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正心(11) - 大学·中庸 - 袁堂欣 谢志强主编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大学·中庸 >

第57章正心(11)

第57章正心(11)

子赣见师乙而问焉,曰:“赐闻声歌各有宜也。如赐者宜何歌也?”师乙曰:“乙,贱工也,何足以问所宜。请诵其所闻,而吾子自执焉。爱者宜歌《商》。温良而能断者,宜歌《齐》。夫歌者,直己而陈德也,动己而天地应焉,四时和焉,星辰理焉,万物育焉。故《商》者,五帝之遗声也。宽而静,柔而正者,宜歌《颂》;广大而静,疏达而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正直而静,廉而谦者,宜歌《风》。肆直而慈爱,商之遗声也,商人识之,故谓之《商》。《齐》者,三代之遗声也,齐人识之,故谓之《齐》。明乎商之音者,临事而屡断;明乎齐之音者,见利而让。临时而屡断,勇也。见利而让,义也。有勇有义,非歌孰能保此?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曲如折,止如桌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子贡问乐》。  按:此段中自“爱者宜歌商”至“商人识之故谓之商”,有错简及衍文。今据《史记·乐书》、郑玄《礼记注》移正删定如下,然后译解。

子赣见师乙而问焉1,曰:“赐闻声歌各有宜也。如赐者宜何歌也?”师乙曰:“乙,贱工也,何足以问所宜。请诵其所闻,而吾子自执焉。宽而静,柔而正者,宜歌《颂》;广大而静,疏达而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2,宜歌《小雅》;正直而静,廉而谦者3,宜歌《风》;肆直而慈爱者,宜歌《商》;温良而能断者,宜歌《齐》。夫歌者4,直己而陈德也,动己而天地应焉,四时和焉,星辰理焉,万物育焉。故《商》者,五帝之遗声也,商人识之5,故谓之《商》;《齐》者,三代之遗声也,齐人识之,故谓之《齐》。明乎《商》之音者,临事而屡断;明乎《齐》之音者,见利而让。临事而屡断,勇也;见利而让,义也。有勇有义,非歌孰能保此?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6,曲如折,止如槀木7,倨中矩8,句中钩9,累累乎端如贯珠10。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b11,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b12;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子贡问乐》。

【注释】

1赣:通贡。

2好:音浩。

3正直而静廉而谦者:《史记·乐书》作“正直清廉而谦者”。

4夫:音扶。

5识:音至,通志。下同。

6队:音缀,同坠。

7槀:音稿,同槁。

8倨:音巨。中:音仲。下同。

9句:音沟。

10累:音雷。

说:音月,通悦。

嗟:音撅。

【译文】

子贡去见师乙,向他讨教,说:“我听说唱的歌要适合各自的性格,像我端木赐这样性格的人,应该唱什么歌呢?”师乙说:“我是个微贱的乐工,怎么配让您来垂询该唱什么歌曲。请允许我陈述我所听到的知识,您自己拿主意吧!听说宽厚而文静、温柔而端正的人,适合歌唱《周颂》;心胸广大而沉静、开朗通达而诚信的人,适合歌唱《大雅》;恭慎俭朴而好礼的人,适合歌唱《小雅》;正直而安静、清廉而谦逊的人,适合歌唱《国风》;直率而慈爱的人,适合歌唱《商颂》;温良而能决断的人,适合歌唱《齐风》。唱歌这事就是直接抒发自己情感,敷陈某种品德。歌声感动自己的同时,从而觉得天地响应了,四时调和了,星辰理顺了,万物发育了。由于《商颂》是五帝时遗留下的声调,商人记录下来,所以称它为《商颂》;《齐风》是三代时遗留下的声调,齐人记录下来,所以称它为《齐风》。通晓《商颂》的人,遇事常能决断;通晓《齐风》的人,见利而能推让。遇事常能决断,这是勇敢;见利而能推让,这是义气。《商颂》中含有临事能断的品格,《齐风》中含有见利能让的品格,除了这些诗歌,还有什么手段能将古人的这些品格保留下来呢!唱歌的,嗓音上扬时如同极力高举,嗓音下放时如同物体坠落,弯曲时如同走路拐角,终止时如同枯树般的沉寂,硬拐弯时其方整合乎矩尺,软拐弯时其弧度合乎带钩,音调接连不断好像一串珍珠。原来歌字从语言意义上讲,就是拖长声音说话。心里欣悦,所以就说出来了;光说还不够尽兴,所以就拉长声调来说;拉长声调说还不够尽兴,所以就吁嗟咏叹起来;吁嗟咏叹还不够尽兴,所以就不知不觉地手舞足蹈起来了。”以上是《子贡问乐》。

经解集粹【原文】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絮静精微1,《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2,《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絮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

