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陆逊妙计退蜀、魏
就在吴班、句扶二将领兵攻打吴国城池的同时,远在成都的刘闪正主持着一场特别的朝会。
在这场特别的朝会中,黄月英和几十名药监局的药官、太医令下属的近百名医官都是“学生”。
此刻,刘闪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皇帝,而是一名普通的老师。
穿越前的刘闪只是普通的大学生,他并没有系统地学过医学知识或微生物学,他跟许多后世的普通人一样,只知道一些基本的常识。
刘闪耐心地通过显微镜,向学生们普及了“细菌”无处不在的概念,明确指出外伤常见的红肿、化脓、溃烂等现象都是细菌感染所致。
讲完“细菌”之后,刘闪还向学生们讲解了“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的基本常识和试验方法,鼓励学生们在众多的草药中,有针对性地提炼和浓缩出专门的抗菌药剂。
接下来,刘闪向学生们讲解了许多自己知道的人体基本结构常识。比如“血管”、“神经”等词汇,与医官们掌握的知识有些冲突,他就鼓励医官们解剖尸体,正确地认识人体的各个组织结构。
刘闪了解的医学知识确实不多,他只希望自己能起到“引路”的作用。更希望显微镜的放大倍率提高之后,能观察到更多细菌的存在,能观察到动、植物的细胞层面的东西,能将传统的中医药向现代医学的方向去引导。
次日的朝会上,刘闪将马均升任为“科技局”的副局长,并且在朝上特别说明,其官职和俸禄与局长相同。
这样一来,有了马均的协助,黄月英在培养更多的学生和技工、做出更多显微镜的同时,两人都能抽出足够的时间搞发明研究。
蒋琬上表言道,魏、吴两国正在效仿蜀中的各项改革措施,希望能刺激本国的粮食生产和百姓的参军热情,引得朝中众臣担心不已,刘闪对此却满不在乎。
古往今来,历朝历代的改革多以失败告终。纵然现在的大汉由自己亲自主导,仍然引得世家望族、门阀豪强的一致反对。如果没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和坚定改革的决心,魏、吴两国的改革,不过是黄粱一梦。
孟光为了持续刺激百姓种粮,又提出了许多掏空老百姓钱袋的办法,他提出:允许世家门阀从“大汉银行”购买部分粮食用于酿酒,并允许百姓消费肉类和酒类商品;大力提倡并鼓励百姓养殖、宰杀、销售、食用猪、羊、鸡、鸭、鱼等肉类牲畜及动物。
在刘闪看来,孟光的这些建议是从“商业”的角度出发,对促进国内铢钱的流通,改善百姓的生活非常有利。
朝中众臣似乎开明了许多,他们全都同意孟光的这些建议,朝臣们商定了极低的税率后立刻就告示天下。
刘闪始终记挂着东边的那个岛国,他希望将来的厅汉也能造出大船,可以征讨倭国的大船,可以远渡重洋的蒸汽动力大船!
可惜,这个时代的工业基础实在太落后!黄月英和马均都明白“特斯林”发动机的原理,多次试验却未能成功。
刘闪再急也没用,只得退而求其次,准备造一批吴国常用的那种大楼船。
可惜的是,这个要求对现在的大汉来说也极难实现,因为永安至信陵一线江水湍急,并不适合造太大的船,而且更加关键的是,国内没有造船方面的人才!
几天后,吴国,建业。
宜昌和益阳方向的蜀军仍在增兵,寿春和襄阳方向,大批的魏军正在集结。
现在的吴国,根本没有两线作战的实力,面对两国的威胁,吴皇孙权寝食难安。
被扣留在吴境的倭国使者难升米、都井牛得二人也陷入两难的境地:一百多年前,倭人曾经朝贡的“大汉王朝”已经不复存在!经过数十年的纷争,现在竟然有三个“大汉”!
