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蔡文姬的生平
蔡文姬(生卒年不详),名琰,陈留郡圉县人(今河南开封杞县南五十里),东汉时期文学家、音乐家、书法家。她的生平经历较为坎坷:
1.早年婚姻不幸:
-蔡文姬起初嫁给了河东(今山西运城北部)的卫仲道。卫仲道是出色的士子,但两人婚后不到一年,卫仲道就因病去世。由于没有儿子,蔡文姬遭到卫家嫌弃,她愤而回到了陈留母家。
2.被掳匈奴:东汉兴平年间(公元194年-195年),天下大乱,南匈奴趁机南下作乱,蔡文姬被胡骑掳入匈奴,献给了匈奴左贤王。她在胡地滞留了十二年,生下两个儿子。这段经历让她饱受离乱之苦,也对她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被曹操赎回:东汉权臣曹操统一北方后,念与蔡文姬的父亲蔡邕的旧情,于是重金从匈奴处赎回蔡文姬。蔡文姬得以重返故乡,结束了在匈奴的苦难生活。
4.再嫁董祀:曹操为了让蔡邕血脉传承,将蔡文姬许配给了屯田都尉董祀。起初,夫妻生活并不十分和谐,但后来董祀犯了死罪,蔡文姬到曹操那里请求赦免。她的言辞恳切、神情悲恸,打动了曹操,曹操免了董祀的死罪。此后,董祀感念妻子的恩德,夫妻二人恩爱生活。
蔡文姬有着卓越的文学和音乐才华,她作了两首《悲愤诗》,其中五言体的《悲愤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文人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叙事诗。她还精通音律,相传能准确听出琴音的错误。她的作品对后世文学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为研究汉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三顾茅庐?
刘备三顾茅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诸葛亮的才能与名声
-才能出众: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他虽然隐居隆中,但通过与庞德公、司马徽等名士交往,其才华已声名在外。刘备深知要成就大业,身边必须有卓越的谋士辅佐。诸葛亮在未出山时就已对天下大势有深入研究,比如著名的《隆中对》展现了他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能为刘备规划出立足荆州、谋取益州,进而三分天下的战略蓝图,这种才能是刘备极为渴望的。
-声名远播:当时的荆州地区有很多有才学的人,诸葛亮是其中的佼佼者。庞德公称他为“卧龙”,这种赞誉使得诸葛亮在士人圈子里威望很高。刘备想要招揽这样的贤才来提升自己阵营的实力和声望,自然需要通过多次拜访来显示诚意。
刘备的求贤心态与诚意
-求贤若渴:刘备在遇见诸葛亮之前,虽然有关羽、张飞等猛将,但缺乏能够为他出谋划策、统筹全局的谋士。在当时诸侯纷争的局面下,没有好的战略规划就难以立足。所以刘备急切地希望找到能够帮助自己成就霸业的智囊,对于诸葛亮这样的人才,他愿意放下身段,多次拜访。
-诚意之举:古代社会非常重视礼贤下士和诚意。刘备深知,只有以足够的诚意才能打动像诸葛亮这样的高洁之士。一次拜访可能被视为偶然或者礼节性的行为,两次拜访还不足以完全展现自己的诚意,三次拜访更能凸显他对人才的尊重和渴望,让诸葛亮看到他的决心,从而愿意出山相助。
试探与磨合
-互相了解:诸葛亮也需要通过刘备的多次拜访来观察刘备的为人和志向。在这个过程中,他可以更好地了解刘备是否是值得辅佐的明主。同样,刘备也能在多次接触中更深入地了解诸葛亮的思想、才华和抱负。
-建立信任:对于双方而言,多次会面有利于建立起信任关系。刘备要把自己的事业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也要将自己的才华和未来的命运与刘备绑定,这种深度的合作需要一个逐步建立信任的过程,三次拜访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这种信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