【注释】

1絮:同洁。

2属:音主。比:音必。

【译文】

孔子说:“进入一个国家,对这个国家的教化就可以知晓了。国民们的为人,如果辞气温柔,性情敦厚,那是属于《诗》的教化;如果通达时政,远知古事,那是属于《书》的教化;如果心胸宽广,和易善良,那是属于《乐》的教化;如果安详沉静,推测精微,那是属于《易》的教化;如果谦恭节俭,庄重诚敬,那是属于《礼》的教化;如果善于连属文辞,排比事例,那是属于《春秋》的教化。各种教化节制失宜,掌握不妥,也容易产生各自的偏向。《诗》教的流弊在于愚昧不明,《书》教的流弊在于言过其实,《乐》教的流弊在于奢侈浪费,《易》教的流弊在于迷信害人,《礼》教的流弊在于烦苛琐细,《春秋》教的流弊在于乱加褒贬。为人既能温柔敦厚,又不愚昧不明,那就是深于《诗》教的人了;为人既能通达知远,又不言过其实,那就是深于《书》教的人了;为人既能洁静精微,又不迷信害人,那就是深于《易》教的人了;为人既能恭俭庄敬,又不烦琐苛细,那就是深于《礼》教的人了;为人既能属辞比事,又不乱加褒贬,那就是深于《春秋》教的人了。”【原文】

天子者,与天地参1,故德配天地,兼利万物,与日月并明,明照四海而不遗微小。其在朝廷则道仁圣礼义之序,燕处则听《雅》、《颂》之音2,行步则有环佩之声,升车则有鸾和之音。居处有礼,进退有度,百官得其宜,万事得其序。《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8。其仪不忒,正是四国。”此之谓也。

【注释】

1参:通三。

2处:音杵。

3忒:音特。

【译文】

天子与天地并列而为三。所以天子的功德比配天地,兼施恩惠于万物,与日月一并发光,明照天下而不遗细小。他在朝廷上,就讲求仁圣礼义的实施次序;闲居时,就聆听《雅》《颂》正音;步行时,身上就有玉环玉佩撞碰的声响;乘车时,车上就有鸾铃、和铃呼应的乐音。居处有一定的礼节,进退有一定的法度,所任百官各得其宜,所做万事各得其序。《诗经·曹风·鸬鸠》篇中说:“善人君子,仪态没有差错。仪态没有差错,正确领导四方各国。”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原文】

发号出令而民说谓之和1,上下相亲谓之仁,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除去天地之害谓之义。义与信,和与仁,霸王之器也2。有治民之意而无其器,则不成。

【注释】

1说:通悦。

2王:音旺。

【译文】

发号施令而人民喜悦,这就叫做“和”,上下相亲,这就叫做“仁”,人民尚未提出自己的需求就让他们得到满足,这就叫做“信”,清除天地之间的祸害,这就叫做“义”。义与信,和与仁,这是霸主、王者的工具。有治理人民的心意而没有相应的工具,就不能成功。【原文】

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圜也1。故衡诚县2,不可欺以轻重;绳墨诚陈,不可欺以曲直;规矩诚设,不可欺以方圜;君子审礼,不可诬以奸诈。是故隆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敬让之道也。故以奉宗庙则敬,以人朝廷则贵贱有位,以处室家则父子亲、兄弟和,以处乡里则长幼有序。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此之谓也。

【注释】

1圜:通圆。

2县:悬的本字。

【译文】

礼之用于整治国家,犹如用秤来称量轻重,用墨绳来校正曲直,用圆规、矩尺来做圆画方。所以,只要将秤老老实实地悬起,就不能在轻重上骗人;只要将墨绳老老实实地伸开,就不能在曲直上骗人;只要将圆规和矩尺老老实实地摆设,就不能在方圆上骗人;大人君子深明礼义,就不能用奸诈来骗他。故此,尊崇礼、遵循礼的,就叫做有道义之士;不尊崇礼、不遵循礼的,就叫做无道之人。礼实际上就是敬让之道。所以,据礼奉事宗庙,就会诚敬;据礼进入朝廷,就会贵贱各宜其班位;依礼来处家庭关系,就会父子相亲,兄弟和洽;依礼来处乡里关系,就会长幼有序。孔子在《孝经》中说:“安定君上,治理下民,没有比礼更好的了。”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原文】

故朝觐之礼1,所以明君臣之义也;聘问之礼,所以使诸侯相尊敬也;丧祭之礼,所以明臣子之恩也;乡饮酒之礼,所以明长幼之序也;昏姻之礼2,所以明男女之别也。夫礼禁乱之所由生3,犹坊止水之所自来也4。故以旧坊为无所用而坏之者,必有水败;以旧礼为无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乱患。

【注释】

1觐:音进。

2昏:婚的本字。

3夫:音扶。

4坊:音房。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