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红楼梦》中宝玉的老师是谁?他的教育方式有何特点? - 物历化传知识 - 梓印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物历化传知识 >

第99章《红楼梦》中宝玉的老师是谁?他的教育方式有何特点?

《红楼梦》中贾宝玉有多位老师:

1.贾代儒:

-身份背景:他是贾府义学的塾掌,在贾府中是一位有一定学识和地位的长辈,负责教导贾府及亲戚家的子弟。

-教育方式特点:

-严格刻板:贾代儒非常注重规矩和秩序,对学生的要求较为严格。例如,学生们在学堂内必须遵守严格的作息时间和学习纪律,稍有违反就会受到责罚。这种严格的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学堂的秩序,但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

-传统守旧:教学内容主要以儒家经典为主,如《四书》《五经》等,强调对传统经典的背诵和理解,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守旧。他希望学生们通过学习这些经典,能够考取功名,光宗耀祖,这也是当时社会主流的教育目标。

-缺乏灵活性:在教学过程中,贾代儒不太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教学方式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对于像贾宝玉这样对传统经典不感兴趣、性格叛逆的学生,他的教育方法很难起到良好的效果。

2.贾元春:

-身份背景:贾元春是贾宝玉的长姐,贵为皇妃。她在宫中的经历和地位使她具有较高的见识和素养,对贾宝玉的成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教育方式特点:

-关爱引导:元春对贾宝玉十分关爱,她的教育方式以引导为主。她深知贾宝玉的灵性和才华,鼓励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发展。例如,在省亲时,看到宝玉和姐妹们所作的诗咏,她笑逐颜开,给予了肯定和鼓励。

-把握分寸:元春明白对贾宝玉不能过于严厉,也不能过于放纵,主张“不严不能成器,过严恐生不虞”。她在关心爱护宝玉的同时,也会适时地提醒他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有责任感和担当。

3.薛宝钗:

-身份背景:薛宝钗是贾宝玉的表姐,她出身于皇商家庭,聪明伶俐,博学多才,对儒家经典和世俗事务都有较为深刻的理解。

-教育方式特点:

-理性劝诫:薛宝钗经常以一种理性的方式劝诫贾宝玉要走仕途经济之路,希望他能够关心国家大事,考取功名,为家族争光。她会用一些道理和事例来启发贾宝玉,试图让他认识到仕途的重要性。

-以身作则:薛宝钗自己非常注重修身养性,她的言行举止都符合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礼仪要求。她通过自己的行为给贾宝玉树立榜样,希望他能够向自己学习。

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戊戌六君子”在北京被杀。以下是相关介绍:

1.背景:

-甲午战争之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境况。在这种情况下,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发起了戊戌变法,希望通过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实现国家富强,挽救民族危亡。

2.事件经过: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软禁光绪皇帝,废除新政,并搜捕维新党人。

-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康广仁、杨深秀六人被捕。谭嗣同本有机会逃走,但他决心以死明志,为变法事业献身,拒绝了出逃的建议。

-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康广仁、杨深秀六人在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被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3.六君子简介:

-谭嗣同: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的主要领导人。他撰写了维新派的第一部著作《仁学》,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权、平等学说,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就义时高喊“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大义凛然。

-杨锐:四川绵竹人,清末维新派人士。早年受张之洞赏识,后积极参与维新变法运动,任军机四章京之一,主张采取温和渐进的方式推行新政。

-林旭:福建侯官人,自幼勤奋好学。在维新变法中积极参与组织学会等活动,与谭嗣同、杨锐、刘光第一起被授予四品卿衔,入军机章京上行走,参与新政,时称“军机四卿”。

-刘光第:四川富顺人,原籍福建武平,清末维新志士。中进士后任刑部主事等职,在维新变法中积极宣传变法思想,后被任命为军机章京,参预新政。

-康广仁:广东南海人,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报人,康有为的胞弟。曾在澳门创办《知新报》,创办大同译书局,为维新派在变法前作理论准备。

-杨深秀:山西闻喜人,为官清廉,性格耿直。在“百日维新”过程中,多次与顽固派斗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谏阻慈禧垂帘听政。

“戊戌六君子”为了国家的进步和民族的振兴,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的精神和事迹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戊戌变法失败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权力核心的抵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掌握着实权。在清朝的政治体制中,最高权力集中在慈禧太后手中,光绪皇帝虽然支持变法,但实际权力有限。当变法触及到顽固派的核心利益时,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轻而易举地终止了变法。例如,在裁汰冗员、改革官制等措施实施后,许多被裁撤的官员纷纷向慈禧太后哭诉,这就引发了顽固派的强烈反对。

-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封建礼教和传统观念在中国社会深入人心。当时的社会主流思想仍然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士绅阶层、普通民众等长期受封建思想熏陶,对于变法这种较为激进的西方思想观念难以接受。像废除八股文等文化改革措施,就遭到了众多读书人的抵制,他们担心自己多年的学问积累和仕途之路就此断送。

2.资产阶级改良派自身的局限性

-经济基础薄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虽有所发展,但力量微弱。这导致资产阶级改良派缺乏足够的经济实力来支撑变法。他们无法像西方资产阶级那样,通过经济手段来影响政治决策或者为改革提供雄厚的资金支持,在经济上依赖封建政府和外国势力。

-政治经验不足:改良派缺乏政治斗争经验。他们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政治组织和权力机构,在面对封建顽固派的反击时,缺乏应对策略。比如,在变法过程中,他们没有掌握军队等关键力量,也没有在朝廷中形成一个稳定的政治同盟来对抗顽固势力。

-对封建势力妥协性强:改良派幻想在不触动封建主义经济基础和封建统治的前提下进行变法。他们希望通过光绪皇帝推行改革,寄希望于封建统治者能够自我革新,却没有认识到封建势力是变法的最大阻力。例如,在变法过程中,他们保留了许多封建官僚机构和旧有的政治体制,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统治的根基。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