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声音是如何被大脑识别的?
1.信号转换与传输
-当声音以声波形式进入耳朵后,经过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到达内耳的耳蜗。耳蜗内的毛细胞会将声音的机械振动转换为电信号。这些电信号通过听神经纤维传导至大脑。
2.初级听觉皮层处理
-听神经将信号首先传送到大脑的初级听觉皮层。在这里,神经细胞会对声音的基本特征进行处理,如频率(对应音调)、振幅(对应响度)和时间信息等。不同频率的声音会激活初级听觉皮层中不同的神经元群。例如,高频声音激活的神经元和低频声音激活的神经元是有区别的。
3.高级脑区的综合识别
-初级听觉皮层处理后的信息会传送到大脑的其他高级听觉区域。这些区域会结合记忆、语言和情感等信息对声音进行综合识别。比如,当听到熟悉的语言词汇时,大脑会与存储的语言知识进行匹配;听到警报声时,大脑可能会结合记忆中警报声的含义和相应的情绪反应来识别这是一个危险信号。同时,大脑能够根据声音的音色、节奏等复杂特征来识别是人的说话声、乐器声还是自然界的声音。
为什么回声听起来和原声不同?
回声和原声听起来不同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声音强度不同。原声是直接传播到我们耳朵里的,而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在反射过程中,声音的能量会有损失,所以回声的响度通常比原声小。
二是时间延迟。声音传播到障碍物再反射回来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个延迟会让人感觉回声和原声是分开的。例如,在山谷中大喊一声,根据障碍物距离的不同,回声会在一段时间后才出现。
三是音色可能发生改变。声音在反射过程中,不同频率成分的反射、吸收情况可能不同。一些频率的声音可能被障碍物更多地吸收或散射,使得回声的音色和原声不完全相同。
为什么不同材质的障碍物会对回声产生不同的影响?
1.密度和弹性的差异
-不同材质的障碍物密度和弹性不同。比如,金属的密度较大且弹性好,当声音撞击金属障碍物时,声音传播的速度相对较快。而像海绵这种材料密度小、弹性差,声音在其中传播速度慢。根据声音反射定律,声音在不同介质交界面的反射和折射情况与介质的声速有关,所以不同材质障碍物的反射情况不同,进而影响回声。
2.吸收和散射特性不同
-一些材质对声音有较强的吸收能力。例如,吸音棉能够吸收大量声音能量,当声音遇到吸音棉时,大部分声音能量被吸收,只有很少部分被反射,回声就很微弱。而像光滑的大理石表面,散射声音的能力较弱,反射能力较强,会产生比较清晰的回声。
3.表面形状和粗糙度的影响
-障碍物的表面形状和粗糙度也会改变回声。如果表面是平整光滑的,如玻璃,声音容易规则反射,回声比较清晰、集中。但如果表面粗糙不平,像多孔的吸音砖,声音会向不同方向散射,回声就会模糊、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