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分场合,安慰见情商
<!--?xmlversion="1.0"encoding="utf-8"standalone="no"?--><title></title><linkhref="Styles/main.css"rel="stylesheet"type="text/css"/>
生活中经常有人会在安慰别人的时候讲述自己遇到过的一些事,让他看到希望,看到情况还不是很糟糕,从而让他忘掉悲痛,满血复活。
赵青松创业失败了。他在比较繁华的路口开了一家饭馆,刚开始生意很红火,可是好景不长,一年后,附近的居民区要征地兴建楼房,很多人都搬走了,他的饭馆没几天就冷清得连只苍蝇都不想往里飞了。他叹了口气,只能关门大吉了。
赵青松在家闲着很难受,就想找大学同学聊聊。
几个人一落座,赵青松就倒起了自己的苦水。说完后,他上学时一个宿舍的同学老张说:“老赵呀,这几年不见,你知道我过得咋样不?”
赵青松说:“对呀,老张,我听说你早就创业了。怎么样,现在做得很大了吧?唉,我不如你呀。”
老张说:“老赵,我这几年创业三次,黄了三次,本钱赔了不少,欠了一屁股债。”
赵青松惊得嘴都合不上了,说:“不是吧,我看你这么有劲头,怎么会……”
老张说:“人哪,得满足,想想自己老婆孩子。我媳妇看到我生意失败,没有抱怨,天天处理家务不说,还要帮着我挣钱还债,换成别人早跑了。我的孩子也要上高中了,我要是倒下,家里怎么过呀?你呢,也别太消沉,日子还得过,别让这点事影响了家。”
看到别人比自己的情况还糟,人们就会产生一种安慰心理,这其实是一种本能的调节方式。根据这种心理来安慰别人,可以讲述自己的悲惨经历,让对方感觉自己的经历真的“不算什么”。当然,也可以让对方意识到,除了这件事之外,生活中还有很多值得珍惜的东西。
因为人们看到别人也有类似的经历,就会感觉有了同行的伙伴,再看到别人所受的痛苦更深重时,就会感到自己还有希望,就像一个人走进一间没有亮光的地下室,越往下走,越感觉恐惧、没有希望。如果有人在他的下面走,他的恐惧心理就会减轻,甚至消失。如果让他回头看看他的家人、朋友在亮处等他,他肯定会毫不犹豫地回到他们身边。
有的人在别人诉说悲惨经历时,会打断别人,并说:“我比你还惨。”这种方式更让人难受,不仅起不到安慰的作用,还可能造成两人的隔阂。如果你想要避免这种误区,就要走进别人的心里,体会他受到的打击,然后找到自己遇到的类似悲惨经历,组织好合适的语言,再去安慰他人。
说话分场合,安慰见情商。不分场合、不看事情来龙去脉地安慰人,虽然是善意的,但戳着别人的痛处,很难让人接受。所以说,安慰人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比如,有人失恋了,就最好不要用这种方式安慰人,因为失恋的情况各不相同,你的悲惨不一定能抚慰别人的伤痛。
很多时候都会听到被安慰的人说:“咱们情况不一样。”其实,这种安慰方式在当事人没有过类似的悲伤体验的情况下用得最为普遍,因为这种情况是他第一次遇到,完全没有经验,这时听到别人的情况比他还糟糕,而且有解决的办法或希望,他就会豁然开朗、振作起来。
小周刚进药厂车间不久,因为人很老实,领导比较喜欢他,但他老实得有点过了头,这不,好心办了坏事。
事情是这样的,车间里的工作服每天都要漂洗,洗完晾干要叠起来,车间里人都很忙,小周就每天主动洗衣服、叠衣服。过了没几天,领导问他:“衣服是你叠的?叠错了知不知道?那叠的什么玩意啊!”原来,药厂车间里的工作服有严格的叠衣标准,小周叠得不符合标准。
小周心里很委屈,那几天都是垂头丧气的,同事老王看见他很消沉,猜出了大概,就跟他说:“领导是不是说你了?”
小周点点头,老王和蔼地说道:“领导一般看问题都很准,是咱们确实有问题,可能有时候说得有点过火。咱把自己的问题改了就好,过火的话别太计较,我看他挺喜欢你的,有时候他这人说话有点直。我刚来的时候也被说过,当时领导让我写工作记录,我一马虎给写错了,领导当时正在气头上,看见我写错了,那肯定骂我。挨骂是难免的,但他是对事不对人。”
小周听了之后,又有了积极的心态。
话如饮水,也有冷暖。用自己的悲惨来安慰别人,需要了解别人此时的感受,要记住,安慰人的目的是给人温暖,给人勇气。用自己的悲惨经历来安慰别人,就是通过讲述别人没经历过的苦难来为他传授适当的经验,用善意为他打造一副坚强的盔甲,让他在充满艰辛的生活里不畏荆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