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银行简史(3)
第10章银行简史(3)
再贴现的确是个妙用无穷的法宝,它不但能调控货币总量,还能调整结构。比如,中央银行规定哪些票据可以被再贴现,哪些机构可以申请再贴现,这样分门别类、区别对待,使得政策效果更加精确。 法定准备金率。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一剂猛药,它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措施。从理论上讲,有了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创造存款的能力就受到限制。存款准备金率越高,商业银行创造存款的能力就越弱;相反,存款准备金率越低,商业银行进行存款创造的能力就越强。这是为什么呢?如果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就必须多向中央银行缴纳准备金,能够用来发放贷款的资金就少了,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就变弱了,货币供应量则会成倍地减少。反过来,如果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创造存款的能力就会大大增强,货币供应量也会成倍增加。
1999年3月,我国人民银行将存款准备金率降了两个百分点,商业银行一下子便多出了2000多亿元的可用资金。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改革再贴现率生成机制,在内需不足的情况下,三年时间里连续四次调低再贴现率,使商业银行和企业有了大量的活钱可用。以上两项大动作,大大增加了货币供应量,对刺激投资、拉动经济,作用不可低估。但是,药猛伤身,正由于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对一国金融影响至深,所以,不到重要关头,中央银行并不轻易动用。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三个政策工具各有优势:公开市场操作胜在灵活,它的主动权操之于中央银行,并且较准确,易于改变方向,无政策拖延能迅速实施。因此,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的主要工具。
而贴现政策在影响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方面虽然不及公开市场操作,但是贴现政策作为最后贷款人以防止金融恐慌有重要的作用。例如,美联储在1974年向富兰克林国民银行和1984年向大陆伊利诺斯国民银行及时提供大额贴现贷款,避免了这两家银行由于存款人挤兑而发生破产从而引起其他银行的挤兑现象出现而引起金融恐慌。但是由于挽救成本的存在,美联储在发挥其作为最后贷款人的角色时,也需在道德风险成本和防止金融恐慌的益处之间作出权衡。贴现政策还可以用作表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意图的一种信号。
法定准备金率的优点就是它的操作对银行体系能够产生普遍而平等的影响效果,并且对货币供应量有很强的收缩或者扩张作用。但是,微小的法定准备率会引起多倍的存款创造,政策上不宜经常使用。并且,对超额储备很低的银行,提高准备金率可能立即引起流动性问题。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只有合理搭配,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调控效果。比如央行试图提高再贴现率控制信用膨胀,有些商业银行却会通过同行拆借、发行票据、国外市场筹资等获得资金,而无须向央行求借。如果央行辅以公开市场业务,以市场上低价卖出证券,则商业银行便会见利而购,紧缩性货币政策目标便得以实现。
除了这三大法宝之外,还有一些非常规武器,被称作选择性政策工具和补充性政策工具。高居金融金字塔顶端的中央银行,若能娴熟地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便可收放自如,处变不惊了。
政策性银行的发展
说起政策性银行,可能很多人都会感到陌生。政策性银行就是指那些由政府创立、参股或保证的,不以营利为目的,专门为贯彻、配合政府社会经济政策或意图,在特定的业务领域内,直接或间接地从事政策性融资活动,充当政府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工具的金融机构。
最早的政策性银行是二战后的德国复兴开发银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民生凋敝百废待兴,人民急需重建家园。为了筹集巨额重建资金,1948年,德国政府出资10亿马克组建德国复兴开发银行(kfw)。德国复兴开发银行成立以后,立即通过发行中长期债券筹措巨额款项,为德国人民在废墟上重建家园提供了大量资金。德国复兴开发银行为战后德国的复兴立下了汗马功劳,它也因此与美丽的莱茵河一样闻名遐迩。
很多国家都设有政策性银行,而且种类较为全面,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政策性银行体系,如日本著名的“二行九库”体系,包括日本输出入银行、日本开发银行、日本国民金融公库、住宅金融公库、农林渔业金融公库、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北海道东北开发公库、公营企业金融公库、环境卫生金融公库、冲绳振兴开发金融公库、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韩国设有韩国开发银行、韩国进出口银行、韩国中小企业银行、韩国住宅银行等政策性银行;法国设有法国农业信贷银行、法国对外贸易银行、法国土地信贷银行、法国国家信贷银行、中小企业设备信贷银行等政策性银行;美国设有美国进出口银行、联邦住房信贷银行体系等政策性银行。中国的三大政策性银行分别是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有何不同呢?
