了最高的境界了。
【朱熹提示】
右第三十三章。子思因前章极致之言,反求其本;复自下学为己谨独之事,推而言之,以驯致乎笃恭而天下平之盛,又赞其妙,至于无声无臭而后已焉。盖举一篇之要,而约言之。其反复丁宁示人之意,至深切矣,学者其可不尽心乎?
【译文】
朱熹说,上面一段是第三十三章。子思按照前章所说圣人道德的极致,反过来探求其根本方法。这一章再从后学立身慎独说起,一直讲到君子笃厚恭谨而天下太平的盛况,更称赞他们德行高妙,达到了“无声无臭”的最高境界。这是举出《中庸》一书的要旨,而加以总结说明。这种反复叮咛教人,的用意,真是深远恳切啊,学习的人难道可以不尽心去研究吗?附录儒行集粹【原文】
哀公命席,孔子侍,曰:
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1,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
【注释】
1夙:音素。强:音抢。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