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牵条狗来当县令
钱粮师爷,顾名思义就是管财务的师爷。
古代地方长官,都有征收钱粮,和管理地方财政的任务。
同样,因为科举不考财会知识,官员们根本看不懂,地方上的各种账簿,也必须借助,精通算账的专业人士,进行核算,才能保证不出错。
还有一种师爷叫做,折奏师爷,主要负责起草奏折。
奏折是给上级甚至上看的,要求内容通顺,文笔华丽,这样才能引起上面的注意。
所以折奏师爷必须熟读经史,博通政制民情,了解雇主的所有事务才行,要求极高。
黄淮说不出话来了。
任以虚继续道:“除了这几个事务外,师爷往往还要协助自己的雇主,起草公文、处理各种杂务。”
“还要和上下各级衙门打交道,沟通关系,这师爷还要干嘛呢?”
“就是维护自己主家的利益,跟县令好好聊聊,能不能少收自己主家的税收,黄公,你来给我说说看,科举取士有什么用?”
朱棣听的也是饶有兴趣。
几个内阁大学士,都感觉任以虚这是大逆不道,这就是从根子上,在否定科举制度。
任以虚继续道:“以往的县令到了地方,无论要干什么事,都要先去向士绅们化缘,请某某善人出面主持,他会治理地方吗?”
“他会治理个屁,还不是要靠着士绅,靠着这些胥吏?”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让一条狗来当县太爷呢?”
太羞辱人了!
黄淮,解缙,胡广,胡俨,金幼孜,都感觉任以虚这个小王八蛋,实在是太能侮辱人了。
牵条狗来当县令?
简直就是滑天下之大稽。
朱棣都是忍不住笑了起来,而后,看着黄淮道:“黄淮,任卿所说,可是真的?”
黄淮低着头,而后小心翼翼的开口道:“回皇上,是,是真的!”
“倒是想不到,科举取士!”
朱棣道:“有这么大的弊端!”
其实,这件事儿,根子上还是得怪老朱的。
八股取士,着实是限制住了不少东西。
唐宋的时候,尚且还是没有这么多限制,等着到了大明,培养出来的读书人,就成了一群书呆子。
而到了清朝,那就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师爷这个行当在清代,发展到了巅峰。
当时上到总督、巡抚,下至知州、知县,各级官员,大多要聘请,若干位师爷,帮助自己处理政务。
清朝时期,当时大概有,上万名师爷,活跃在各级衙门之中,其中又有大约一半出自绍兴,所以又有了,绍兴师爷这个说法。
一个衙门,自己带着一个师爷,然后当地士绅,再来安排一个。
糊弄上级,搜刮百姓。
解缙道:“皇上,齐国公的提议虽然好,可是,臣以为,尚且还是有不少弊端的,还请皇上明鉴!”
朱棣问道:“弊端在哪里?”
解缙一时之间说不出话来,倒是一边的胡广开口道:“皇上,升吏为官,怕只怕不知道后果如何,还请皇上三思!”
“让这些小吏当县令,治理地方,这对于大明来说,的确是太新鲜了一点,不符合规矩。”
任以虚道:“皇上,既如此,不如我们就搞一个试点如何?”
“试点?”
朱棣好奇的开口道:“什么试点?”
任以虚道:“不如就选择一百个县,集中在一起,让这些升官的胥吏,来担任这一百个县的县令。”
“同时,现在这一百个县,进行政务员考试,拿着这几个县作为试点,且看看,他们的治理手段如何!”
朱棣顿时来了兴趣,道:“你接着说!”
任以虚道:“不如就把南直隶,作为一个试点,除了应天府之外,凤阳、淮安、扬州、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庐州、安庆、太平、池州、宁国、徽州14府,外加徐州、滁州、和州、广德四个直隶州,一共是十七个府,州,新政试点,可以安排一半给新政作为试点。”
“剩下的另一半,则是不做出任何改变,皇上以为如何?”
朱棣顿时来了兴趣,飞快的开口道:“可是要做一个比对?”
“正是如此!”
任以虚笑着点点头:“如果新政好,那么再来慢慢铺设到全国,如果新政不好,那就直接废除,皇上以为如何?”
一边的解缙急忙开口道:“齐国公,你可是言而有信?”
任以虚点点头:“那是自然,只是,这比较却是需要多方面的比较。”
“譬如说一年带给了大明朝多少税收,再譬如说兴办了多少学堂。”
“此外,有些地区,比如说苏州了,扬州,经济发达,每年带来的税收,肯定是很高的,拿来跟泸州比,泸州拿什么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