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砸爆匈奴使者的头 - 三国:开局就死了诸葛亮 - 排骨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99章砸爆匈奴使者的头

自清明节后,姜维领兵九万至汉中,与驻守汉中的三万大军汇合之后,十二万蜀军出大散关,加上刘闪带来的三万步卒,共计十五万蜀军参战,为时几个月的“夺粮”和“封羌”战役终于落幕。

在这场战役中,蜀军可谓战果辉煌:迷当归汉,设置羌郡,收降夏侯霸,从大散关运回汉中的军粮共计八百多万斛,战马数量也从一万匹增加到四万多匹。

歼敌方面,最大的战果是歼灭了匈奴骑兵五万,鲜卑骑兵三万。在另外的十几次大小战斗中,共计歼灭或重伤魏兵五万余人。

当然,蜀军也遭受到很大的损失,一共阵亡或伤退三万余人,其中将近两万“大汉铁骑”的壮士,在对抗胡人的战斗中阵亡。

关中,长安。

这是诸葛丞相毕生的夙愿,是数万大汉将士多年来的梦想!历次北伐的失败,多少大汉的英魂血染沙场,就是为了这片土地!

自诸葛亮六伐中原以来,这是大汉的将士第一次踏上关中的土地,虽然仅仅是关中的西部。

即便如此,不论是刘闪还是领兵的将领,就是普通的士卒也不愿就此退回汉中。

不错,大家都不愿离去,但不得不离去!

现在有大汉,国力还是太弱,现在全国上下,一共只有十五万精兵!

如果留在这里,既要面对几十万的魏国大军,也要面对匈奴、鲜卑的十多万骑兵!

如果留在这里,永安和秭归的三万兵马,根本就抵挡不住吴国的几十万大军!届时,自己的国门都守不住,谈何开疆拓土?谈何复兴大汉?

赵广、赵统率领一万多“大汉铁骑”追杀魏国大军,这或许是蜀军在关中的最后一战。

当然,大汉的所有将士还会再回来!

大汉铁骑还会再回来!

然而,匈奴使者的到来,打乱了“大汉铁骑”的最后一战。

自公元195年南匈奴单于于夫罗去世后,突厨泉继任匈奴单于;公元216年7月,呼厨泉前来朝见献帝时,被曹操扣留在关中,仅让去卑返回匈奴监国。

在这之后,为了削弱匈奴,为了补充自己兵源的不足,曹操将南匈奴分为“左、右、南、北、中”五部,每部置帅,由汉人监管。

其实,南匈奴自公元50年就开始逐步内迁,至公元216年时,他们基本已被汉人同化;曹操将其分而治之,特别是突厨泉的归降,在当时,确实是缓解了匈奴与曹魏的矛盾。

然而,后世的“五胡乱华”,正是从这时留埋下了祸根!因为“关中人口百余万,戎狄居半,匈汉杂居”。

到了西晋时期,因贾后乱政,引起“八王之乱”,长达十六年之久的延续混战,这就给了匈奴人、鲜卑人、羌人、羯人和氐人“乱华”的机会。

当然,这是一段黑暗的历史,刘闪要复兴大汉,自然会想方设法阻止这一切的发生。他收降羌王,瓦解“五胡”之中的羌,在羌郡实施低赋税的怀柔政策,这不过是走出了第一步。

时间线继续回到北方:自曹丕称帝后,魏国与蜀、吴之间战争不断,对匈奴的剥削、压迫和掠夺日益强烈,曾激起匈奴人的多次反抗。

曹叡仅仅开了一张“空头支票”,就让去卑、刘豹出兵攻打迷当和蜀军,就其最终结果而言,不论是否达到曹叡的目的,至少实打实地削弱了匈奴人的力量。

匈奴人也不傻,他们自然不愿被魏国压迫。

眼看曹叡和司马懿战败退回,去卑和刘豹这两位“贤王”果断派出主力骑兵,将曹叡和司马懿的十八万败退步卒“保护”起来,同时向大汉派出使臣。当然,此时的刘闪和姜维,并不知道曹叡和司马懿目前的境况。

“陛下,匈奴使臣萨吉求见,是否……”

“匈奴的使臣?它们来干什么?一身的马屎味和羊奶味!砍了扔出去就行!”刘闪满不在乎地说道:“慢着!在外面砍,别把里面弄脏!”

刘闪得知匈奴有使臣到来,自然表现得极其厌恶,恨不得杀之而后快。

刘闪可以包容南人,也可以包容羌人,但他没法让自己包容匈奴人、鲜卑人、羯人和氐人!

“陛下,请息怒!情况有变!”姜维低声说道:“陛下?匈奴人捉住了曹叡和司马懿!他们虽是贸然来访,末将以为……还是见一见再说吧!”

“陛下,我与匈奴已有摩擦,此番匈奴使臣来此,不像有恶意!”魏延说道:“陛下,估且诏见,先看看他们的来意,然后再砍也不迟。”

殿内众将都劝刘闪诏见,刘闪思虑多时,只得应允。

让刘闪感到意外的是,萨吉带来了去卑和刘豹“联盟抗魏”​的提议:只要刘闪能答应匈奴提出的条件,去卑和刘豹将立刻斩杀曹叡和司马懿,匈奴骑兵也会全部南下,协助蜀军攻打魏国!

对刘闪和众将来说,这确实是不小的诱惑!

“你们的左……还是右贤王,到底有何条件?”刘闪欣喜地问道。

萨吉见刘闪应允,立刻将刘豹的手书呈上,奈何刘闪不认识这些歪歪扭扭的繁体字,只好将手书交给邓芝。

邓芝接过手书,扫了一眼后脸上的表情有些异样,似乎在极力掩饰心头的喜悦。他仔细地又看了一遍,然后向刘闪转述了匈奴要求的五项联盟条件:

1、将凉州之战中,曾经战胜匈奴和鲜卑的魏延、赵广、赵统、夏侯霸和牛金,将这五名蜀军将领交给匈奴处置;

2、灭魏之后,匈奴只要魏国的凉州和的大汉设置的羌郡,魏国的其他州郡全归于大汉所有。

3、每年向匈奴缴纳稻米和小麦各1千万斛;

4、每年向匈奴赠送少女2千名;

5、为表双方联盟的诚意,双方互置皇子为质;

如果客观地,抛开所有的成见,再依照春秋战国以至先汉时期各国的盟约来看,匈奴的联盟条件其实并不过分!

其中的第5条,双方互置皇子为质,这是战国时期的通行做法,并且送去的都不是真正的皇子,而是普通百姓家的某个孩子,甚至是无名无姓的孤儿;

第4条,匈奴要求赠送的少女,这些其实都来自民间的百姓,这对刘闪并无半点损失。况且,在先汉时期,皇帝将自己的公主送到匈奴和亲之事常有发生,每一次和亲,其陪嫁的婢女就超过2千人,这还不包括其他的金银珠宝。

第3条就更不用说了,每年仅是雍、凉二州出产的粮食,这就足够交付给匈奴;

第2条,完全是“送”给大汉一大片魏国的领土!匈奴本是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自然不喜农耕,他们提出要凉州和羌郡,其战略目的很简单,无非是想把自己的领地由西向北连成一片。

至于第1条,在封建时代都是皇权至上,正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仅用五名蜀军将领就换得匈奴的支持,最终将得到魏国的大片领地,这确实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综上所述,以这个时代的历史背景来看,这并不是一张“不平等”的盟约,可以说大汉占了其中的大部分好处!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