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步入小学
红星小学迎来了新学期,一些孩子从幼儿园步入小学。
郑爱民也终于上了小学。
实际上,郑爱民已经跳级了,与他同龄的孩子棒梗还在幼儿园。
因为跳级,郑爱民被称为“小神童”。
其实他完全可以称作“超级神童”,但他一直很低调。
来到红星小学的学生大多住在北京南锣鼓巷,学校的老师也是如此,比如住在95号院的阎埠贵就是其中一位老师。
马成功夫妇先将嚎啕大哭的马卫国送到幼儿园,然后一起去送郑爱民上学。
一走进校园,他们就遇到了阎埠贵,还有几位熟悉的老师。
小学的氛围与幼儿园截然不同,对郑爱民来说是一次全新的体验。
穿越前他也上过小学,但与这个时代的小学差异不小。
为郑爱民办好入学手续,买好书本后,马成功夫妇就前往单位上班去了。
让郑爱民意外的是,他的班主任竟然是阎埠贵,而且教的是语文。
这三大爷心思敏捷,若是教数学,恐怕更加出色!
当时的小学生不仅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还能了解一些课外内容。
同时,老师们还会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例如课桌椅子破损,学生就会亲自修理。
等到课间休息,孩子们则冲向**玩耍。
有的孩子捡起树枝充当**,模仿士兵打仗的情景。
在那个年代,当军人被认为是无上的荣耀,渴望成为一名军人的学生也不少。
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精神风貌却十分昂扬。
许多孩童梦想着自己成为一名英勇顽强的战士。
你可以看到一些小孩拿着捡来的树枝或是打扫工具当作**练习射击,虽然姿势不熟练,但他们的目光异常坚定。
即便是酷暑天训练于**,娇嫩的脸蛋被晒得黝黑,却也没有一个人抱怨。
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品质已在心中根深蒂固。
教室内还有一个表扬栏,学生名字后面贴的小红花越多,说明他受到的认可也就越高。
尽管阎埠贵学识并不是非常广博,但是做小学教师还是足够的。
但如果要求其担任初中老师的职位,则可能显得力有未逮。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这个时期的大多数小学都采用五年制教学模式,仅有个别地区实行六年学制。
而在京城里,当前所有的小学均为五年制,分为三年初级阶段和两年高级阶段。
其后则是为期三年的初中学习,再往后即为高中(或中专)的三年制教育。
到了又一年的开学季节,红星小学迎来了一批新面孔。
这些从幼儿阶段成长起来的孩子们,开始了他们的小学生活。
郑爱民也正式成为了其中的一员。
事实上,他已经跳过了一级。
他的同年伙伴棒梗还留在幼儿园,因此郑爱民得到了“小小才子”的昵称。
不过实际上,若非有意保持低调的话,他应该算是真正的“超级才子”。
红星小学招收的学生主要来自周围的南锣鼓巷社区,而学校的教职员们多数同样居住于此。
例如位于95号楼的阎埠贵便是该校的一名在职老师。
马成功的夫妇俩先是安顿了哭闹不止的小儿子马卫国进入幼儿园,接着又一同陪同郑爱民报名注册并参观了新的校园环境。
他们很快遇到了老熟人——阎埠贵老师和其他几位熟悉的老师。
郑爱民很快就体会到了小学环境与幼儿园截然不同的新鲜感。
即便在过去他已经有过接受基础教育的经验,但对于这个时代的学习经历,仍有许多新鲜和不一样的元素等待探索。
当所有的入学手续办妥,书本购买完毕后,马成功夫妻便各自回到了工作岗位。
再次强调,对郑爱民而言,最令他意想不到的就是班主任竟是阎埠贵,且教的是语文课。
阎三大爷的精明计算能力令人钦佩,如果用来教授数学课程,实在让人惋惜。
在那个年代,小学生不仅仅局限于学习书本内容,还有机会接触和掌握更多实际生活的技能。
在这个时代,虽然物资匮乏,但人们的精神状态十分饱满。
每个孩子都幻想着自己是一个英勇无畏的战士。
你会看到一些孩子拿着捡来的树枝或是扫帚、拖把当作**练习射击,尽管动作显得笨拙,但他们的眼神里充满坚定。
炎夏时节,他们顶着烈日进行**训练,稚嫩的脸庞被晒得黝黑,但没有一个叫苦,吃苦耐劳的精神早已根植在心中。
教室里还会有一个“小红花榜”,学生名单后面的小红花越多,就越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