这些使者不敢辜负卑弥呼女王的嘱托,只得暂时观望:他们希望选择一个正确、强大的势力,作为臣服和朝贡的对象。
魏、蜀两国的大兵压境,现在的吴国,却需要更多的休整和喘息时间,它再也经不起战争。
魏、蜀两国的使臣都到了建业,都在向吴国施压并索要倭国使臣。无奈之下,孙权只得做出决定:扔掉这个烫手的山芋。
然而,就算想要扔掉,孙权也犯了难:不论将倭国使臣交给魏国还是蜀国,都会得罪另一方。
朝中众臣议论纷纷,“联魏”、“联蜀”者都有,相互之间争执不下,孙权一时之间难以决断。
“陛下,今,魏、蜀两国咄咄逼人,我必须尽快抽身事外,尽量转移矛盾,尽量让魏、蜀两国相互争斗。”陆逊建议道。
“朝中众臣都这么说!”孙权不悦地说道:“这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陛下,臣有一个“两不得罪”之法,可让我大吴抽身而出;至于能否挑起魏、蜀两国相争,还有待观察。”
“既然陆丞相有妙计,可速速讲来!”孙权脸上终于有了一丝笑容。
“陛下,我可向魏、蜀两国的使臣讲明,明确表示我大吴放弃倭国使者。至于倭国使者的归属,就让魏、蜀两国的使者自己去“友好协商”。”
“此法确实可行。”孙权点点头,肯定地说道:“不过,魏军正在犯我边城,司马懿正在攻我合肥,城池旦夕即破。朕担心,两国使者还未商议出结果,合肥已落魏国之手!”
“不错,陆丞相,我还得尽快让魏国撤军才行!”步骘说道。
“陛下,步丞相:臣能想出此计,必有退魏军之法。”陆逊自信地笑道。
“不知陆丞相有何妙计?”孙权期待地问道。
“陛下,要退魏军,臣只需说服司马懿一人即可。”陆逊神秘地说道:“臣手上有一个人,他对司马懿特别重要。只要臣将他交还给司马懿,魏国必会罢兵离去。”
“哦?到底是何人物?竟会如此重要?”孙权半信半疑地问道。
陆逊自信地笑道:“陛下!去年冬,蜀将姜维在中卢小镇,疯狂屠杀一万魏卒,他就是在寻找此人!姜维自以为做得滴水不漏,却不知臣已经抢先一步,在汉水将此人秘密擒获!”
“你是说司马……”
“不错!陛下,臣只是将此人秘密软禁,从未为难他。只要将此人交给魏国使臣,以表修好之意,相信司马懿定会撤兵。”
“好!就依陆丞相之意!”孙权哈哈大笑道:“姜维!你纵然百般算计,终有一疏,哈哈哈!”
次日晨,步骘前来与向朗和宗预会面,席间大倒苦水,声泪俱下地哭诉吴国的难处:现在的吴国实力弱小,很想与大汉修好,但又不敢得罪魏国。
步骘表示,吴皇在无奈之下,已经想办法说服了魏国。现在,魏国已经同意,以“友好协商”的方式决定倭国使者的归属,吴国不参与倭国使臣的争夺。
步骘再三言明,由魏、蜀两国自行约定时间,在先汉的旧都长安商谈此事。届时,不论倭国使臣向魏国还是蜀国称臣朝贡,吴国都会鼎力支持。
此时的蜀军,对宜昌和益阳围而不攻,目的是逼迫孙权交出倭国使者。没想到吴国巧妙地打了个太极,将魏、蜀两国的注意力转到了长安。
向朗使吴的结果传回成都,刘闪恨恨地骂着狡诈的陆逊,纵然百般不愿,也只好同意“友好协商”之法。
事已至此,刘闪只好让姜维退去围城兵马,再令向朗和宗预先往长安,与魏国使臣商议具体的时间和细节。
此时,刘闪脸上的表情极为恐惧,他确实下了决心:倭国人,要么向自己臣服纳贡,要么永世为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