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玄奘大师为什么要去天竺取经?
玄奘大师去天竺取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探究佛法原义以解决中土佛教的分歧与疑惑:
-佛教经典的理解歧义与宗派林立: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但由于对佛经的理解不同,产生了众多的派别和争论。同一瑜伽行派体系在中国佛教中就形成了摄论学派和地论学派等重大差别,且地论学派还分化出南北二道。玄奘大师遍学了传入中国的各家经论后,深感各派学说纷歧,难得定论,希望能找到统一国内诸家异说的经典,探究佛法的本原。
-佛经翻译的不准确:南北朝时期翻译佛经时,因梵文理解的难度以及语言的变化等问题,导致翻译的佛经存在很多错误或不准确之处,这给佛教的学习和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困扰。玄奘大师认为只有到天竺学习梵语,亲身体验佛教的发源地的文化和教义,才能更好地理解佛经的原义。
2.追求更高深的佛法造诣:
-听闻天竺高僧与佛法的盛名:玄奘大师在长安时,曾遇到从天竺来的僧人,得知在印度的摩揭陀国有个那烂陀寺,寺里有戒贤法师在讲《瑜伽师地论》等高深的佛法经典。这对追求佛法真谛的玄奘大师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他渴望能跟随戒贤法师等天竺高僧学习,以提升自己的佛法造诣。
-个人的佛法修行追求:玄奘大师自幼对佛法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坚定的信仰,他一心想要深入探究佛法的奥秘,不断提升自己的修行境界。天竺作为佛教的发源地,有着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佛法资源,对于玄奘大师这样追求佛法至臻境界的人来说,是理想的求学之地。
3.时代背景与个人志向的契合:
-文化交流的氛围: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人们对于外部世界的探索和学习有着较高的热情。这种开放的文化氛围为玄奘大师西行取经提供了一定的社会基础和思想支持,使他更有勇气和决心踏上前往天竺的征程。
-个人的使命感与担当:玄奘大师具有强烈的宗教使命感和担当精神,他认为将正宗的佛教教义带回中土,能够帮助更多的人摆脱苦难,引导众生走向正道。这种使命感促使他不畏艰难险阻,毅然前往天竺取经。
玄奘大师取经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玄奘大师取经的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自然环境方面的艰难:
-沙漠困境:穿越茫茫沙漠是极其艰难的挑战。沙漠中气候恶劣,酷热难耐,水源稀少。在行走过程中,玄奘曾不慎打翻水囊,导致数日无水可饮,在极度干渴、体力衰竭的情况下艰难前行。沙漠里还时常有沙尘暴等恶劣天气,风沙漫天,不仅会让人迷失方向,还可能将人掩埋。
-雪山险阻:翻越雪山时,面临着严寒、缺氧、雪崩等危险。雪山环境恶劣,气温极低,寒风刺骨,给玄奘的身体带来了巨大的考验。高海拔导致空气稀薄,呼吸困难,行走也变得异常艰难,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绝境。
2.政治方面的阻碍:
-唐朝的边境管制:当时唐朝政府对边境管控严格,严禁百姓私自出境。玄奘西行未获得官方许可,属于偷渡行为。他在凉州等地就受到了边境官员的阻拦和追捕,不得不一边躲避官方的追查,一边寻找机会继续西行。
-西域各国的复杂局势:西域各国政治局势复杂,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不稳定。一些国家之间存在着战争、冲突,这给玄奘的行程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例如,高昌国国王麴文泰起初想留下玄奘在国内讲经说法,玄奘执意不从便以绝食相抗,最终麴文泰才答应放行。
3.社会方面的困难:
-盗贼威胁:在路途中,玄奘多次遭遇盗贼。盗贼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他们不仅抢夺玄奘的财物,还威胁到他的生命安全。有些盗贼团伙势力强大,人数众多,玄奘势单力薄,难以与之抗衡。
-语言沟通障碍:虽然丝绸之路的兴起使得中原与西域有一定的交流,但玄奘途径的国家众多,语言习惯差异较大。尽管有一些中原人在西域经商可以提供帮助,但在很多偏远地区,语言沟通仍然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给玄奘的求法和交流带来了诸多不便。
4.身体和精神方面的挑战:
-长途跋涉的劳累:取经之路漫长,行程数万里,需要长时间的徒步、骑马等。长时间的奔波劳累,让玄奘的身体疲惫不堪,伤病不断。但他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一直坚持前行。
-孤独与思乡之情:玄奘独自一人踏上取经之路,远离家乡和亲人,长期处于孤独的状态。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思乡之情难免涌上心头,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