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大势已去 - 三国:开局就死了诸葛亮 - 排骨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51章大势已去

姜维还是低估了陆逊的统兵之道,本以为两日内吴兵就会溃散,没想到陆逊能坚守五日之久。

姜维也已断粮,不过他比陆逊的处境好得多,他可以纵兵四处抢粮。长阳以东,方圆几十里范围的吴境内,那些百姓的粮食皆被蜀兵抢走。

姜维从未觉得这种做法有何不妥。

在他看来,不论是百姓还是士卒,只要他们是吴国人,那就是敌人!当然,如果他们从永安城来到大汉境内定居,那就属于大汉的百姓,姜维就算饿死也不会抢他们的粮食。

陆逊并不知道孙权会引兵前来,他为了稳定军心,每日都向吴兵传达援兵到来的消息。在这几日,正是有了这种精神粮食,被围多日的吴兵才没有溃散。

长阳以西,蜀军大寨。

“大将军,孙权的五万大军已至长阳城下!”张绍略有担心地说道。

“哼!”姜维不屑地笑道:“不必担心!咱们至少还抢到一点粮食,陆逊不可能比我坚持得更久!”

“大将军说得对!只要我死守长阳,孙权就无法与陆逊汇合。只要陆逊的大军一溃,我就可与吴懿、吴班和关索的部队汇合,再从夷水以西撤离。”

“没错!只要我守着这处隘口,别说粮草,吴军的信使也休想通过!陆逊绝不可能知道孙权来援!”

“大将军,吴兵在长阳城下列阵,可能要强攻长阳!”

“无妨!孙权想速取长阳,这简直是做梦!”

“大将军,听闻援军之中有一名老将,末将还是立刻返回长阳,以免有失。”

“哦?张将军,哪个老将到此?”姜维饶有兴趣地问道。

“大将军,听闻此人名叫潘璋,以果敢闻名于吴国,在吴军中的声望极高!他曾率部擒杀我大汉的前“前将军”关羽,又在夷陵之战中斩冯习等人。”

“吴国军中,竟还有此等猛将?”

“大将军,潘璋不仅有个人之勇,他禁令严明,更喜好建功立业。他出征时,带领人马经常不过几千,但所到之处,常常可以起到数万兵力的超凡战果!”

“甚好!既然如此,本将就去会会他!”

“大将军,此处隘口不容有失,还是谨慎为妙!长阳城中现有傅佥将军坐阵,末将返回长阳助守即可!”

姜维点点头后,张绍没有半刻停留,直奔长阳而去。

……

长阳城

潘璋确实勇猛过人,他与朱据各自引兵三千做为攻城的先锋,分别攻打长阳的东、北门。

张绍赶回时,潘璋已经第一个登上长阳的城头,其他的吴兵倍受鼓舞,士气大增,又有几人陆续爬上城头,城上的蜀兵被杀得节节败退。

潘璋提枪刺伤几名蜀兵后,趁着城上防守的空档,很快就有近百名吴兵爬上城头,潘璋仍在城上左突右突,刺伤十几名蜀兵后,往守护令旗的蜀兵杀来。

正如刘闪所说,自春秋战国至今,武将的都以立下战功为荣,其中大功主要有五,分别是灭国、救主、斩将、夺旗、先登。

潘璋第一个登上城头,这已是大功一件,若再被他夺走令旗,此门的蜀兵定会士气受挫,也可能因为军令不通而溃败。若是这样,长阳城将很难保住。

此时的傅佥正在东门严防朱据,他还不知道潘璋已经登上城头。张绍见势不妙,令守兵死守城门和令旗的同时,急忙提枪来援。

张绍所用的兵器,正是其父张飞曾用过的丈八蛇矛,五十多斤的兵器在他手中虎虎生威,张绍斩杀几名吴兵后,立刻就与潘璋战在一起。

潘璋力大无穷,手中长枪招招刺向张绍的要害,张绍灵巧地左躲右闪,几个回合后不敌退走,潘璋见状大喜,急忙往张绍追来。

因为“斩将”比“夺旗”的战功大得多。

潘璋追来时,张绍突然放慢脚步,从刁钻的角度回枪张直刺,蛇矛穿破潘璋的盔甲后透胸而入。

张绍一刀斩下潘璋的头颅,立于城头大喝道:“敌将潘璋已死!不怕死的尽管上来!”

蜀兵一阵欢呼,士气如虹,城上的百来名吴兵战意全无,瞬间就被击溃,好几个吓得跳城而逃,孙权见势不妙,急忙鸣金收兵。

姜维得知潘璋被斩极是欣喜,急忙遣人取来潘璋的首级,然后引兵到陆逊的壁垒前叫阵。

“陆逊!你已被我围死!现在插翅也难飞!援军主将潘璋,已被我军斩首!速速出来投降!”

“陆逊!你的援军已经退回建业啦,哈哈哈!”

“尽早投降!降卒不杀!”

“你等已陷死地!要活命的赶紧投降!”

“蜀军有酒有肉,要吃的赶紧过来!”

“降!降!降!”

一名不怕死的蜀兵主动请命,将潘璋的首级送至吴军的壁垒前,陆逊和众将自然认得老将潘璋,此刻,全都绝望地闭上了眼睛。

几名越过壁垒,想要投降的吴兵被诸葛瑾射杀,然而,几个将领能阻止吴兵向东边的姜维投降,却阻挡不住他们向西边的吴懿投降,倾刻间就有数千人放下兵器跑入蜀兵阵营。

“丞相,大势已去,我在此阻挡姜维,你和众将先撤吧!”

“事已至此,确无他法,辛苦了!”陆逊哀叹着,赶紧与数名将领乘木筏逃走。

诸葛瑾见陆逊撤走后也不迟疑,与几名心腹小将乘最后一个木筏顺水而逃,本就没有斗志的吴兵见主将已去,纷纷放下武器请降。

“大将军,这次的降卒太多,恐怕……”

“先给他们发点粮食,讲清蜀中的现状和鼓励农耕的措施;愿意加入的可以留下,愿意到蜀中安家的也欢迎,想回吴国的也不阻拦。”

这个时代的兵卒很少有“国家”观念,很多人当兵只是为了吃饱饭,军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奴隶或者“发配充军”。

此时,姜维“战神”的名号早就令吴兵闻风丧胆,再加上蜀军承诺,在收复相关的吴国郡县后,这些降卒皆可回家。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