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改变方得新生 - 意难裘 - 千厮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意难裘 >

第133章改变方得新生

第133章改变方得新生

杨知府站在门外的雾中,看着马车逐渐与浓雾融为一体。  一旁的师爷神色凝重,“大人,前来监工的户部侍郎还在泾河郡,眼下只有两万两赈灾银,这于乌都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

王爷也走了,恐怕那户部侍郎没那么容易交出余下的赈灾银。”

历年来,朝廷下派的赈灾银,等到了乌都,都被贪墨地所剩无几。

本来户部侍郎应该携两万白银率先抵达乌都,可半路却不知为何转而走向泾河郡一带,两万白银还是由泾河郡衙兵送来的。

显然,户部侍郎此行抵乌,并不是最终目的。

至于赈灾银嘛……

“没有剩余赈灾银,我们只有两万两。”杨知府残忍道出真相。

元鎏在京中为乌都百姓召开了盛大的祈福大会,据他在京中的线人回禀,此次募集白银十万,而最终落到乌都的却只有两万,想来另外八万都用来充盈了国库。

泾河郡乃河运枢纽,四通八达,备受历届君王重视,富比京都,是东洲唯一一座官强民富的城池。

历代君王无论怎么折腾,都不会动泾河郡。

但这样一片被财帛堆砌而成的宝地,很难不被君王惦记。

反正眼下赈灾银已至乌都,户部侍郎打着为皇帝办事的幌子,再去泾河郡搜刮一番民脂民膏,就算被人知晓,大可抛出为乌都募集赈灾银的幌子,而到最后那些钱都落到了谁的口袋里?

恐怕只有日收颇丰的国库管理者与君王知晓了。

能在杨知府身边办事的师爷,脑子岂能不灵光,他很快便想清楚了其中利害。

现在的乌都,就像一个放养在外的婴儿,在没有大人的情况下,一切重头开始,看似随心所欲,实则脆弱不堪。

师爷也只能暗叹一声,幸好乌都并非边境。

“现在,能救乌都的就只有我们自己了。”杨知府立于府衙大门,手中摩挲着一块淡黄色的缺口玉珏。

知己者,心有灵犀。

师爷知晓杨知府要有所作为,便拱手,诚恳道:“大人所为,下官皆助。”

“好,过些时日,会有一批从璃南城来的商人抵达长湘镇,你且好生注意,等他们下榻客栈后,你就前去把人请来府衙。

还有,现在去把薛大夫请来。”

师爷称是,拱手离开。

不一会儿,薛大夫便睡意朦胧地出现在府衙内院。

杨知府坐在石凳上等他。

薛大夫是土生土长的乌都人,是一名受富豪乡绅,贫瘠人家都尊敬的医者,在乌都颇有些名望。

“杨知府。”薛大夫微微施礼。

后者忙将人搀起,直言道:“晚辈如此急寻您来,是有一要事相商。”

“杨知府请说。”端起早已为他凉好的茶,薛大夫喝了口,提提神。

“乌都背靠群山,面朝江流,土地肥沃,若非路途坎坷,理应海纳百川,容诸多商队在此躇足。

实在乌都偏远,朝廷顾之不急,前者父母官也皆是浪费了这片宝地,可如今晚辈却不想见乌都继续沉沦。

前些日子,晚辈听闻有一商队要前往长湘镇收购药材,便在想,乌都群山中,不缺药材,若百姓采之,晒干贩卖也能换些银钱。”

薛大夫如何不想,可现实却有些残酷,“大人,想出乌都并非易事,你也知路途坎坷,我们想走出大山都不易,更何况是背药材去买。

而且这一来一回耗费的时间长不说,还会耽误农民耕种。”

杨知府言辞凿凿:“百年前,乌都并非如此落寞时,建立了观江阁,曾吸引四面八方之人来观看波澜壮阔,当时那些只会花钱寻乐的富家子弟都能排除万难,行至乌都只为观景。

那乌都百姓为了生存,又如何走不出这些阻拦重重的高山?

晚辈知晓,当下重要的是农耕和重建家园。

但实不相瞒,如今大家吃的赈灾粮并非朝廷下派,而是林侧妃倾尽全部身家慷慨解囊……

若不与外通商,乌都会永远穷下去,百姓手里无钱也无能力,若朝廷弃之不顾,便只能等死。”

薛大夫激动起身,“你的意思是……朝,朝廷不管乌都了?

就算赈灾粮是林侧妃买的,那赈灾银呢?”

“赈灾银也不过是十之取二罢了。”杨知府一言,打破老人所有的倔强。

薛大夫愣愣坐下,浑浊的眸里是震惊,是不可置信,也是失望,“竟到如此地步……”

薛大夫出生时,乌都已经走向没落,原因是前者的挥霍无度,用奢靡和懒惰毁了这座城池……

前人用尽资源而不自知,留给后人的便只剩瘠土,那些大富豪们,见此状况全都举家搬迁,寻找到了更好的栖身之地,只剩些土生土长的著民,挥霍了钱财,空置着肥田,又没有耕种的能力,看着漫山遍野的荒芜,只能干瞪眼。

为此付出的代价,是近百年的休养,好在这座城池如今是恢复了生机。

“大人,你也知道,前人带给我们的教导和教训历历在目,大家不是不愿,而是不敢。”薛大夫略显沉重地说。

现在,乌都百姓大多都只想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杨知府点头,表明自己知晓,“恕晚辈直言,晚辈能保证找到购买药材的商队。

咱们乌都四周群山上不缺药材,只要贩卖后有了第一笔本钱,接下来便能让百姓们培育药田。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