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八章继续振兴她的西北
京中已经没有多少事需要处理,而太后那边身子一直不太好。
各种流言传的沸沸扬扬,言官也有上奏折弹劾战王妃为妻不贤,为后不孝的。
但都被皇帝直接挡了下来,皇帝挡的也很刚,有闲心管战王妃不如将自己府里打理的干净一些。
什么兄弟阋墙、宠妾灭妻……如果自己家里都不干净,那又是哪里来的底气弹劾战王妃。
皇帝偏袒的明显,很明显。
这点是个人就能看出,于是,想要看热闹的都收起了那点小心思,继续夹着尾巴做人。
只是这些人是老实下来了,但皇帝却是没有就这么结束的打算,他将上奏折的这些人所负责的差事全部让人核对了一遍。
既然这么闲,那肯定是差事上没什么披露了……
被皇帝这么一折腾,就算是傻子都看出皇家的事他们这些外人少管。
这件事在京中传的沸沸扬扬,萧小沫他们还没离京,自然也有所耳闻。
她对这些言官没有半点同情,在她看来这些人也都是吃饱了撑的。
她同太后之间究竟如何,他们知道内情吗?什么都不知道,凭什么随意上折子弹劾她?
一群自以为是的家伙。
这是她对这件事给出的评价,而这句评价从王府中传出,落到那些言官耳中就像是一道巴掌拍在了脸上。
慕云昭知道这事后站在皇宫门前阴测测的扫着一众上早朝的家伙。
写了弹劾奏折的几位老臣,当天回去就称病了。
萧希平和萧远山已经离京回平县,今年的县试在十月中旬。
而府试则是在十一月底,等萧希平考完回来,还来得及过新年。
倒是萧远山有些惆怅,儿子女儿结婚花了那么多银子,偏偏这一年他人没在西北,钱赚的也没有往年多。
他还欠了那么多老兄弟的钱,不赶紧想门路赚钱,他这心就一直放不下。
小鱼左思右想还是准备留在京中,萧远山回了平县,她跟萧小沫回玉城就只能去王府暂住。
但现在……她总觉得自家二姐没有从前那么喜欢她那么纵容她,就是何嬷嬷也忙了起来,再没时间管她。
她跟着回了玉城,怕是也一个人孤零零的练武学规矩,还不如留在京中陪着松清韵。
她不跟着回去,这也在萧小沫的意料之中。
小鱼不回去,萧小沫对她这个选择还挺满意。
毕竟她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照看她,她留在京中陪着只有一人独自在家的松清韵倒是刚刚好。
而且她这几年练武一直没停,现在身手已经不差,真遇到什么问题,她都不用依靠旁人的帮助,光凭武力就能解决。
这样想着,萧小沫走前就给松清韵去了封信,做了一些安排。
九月下旬,她和慕云昭终于踏上了回玉城的路。
离开近一年,她是真的有些想念。
“今年大楚上下都风调雨顺,西北那边的土地收成应该都挺好的吧?”
“还可以,不过那边向来是土地贫瘠,就算是风调雨顺的年份,地里的产出也有限,百姓还是会吃不饱。”
慕云昭这两年一直在愁吃的问题,地里没有粮食,百姓不能自给自足。
遇到丰收的年份还会稍好一点,会有商队将南方各省的粮食运过来。
但赶上大旱或是有洪涝的年份,那就只能毫无办法的饿着。
“为什么不建立朝廷监管的仓储方式?这一两年里各地种下了各种高产的作物,像是玉米这种口感虽然不好,但可以充饥,将这些粮食存起来,每一年都存,这样遇到特殊年份就不会有动荡,百姓也不至于一直饿肚子。”
萧小沫想到了前世里的各地的粮食储备,米面粮油,全都有储备,遇到问题年份也不会引出任何恐慌。
慕云昭看了她一眼,“你的这个想法算是跟皇兄想到一处了,他已经让人去做计划了,还有你说的那个预算,想先看一下如果将粮仓建起来,需要用多少银子。”
皇帝也不是随便就发疯的,他想的半点不少。
就因为他现在越发的像一个圣明的贤君,所以不论怎么发疯,大臣们……都‘宠着’他。
萧小沫听他这样说,倒是稍稍有些诧异,她还真没想皇帝居然会有这样的想法。
“那很好啊,要不了几年,粮食问题就能解决,然后在想办法提高亩产,嗯,多开水井,多开凿取水,总能想到办法,就看地方官们有没有将心思用在做实事上面。”
慕云昭从车上的暗格里取出纸笔,将她刚刚的话记了下来。
“等回到王府,我再将你的这些零星的想法整理出来,写在一起寄给皇兄。”
等京中那些家伙全都忙起来,他就不信这些家伙还能有精力来管闲事!
马车摇晃,说完正事的两人就自然而然的又黏在了一处。
原本他们之间虽然亲密,但逾越的事鲜少会做,两人最多就是在无人的时候偷亲一下。
但现在亲吻又算什么!
如果不是马车的车厢壁太过单薄不隔音,而且车外就是听力视力都极佳的明卫暗卫们,他好想用生命大和谐的方式回到玉城!
白天赶路,晚上在驿站休息,一连七八日车队终于到了玉城郊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