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嫌贫爱富的利益偏好,银行家是最善于锦上添花,不喜欢雪中送炭的,这导致弱势群体缺少发展机会,也难以实现公平、平等和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在经济发展中,也常常存在一些商业银行从盈利角度不愿意考虑不愿融资的领域,或者其资金实力难以达到的领域。这些领域通常包括那些对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投资规模大、周期长、经济效益见效慢、资金回收时间长的项目,如农业开发项目、重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而国家为了扶持这些项目,往往实行各种鼓励措施,各国通常采用的办法是设立政策性银行,专门对这些项目进行融资。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一个国家或地区完整的、均衡的、稳定的、高效的、统一的金融体系。商业性金融在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政策性金融也同样在优化资源配置、均衡经济增长、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商业性金融不可替代的功能。
世界银行简史
世界银行(wbg)是世界银行集团的俗称,“世界银行”这个名称一直是用于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和国际开发协会(ida)。这些机构联合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低息贷款、无息信贷和赠款,是一个国际组织。
1946年6月25日,世界银行开始运行。1947年5月9日它批准了第一批贷款,向法国贷款2.5亿美元,转换为今天的价值,这依然是世界银行提供的数额最大的一批贷款。
世界银行的目的本是帮助欧洲国家和日本在二战后的重建,此外它还辅助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初,世界银行的贷款主要集中于大规模的基础建设如高速公路、飞机场和发电厂等。日本和西欧国家“毕业”(达到一定的人均收入水平)后,世界银行完全集中于发展中国家。从1990年代初开始,世界银行也开始向东欧国家和原苏联国家贷款。
需要注意的是,“世界银行”仅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和国际开发协会(ida)。“世界银行集团”则包括ibrd、ida及三个其他机构,即国际金融公司、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和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这五个机构分别侧重于不同的发展领域,但都运用其各自的比较优势,协力实现其共同的最终目标,即减轻贫困。
世界银行的工作经常受到非政府组织和学者的严厉批评,有时世界银行自己内部的审查也对其某些决定予以质疑。往往世界银行被指责为美国或西方国家施行有利于它们自己的经济政策的执行者。此外,往往过快、不正确地、按错误的顺序引入的或在不适合的环境下进行的市场经济改革,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反而造成破坏。世界银行的真正掌控者是世界银行巨头,他们最终的目的是追逐利润,现在的状况可以说是一个妥协的结果。
每个政府都可以自己决定成为世界银行集团中某些组织的成员。目前世界银行有184个成员政府,其他机构有140到176个成员政府不等。世界银行集团的所有组织都由一个由24个成员组成的董事会领导,每个董事代表一个国家(重要的负钱国)或一组国家。董事由该国或国家群任命。世界银行也作为联合国全球环境基金的执行机构。其总部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它是一个非营利性的国际组织,其成员国拥有其所有权。
从技术上说,世界银行是联合国的一部分,但它的管理结构与联合国相差很大:每个世界银行集团的机构的拥有权在于其成员国政府,这些成员国的表决权按其所占股份的比例不同。每个成员国的表决权分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所有成员国相同的,第二个部分按每个成员国缴纳的会费而不同,因此虽然世界银行的大多数成员国是发展中国家,但它主要受发达国家控制。这个结构始终受到批评。批评家认为一个更民主的管理方式可以更加符合发展中国家的需要。2004年11月1日美国拥有16.4%的表决权,日本7.9%,德国4.5%,英国和法国各4.3%。由于任何重要的决议必须由85%以上的表决权决定,美国一国可以否决任何改革。
近年来,世界银行开始放弃它一直追求的经济发展而更加集中于减轻贫穷。它也开始更重视支持小型地区性的企业,它意识到干净的水、教育和可持续发展对经济发展是非常关键的,并开始在这些项目中投巨资。作为对批评的反应,世界银行采纳了许多环境和社会保护政策来保证其项目在受贷国内不造成对当地人或人群的损害。虽然如此,非政府组织依然经常谴责世界银行集团的项目带来环境和社会的破坏以及未达到它们原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