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真是太感谢你了
其次,大儿子刘光齐也必须吃饱,然后是二大妈,再后面是刘光天。
至于接济贾家?那是不可能的。
刘海中难道是慈善家吗?简直是笑话!说贾家有困难,哪家没有困难?大家都有。
更何况刘海中有许多在农村的亲戚。
实在没办法,就让仁大爷先帮贾家一把。
否则,要是让刘海中当仁大爷,那他可能会考虑帮一帮贾家。
聋老太太不太满意自己的粮食配给,为什么才25斤?这不多,每天还不到1斤。
她还想每个月攒一些粮食票私下卖掉换钱呢!
但易家四口人的总粮食配给已经超过90斤,如果再换成粗粮,可以达到100多斤。
是不是可以分一点给她?
三大妈在一旁帮忙拨动算盘珠子。
两人齐心协力。
只有精打细算,家里的生活才能越来越好,也可以早日实现买自行车的梦想。
院里的仁大爷已经买了自行车,但三大爷还没有,不是他不想买,
而是因为自行车太贵了!
要是遇到又好又便宜的二手自行车,873三大爷肯定会马上拿下。
另一边,阎解成和阎解放也在忙碌地计算着。
但是阎解成和阎解放合谋时想到,如果指数是1000,那么三大爷和三大妈联手的话,指数便会跃升至10000以上,这意味着阎解成和阎解放还需加倍努力,方能追赶。
此时,三大妈手法熟练地拨弄着算盘。
耳畔唯有算珠的轻响,还有三大爷的笔触声。
经过一段不算短的时间后,三大爷终于完成了计算。
“本月与下月的事情已全部计算好了。”三大爷对身旁的妻子道。
而至于后月的事,到月末时再做考虑也为时不晚。
人生如棋局般变幻莫测,故只需精心布局眼前的两步足矣。
哪怕到了下月情势发生大的变化,再重新计算也无妨。
三大妈感到自己的计算技巧又有所提升,心中颇感欣慰。
另一边,二大爷家里也在讨论着未来的生活安排。
刘海中夫妇商讨决定,家中主要劳动力量刘海中每日必须保证充足的能量摄入,其中包括一枚鸡蛋以维持体力——毕竟他在工厂做重活;长子刘光齐同样需要充分喂养,而后才是二大妈和最小的儿子刘光天……
谈到是否应当向邻居家贾氏伸出援手的问题,夫妻俩一致认为:自己虽算仁厚之人,却也不是无条件慷慨解囊之人。
家中的农村亲戚众多,各有其需。
真要说起来,不如由一大爷代劳资助些许给贾家。
聋老太太不满于每月只有25斤粮食定额:“这分配是否太寡淡了?”按此标准,平均下来她每日仅分得不足一斤的食物。
此外,她原本打算通过每月积存一些食物票兑换现金以补贴家用,现如今却难以实施。
然而当她将眼光投向邻居易家人,看到对方总配额超过了90斤(若全部转换为杂粮更达百斤之上)时,她便觉得是否可以适当分给自己一些呢?
她深知自身消化不良,不易进食过多粗食。
其他人家的细粮所占比例约为三成,自己的配额同样也是如此;哪怕数量不高,能够稍微增加一点细粮也行。
总的来看,她对当前情况十分不满。
在不远处的许家,夫妇二人加起月度定额未满60斤,连同许大茂及妹妹,家庭总定额仅约78.5斤。
“是否有意向将部分细粮换成更为耐用的杂粮?”许母提问道。
许富贵沉默片刻,“不必如此操作。”他认为即使这样做了,现有供应也仍显紧张,“家里细粮尚自难保全数。”
夫妻继而谈论到关于附近农村居民回迁的话题:“我观察到最先返回老家的人是贾张氏。”许母分享了自己的发现。
对此,许富贵表示赞同,并提及粮食票据制度刚刚实施后不久,肉类、布匹等物品也相应地纳入了配额体系。
“幸亏咱们提前预备了一点儿布料。”夜幕降临,全家共享过晚饭之后,郑大妈正忙着制作布鞋底——这是一个物资匮乏时代家常必备之物,每个人每月所需更换的次数颇为频繁。
“这点布大概足够为爱民制一套全新的衣服了。”听到丈夫马成功乐观的话语,她微笑着回应道——当然,至于亲生子嗣,他们将会穿哥哥留下的旧衣物。
小个子穿着大个子的衣服,通常就是这样的情况。
说着说着,话题又回到了猪肉上。
虽然都想储存些猪肉,但新鲜肉不容易保存,可以制成腊肉或熏肉。
问题是人家也不是傻子。
粮票出现之前,人们早就想到肉票的可能性,所以都想赶紧囤积一些。
而肉类本身就很短缺,不少人想要囤积,尽管有限售,但买一点都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