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浪人?华人
“这位先生,做人可要诚实哦,你们广西都是很穷的,什么60万的房子,收入20万,根据脸书、国际媒体等实地探访,你们可是还住在泥房子里面,吃饭都吃不饱,吃肉都比较困难哦!”对面一个梳着分头的小胖子说。
我们都愣了,不知道怎么回复。
韦金反应快:“欢迎大家去我们广西玩玩嘛,百闻不如一见,对不对?现在开放了,基本想去哪里都可以。社会是分层次的,确认有穷人还比较困难,但是普通人,吃饱穿暖有车有房,是正常的。”
我们马上报以一阵热烈的掌声和笑声。
“你们知道为什么不能偏信偏听吗?这就是例子,我们80年代起,就不饿肚子了,现在按政府说法,已经进入小康社会了!”我笑到眼泪都出来,回了下胖子一句。
接下来,是双方你来我往的辩护,当然我们也不是傻,不和他们讨论其他问题。
但是,美斯乐的华人,还是了解到我们这边的真实情况。
“是了,刚才我听到什么国籍问题,是怎么回事啊?”我问曹会长。
“5、60年代,我们93师,是要求全部撤离到某个岛上的。”
“但是,种种原因,比如,我们已经习惯了这里,比如,士兵和当地民众结婚,还有,岛上也没有什么工作给我们,于是,就有大批人士留在这里。”
“留在这里的人,当时可以入籍泰国,或者缅甸之类,但是,入籍哪里,都是要代价的,很高代价的。对于一下没有人、没有本事的人,就入籍不了。到了80年代之后,没有国籍寸步难行。这时候,台湾去不了了,去不了当然没国籍。”
“到大陆去?也去不了,窗口期过了,中国的国籍可是全世界最难拿到的。所以,他们就成为无国籍游民。”
曹会长苦笑看着我们,说:“现在还有几百个老兵,以及他们的家人后代,都是这样子,是吧,王秘书,我没说错吧?”
王秘书用鼻子哼了一声。
“他们身份怎么办?”我问。
“拿难民证”,曹会长说。
又闲聊一会,我们结束和远方客人讨论,我们也离开了文史馆。
但是曹会长很够意思,他看我们离开之后,一定要请我们吃顿晚饭,于是我们在离文史馆几百米开外的一个街道上,准备吃饭。
太阳刚刚下山。
街道上很多人,我们去饭馆时候,带我们过去的人介绍,这是大陆来的旅游人士。并向我们介绍,坐在饭馆门口聊天的两个老者,就是拿难民证的老兵。
“你们来自哪里?”其中一个高高瘦瘦,头发花白的老兵问。
“大哥,我们来自几个省,我是来自广西的。”韦金说。
“广西?老乡哦,我来自藤县,也是广西的。”
“我是梧州的,真正老乡哦。我们这里还有桂平的,玉林的,好多老乡。”韦金说。
我们见这样,马上搬出几张凳子,坐在老兵旁边。
“老家现在能吃饱饭没有?”老兵问。
“三十年前,80年代起,普通人家都能餐餐白米饭了。现在藤县农村,手脚勤快的,去广东打工,一年收入一二十万人民币不成问题,家里可以起小楼房、开小车!”韦金说。
“怎么称呼你啊,老哥?”
“姓王,我是藤县太平的!”王姓老兵回答。
“老人家,方便的话回去看看,现在大家都不穷了!”我说。
他笑了笑,“回不去啰,拿难民证,怎么回去?”
旁边矮胖老兵说:“估计我们也和泰北华人一样,以后就在这里老死了。”
“泰北华人?”我疑惑地问。
“不单单泰北,缅甸、老挝,东南亚,哪里没有从历代中国逃出来的华人后代?”
矮胖老兵拿出一支烟,点燃,说:“这里人不少有族谱。有明末搬过来的,有土客械斗搬来的,也有太平天国失败后逃出来的,当然也有像我们一样,内战输了出来的。”
我和韦金他们对望了一眼,充满了震惊。
难道这里也有太平军后代?
“我们也是后来才知道的。”
也是,矮胖老兵说了一段历史。
1950年,段希文接管了金三角的控制权,组织训练部队。随后,他接任第5军军长,与李文焕的第三军一起流落到了泰缅边境。当地的围剿一度令台方头痛,但段希文率部多次战胜缅泰军,引起了蒋介石的高度重视。在国际压力下,台湾方面不得不撤回残部。
然而,当得知要撤回时,段希文却毅然决然地选择留守。他的部下大多数是云南镇康县人,与缅甸相隔甚近,士兵们不愿意离开故土,于是段希文宣称接到了密令,命令部队在边区留守。
在这种情况下,1961年,段希文带领第5军(原93师)的部下进入了泰国美斯乐地区。在那里,他们开垦土地,将一片原始森林变成了现代化的城镇。为了生存,他们甚至不惜种植罂粟贩卖鸦片。
“后来,我们作为雇佣军,协助泰国打仗,泰国国王赏赐了800多个居留权的名额给第5军。段师长因此得到了泰国的优待。1980年6月18日,师长病逝,泰国国王甚至亲自致电哀悼。1984年,我们逐步向泰国交出了武器,士兵们转行从军人变成了农民。”
“段希文在这里留下很多遗产,团结华人华族就是其中之一。我为什么知道这么多华人故事?就是因为在这里开办华文学校后,传播中华文化后,周边的华人,全部向这里靠拢,或多或少的,知道他们迁移来这里的故事。”
“老哥,请问多一句,这里太平天国后人多吗?”韦金问。
老汉摇摇头。
“好像在和缅甸交界的一个村子,大概有一两百人,说是太平军后代。”
“不过现在已经一百多年了,五六代人,也不会有什么证据了。”
“是了,你们这里怎么过年?春节马上到了。”我转个话题。
“挂灯笼,贴对联,守岁,还能做什么?”王姓老兵说,“老乡,要不过年到我家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