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隐规则四多听少说常点头,耐心倾听胜滔滔滥讲(2)
第12章隐规则四多听少说常点头,耐心倾听胜滔滔滥讲(2)
在某一次宴会上,某人向邻座的太太讲起了某校校长的秘密来,同时表现出对校长卑鄙行为的大不满,并大大地说了一堆攻击的话。直到后来,那位太太才问他道:“先生,你认识我是谁吗?”
“还没有请教你贵姓。”他回答道。
“我正是你说的那位校长的妻子。”
这位先生窘住了,但隔了一会儿,他却凛然地问道:“那么,你认识我吗?”
“不认识。”那位太太摇头作答。
“哦,还好,还好!”那人这才如释重负地说道。
这里,那个先生就犯了随便对人说话的毛病,幸亏那位太太不认识他,否则,不仅现场非常尴尬,还可能因说校长的坏话,给自己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5.善解人意的人会听话
静听他人说话,并不失时机地加入几句,可以让对方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且自己还能获得让对方赞同自己的机会。
虽然从对方的行为态度中可以辨别出他的心意,但是看透对方的方法,最主要的还是让对方多说话,“言多必失”的另一种含义就是话多了就会暴露出他的真实想法。凡是善解人意的能手,都是借着相互间的交谈来透视对方。
有这样一位经理,他心存好意,请刘某到小吃店去喝酒,想要劝服刘某留下来,可是却没有收到效果。因为在会谈时,喝酒的目的是要使对方的心情放松,然后再引出他心中的话。可是经理一开始就在说教,自己这么严肃,叫对方如何能轻松得起来呢?而且在这种情况下,最忌讳的就是严肃的说教。
如果要听取对方的意见,应该以轻松的态度来交谈,我们可从旁引导,让对方有多开口说话的机会。对方肯说出他的意见,我们就能根据他的意见,去分析透视他的心意。
无论是怎样的话题,都应该让对方尽量去发挥,无论内容是否真实,我们都可引来作为判断的资料,资料越多,我们的判断就越正确。但是,这样做并不是叫你一句话也不说,只默默地去听对方说话,因为过分的沉默,会使对方不好意思继续说下去。我们的目的,在于要让对方痛痛快快地把话说出来,了解对方的心意,因此必要时,我们应想法把对方诱导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境地。
不要使对方因为你的话而不能接着说下去。因此,我们开口发言时应多加斟酌。
每一个人都喜欢叙述有关自己的事,都想美化自己,也都想让对方相信自己的叙述;另一方面,每一个人又想探知别人的秘密,并且都想及早转告别人。这种现象,也许可以说是人的本性。“一吐为快”的心理,有时候会受到某种因素的限制,对方不敢大胆地说。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想办法解除限制,这样,对方就会自动地说出心里话了,这就是所谓的“善解人意”。
偶尔听到部属结结巴巴向上司汇报事情的时候,如果上司很不耐烦地说:“好了,好了!不要结结巴巴的,有什么话赶快说。”那这位上司,真可以说是比封建时代的君主还要专制!
假如对方因为某种因素而说不出话时,你应该想办法去帮助他,使他很自然地说清楚才对。
真正巧妙地引导他人话题的方法,就是要了解对方说话的内容和趋向,然后从多方面协助他(就像向导一般地为他开路)使他的谈话能够流畅,最好在他做结论时,你就可以向他表示赞同。
“唔”、“对!”、“有道理”……这类口头语,不宜多用。有时故意质问或做轻微的反驳,也可激起对方的兴趣,使他滔滔不绝地说下去。
但是,真正会说话的人,在交谈中,不仅仅要求对方能畅所欲言,同时他自己在暗中还要把持着“领导”的地位;这也就是说,他一方面表示赞同,一方面适当地加以询问,然后把对方引导到预期的话题上来。他不会让对方发觉整个交谈过程都是由他操纵的。
有一位在新闻界很有名的记者,他的文章虽然不怎样,但是他的采访能力非常强,不管遇到什么难题,只要他去采访,对方就不得不说出真话来。据这位记者表示:“这并没有什么秘诀,只要能够充分了解对方的立场,把握好提问的方法,并配合自己的精力和耐力,再难的对手,我也不怕。”有一次,他这样说:
“老实说,我只是站在伴奏者的立场来演出,只要伴奏得法,不善于唱歌的人也能唱得很好。”
善于听话的人就是这样,总是在有意无意中把对方诱导到自己喜欢的话题上来。
6.“洗净”自己的耳朵,会恭听就行
想要成为令人赏识的对象吗?想要成为领导的亲信吗?想要走出一条成功之路而不招致更多挫折吗?你只要做到——能管住自己的嘴巴,不乱说;能“洗净”自己的耳朵,会恭听就行了。
当人们想把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用以争取别人的认同时,往往会犯一个大毛病,那就是——说话太多,尤其是推销员最容易犯这种毛病。
所以有时你不妨试试这种办法,就是由自己提出问题,让对方畅所欲言。他对自己的问题,必然比你更清楚。所以你应主动先问别人问题,他一定会回答出一些你不知道的答案。
如果你不同意对方的观点,也不要忙着立刻打断他的话,这样做很冒险。因为当对方仍有意见尚未表达完整时,绝不会注意你说什么。所以最好维持良好的风度,耐心地仔细聆听,并且要鼓励对方充分表达他的意见。
有位在报社任职多年的小记者,后来成了一家大企业的公关主任,薪水上升了几倍。认识这位记者的人都知道,他不但身材矮小、嘴巴迟钝而且更没有任何耀人的学历。这样的人何以在数十个应聘者中脱颖而出呢?
