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仇敌重逢
在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中,“人”是决胜的关键,“粮”是决胜的根本,这两种资源都会因为战争而消耗,如果某一方持续或大量的消耗,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失败。
稍懂历史的人都知道,自诸葛亮北伐开始,魏国就处于持续的消耗中,这种消耗,远远比进攻一方的蜀军要大得多。
所以有识之士都明白,诸葛亮和姜维的北伐,其实是“以攻代守”的无奈之举!
历史上,姜维的十一次北伐暂且不提,就以诸葛亮的北伐来说,很多人只知道诸葛亮“寸功未立、寸土未得”,却不知道几次北伐对魏国的影响!
据《宋书•列传》记载:在诸葛亮北伐之前,魏国“世或谓魏氏不用钱久,积累巨万,故欲行之,利公富国”;
然而,在228年至233年之间,魏国却变了一番模样:“连年谷麦不收、陇右无谷、关中谷帛不足、关中饥”。
到了公元234年,也就是诸葛亮去逝的这一年,由于连年的征战,魏国的情况更糟!据《宋书•列传》记载:“关中坚壁不出、关东饥、农夫废业民有饥色、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
这些记载,只是北伐对魏国粮草的影响,而魏国兵员的消耗呢?由于当时的大汉未置史官,许多战役的斩敌数难以统计。当然,就算有统计,某些别有用心的人,也会对此视而不见。
就以《汉晋春秋》中,第三方的记载来看,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中,记载了蜀军在一次战斗中,取得了“甲首三千玄铠五千”的战果。
然而,即使有这样的记载,也有很多人不明白其中的意义:
在这次战斗中,司马懿麾下的魏国“中央军”主力骑兵被打残!这也是三国时代,魏国的主力骑兵首次在本土被打败,而且是被蜀军的步兵打败!魏国名张郃,也是战死于这一次的北伐中。
对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三国时代的“披铠率”不到五分之一。如果不计俘虏,这一战,至少斩杀魏军主力两万多人!
如果是在特殊的时期,若是为了安抚国内的民心,就算报个“斩敌二十万”的大捷也不为过。
司马懿自知敌不过诸葛亮,在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时,他面对蜀军五5万步卒,在拥有十五万大军的绝对优势下,却始终闭门不出;也就是这一次的北伐中,出现了“死诸葛吓跑活仲达”的奇谈。
若是综合各种史料不难发现:坐拥关中之地,物产富庶的魏国,被偏安一隅的大汉越打越穷,地大物博却入不敷出,而此时的蜀中各地却未受影响!
谁还说诸葛亮的北伐是在消耗自己的国力?
能在中原地区以步兵打骑兵,能以五万兵马,压着十五万魏军打,谁还敢否认诸葛亮的治兵才能?
诸葛亮的病逝,确实是大汉之殇。
魏国也因此得到了喘息的机会。
去年,北伐的蜀军退去后,魏国赶紧在雍、凉二州实施紧急军屯,抢种大量的冬麦,希望充盈国内的粮饷。
此时的襄阳方向,魏国以为没有了蜀军的威胁,开始了南下伐吴的战略。让魏国没想到的是,襄阳之败损了三员大将和十几万兵马,并被姜维讹了六百万斛粮饷,这已是魏国现屯军粮的三分之一以上!
此战中,司马懿和十几名魏国大将被俘,这并没有削弱他们在军中的威望,也没有受到问责;由于魏皇曹叡动用国库将他们赎回,其威望反而有所加强。
据细作回报,十二万蜀军再出大散关,魏国朝野震惊。
此时的魏将满宠,正跟陆逊鏖战于襄阳,司马懿为报丧子之仇,为保雍、凉二州的军屯之粮,他屡次请战,终得魏皇曹叡下诏,令他引兵二十万去退蜀军。
长安。
蜀军的各路情报源源不断地送来:
“蜀将魏延,引兵三万,直奔凉州;”
“姜维在大散关屯兵四万;陈仓驻军五千;”
“蜀军已破千阳,留驻一万兵马;”
“蜀军一路北上,已攻破扶风郡的陇县、华亭,正在往安定郡开进;”
……
“都督,蜀军此次犯境,由姜维领兵,他的战法与诸葛亮大不相同!”徐质疑惑地说道。
“这两人用兵,全都注重计谋,但又截然不同:诸葛亮用兵是“稳中求胜”,而姜维却是“奇中求胜”。”司马懿半闭着眼睛说道:“姜维用兵,无章可循,我得小心谨慎才行。”
“都督,此次姜维犯境,他并未出祁山,出散关后一路北上,究竟意欲何为?”戴陵问道。
“出祁山,乃避实就虚之法。”司马懿不紧不慢地说道:“姜维往安定方向开进,似有诱我决战之心。他以重兵守住陈仓和散关,这是保证退路之安全。”
“都督,既然姜维欲与我决战,我正求之不得!我兵力占优,又免去与其斗智之苦,岂不美哉?”费曜试探性地说道。
“传令:胡遵,引兵一万,驻守长安。”
“诺!”
“朱灵,引兵三万,日夜不停,赶到千阳县以东的隃糜屯扎。”
“诺!”
“费曜、王雄,领兵三万,速至陈仓。”
“诺!”
“其余诸将,随本都督至岐山(不是祁山)县屯扎!”
“都督,这是何意?蜀军正往安定郡而去,我为何对其不管不顾?”徐质不解地问道。
“哼!”司马懿不紧不慢地说道:“据哨探来报,这支蜀军由廖化、张嶷统领,数量大约三万五千。就以这支蜀军的最多携带粮草计算,他只能支持半月;今,我雍州之麦尚需两月才熟,安定郡各县城中皆无屯粮,就算廖化、张嶷攻占我再多的城池,也只能弃城而出,无法久留。”
“都督果然妙计!”夏侯霸恍然大悟,欣喜地说道:“都督屯主力于岐山,再令朱灵威胁千阳,又以三万兵马攻陈仓,正是断其退路之法!”
“不错!都督截断这支蜀军的归路,蜀军欲打通归路,必先解千阳、陈仓之围!若大散关的蜀军来救陈仓,我正好击其援兵!”
“都督此计甚妙!”郭淮也赞道:“我军兵力两倍于姜维,而且还有两万骑兵!在这无险可守的关西平原,蜀军与我阵战,定叫他有来无回!”
……
十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