原来他在接到面试通知时,立刻去图书馆资料室,查到了这家企业创办人的生平背景。
从背景资料中他发现这位企业负责人,早年进过牢狱,不过那些不足为外人道的事,这位记者都暗记在心。同时他知道这个大老板在出狱后,从一个路边的水果零售店起家,后来涉足建筑业,最后办成了现在的大企业。
这位记者在面谈时,故意装糊涂地说:“我很希望在这样组织健全的大企业服务,听说您当年是只身下海闯天下,由一个小小的水果摊开始,到今日领导万人以上的企业,那是真的吗?”
那个大老板有段不堪回首的牢狱生涯,所以从不愿提起过去。不料这个记者能避开那面,直接把出狱后的创业和他南下闯天下连起来。这样他就能名正言顺地说起他的成功史,而且毫无愧色,甚至说得超过面谈时间,大老板还说得意犹未尽。
最奇怪的是,原本面谈应该是应聘的说,负责人听。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位记者几乎不用说任何与将来有关的计划,甚至连自己那毫不傲人的学历也不用提到,只要当听众就行了。
听完大老板志得意满的一段话后,这位记者就换了工作,获得了人人称羡的地位。他用的方法和其他应聘者不同,他花时间去研究怎样能让大老板多讲话。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鼓励别人多讲话,是交谈的一个绝招。
假如谈话的对方,不能自然地打开话匣子。你可用各种关键语,使对方的舌头润滑一点,这就是“打开交谈之扉”的秘诀。
每个人在找到体贴而值得信赖的听众时,都会想自我夸耀一番。即使是想和外人商量时,也只是希望获得安慰、鼓励、忠告,或突然想起某件事情。这时,你只要以一些轻微的身体语言,像皱皱眉、露出惊愕的表情,或发出叹息,便可得到他的信赖,开始把心中的话一股脑地倾诉出来。
你先确认谈话的主题,然后选择适当的钥匙,慢慢地插入锁孔,轻转一下,就可轻易地打开言语之匣。成为关键的钥匙,不外乎是下面这些话:
“要不要帮忙?”
“是怎么回事?说给我听听。”
“我们好好谈一谈。”
“我想我能为你效劳。”
如此,善加引导对方步上自己铺设好的轨道,启开对方的话匣子。
什么叫具有领导才能,亲近下属的人?说白了,就是能让对方多讲话的人。
7.有些误会不要去捅破,坏事会成好事来
被别人误会原本是坏事,但有时也未尝不是好事,如果别人能给你自抬身价,你只需要“唔唔”就行,也许别人的误会会成为你成功的阶梯。
聪明人总能吃到天上掉的馅饼,善于利用一些误会,自己不去捅破,甚至还要推波助澜。下面讲个故事:一位女士并没有亲自去求人,只因为一场误会,各种好处不求自来,她便坐享其成。如果你在求人不成,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之际,碰上别人为你送情,也要留个心眼。
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毕小姐在某地环卫所工作五六年了,以前交了几个男朋友,都嫌她工作环境太差而告吹。如今,毕小姐一跃而成了大龄姑娘,一圈子人都为她着急起来。半年前,姑妈又为她介绍了一个对象,小伙子长得挺帅,而且并没有嫌弃她的工作。两人进入热恋之中,商讨怎样办婚事。小伙子的单位不能解决房子,要他自己想办法,而毕小姐父母又都是平常百姓,要去排队等分房子,不知是猴年马月的事。后来决定还是先领结婚证书,排队等房子,一旦有了房子,马上举行婚礼。
毕小姐到派出所去开证明,领结婚证书时,刚好所长值班,就一边开证明,一边与毕小姐话家常。看到毕小姐姓毕,所长问道:“你这姓很少啊!”毕小姐无心闲扯,答道:“唔。”所长接着说:“县长也姓毕,那你和他是亲戚了。”毕小姐又未置可否,因为她没有心思与他闲扯,只等所长开完证明她就要走。所长进一步推理说:“县长没有女儿,那你一定是他的侄女了。恭喜你,毕小姐。”所长十分利落地把证明开完,又热情地把毕小姐送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