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他到底是谁
对于朱元璋的这番训斥,方孝儒反而有些不以为然,他看着朱元璋点头说道。
“陛下,臣是二甲头名进士,是您钦点的天子门生,又在东宫供职,对于朝政本该有什么就说什么,不怕批龙鳞,不然何以报答皇上天高地厚之恩德。”
朱元璋看到他这副洋洋得意又颇为自得的样子,内心之中有种书生误国的想法。
“方孝孺,你就不怕咱杀掉你,这不只是批龙鳞,简直是直指咱之缺失,确切的说,是你认为的咱的过失!”
方孝儒却根本就不管他那一套,仍然是顶着说道。
“皇上,国有铮臣不忘其国,这都是我职责所在,便是陛下杀了臣,臣也仍然是这番话。”
朱元璋听到他这番话之后,气的胡子都有些微微的发抖了。
就是这种书生,成天埋头故纸堆中,空谈误国,对于国计民生实则没有任何作用,而以被皇帝廷杖甚至斩杀作为荣耀。
朱元璋忍着极大的愤怒,他想当场就把方孝孺给处置了,毕竟手握皇权,想要杀一个四品官,简直再容易不过了。
可是他也非常清楚,处置方孝孺非常容易,但难以堵住群臣悠悠之口,又会落下一个杀直臣的恶名。
“方孝孺,你如此顶撞咱,难道想要以直邀名?你真的以为自己是个国士吗?”
对于朱元璋的愤怒,其实方孝孺看得出来,他现在也是根本就不害怕这些,他觉得,苟利社稷,就算是天子震怒,自己无非一死而已。
“陛下,臣虽然并非国士,也是自小读孔孟之书长大,既然入仕为官,就要做个好官,既然食禄为臣,便要做个直臣。”
这孔孟之书真不是什么好东西,把人的脑子都给读傻了,朱元璋也难以爆发,他忽然想到了一个主意。
“那既然这样,咱就让你见识一下什么是真正的国士,让你明白,读书读傻了脑子的腐儒,是不能随便妄评国事的!”
见方孝孺没有说话,朱元璋继续环视了一眼殿内群臣,这才对他说。
“你只有二十多岁,便已经官居从四品东宫属官詹事府詹事,可谓前途无量,就算是什么都不干,只熬资历也能熬到二品堂官,就看你这份勇气和为国之心,朕也不处置你,不过咱让你去见一个人,让他和你辩一辩,如果你真的聪明,等见到他之后,你就会知道自己刚才的话到底有多愚蠢。”
朱元璋这话一出,下面的六部九卿和三位阁臣已经明白了,这是想让他去见朱涛。
诚然,如果和朱涛比起来,方孝儒这位只知道空谈的传胪进士的确是非常空洞,甚至可以用愚蠢来形容。
不过方孝儒却根本没有这么想,他一点儿都不服气,反而直愣愣的把朱元璋顶了回去。
“假如这位陛下口中的国士真能让微臣信服,那臣宁愿辞去詹事府詹事的职务,免除进士功名,流配充军!”
话说到这个份上,朱元璋倒是真的有些佩服此人的勇气了,他便对宋廉说道。
“宋先生,散朝以后,你就带着你这位高足去见识一下什么叫真正的国士吧!”
退朝之后,宋濂把方孝孺带到了内阁值房,却一直没有和他说话,自己只是坐在一边喝茶。
方孝儒却是有些得意,他笑着对宋濂说:“感谢老师对我的一片回护之心,不过您放心,我是不会让您失望的,我这就和您一起去见见那个所谓的真正国士!”
但是此时,宋濂的表情却很凝重,他忽然觉得,自己是有点看错了这个一向器重的弟子。
不过方孝儒却并没有这个觉悟,一直不知道老师到底是在想什么,便问道。
“恩师,咱们要去见的到底是个什么人?您学贯古今,也是太子和诸位皇子的师傅,我就不信,咱们要见的这个人还能学问在您之上。”
宋濂摇了摇头,他是见过朱涛的,对于朱涛这个人实在是太过于了解了。
除了设立内阁制,还有后续的国商司、廉政司等衙门机构的建议,以及各种的发明,无论是从军事上还是从政事上,朱涛都不能仅用天纵英才来形容。
如果让他把自己和朱涛做一个相比的话,宋濂恐怕会很自然的承认自己比不过朱涛。
除了朱涛在政治民生上拥有那么多的贡献之外,这个年轻后生所提出的心学曾经引发过轰动,并且被大明定为国学。
就这一点来看,自己这位饱学鸿儒,就远远比不过朱涛。
所以,宋濂很是神色凝重的对方孝儒说。
“我要带你去见的这个人,叫做朱涛,无论是从任何方面都要胜过你的老师远甚!在他的面前,你我师徒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可取之处。”
毕竟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方孝儒此时,正可谓血气方刚,他一点都不服气,老是这样形容一个另外的陌生人。
自从开蒙读书之时,方孝儒就被称之为神童。
从小到大,他无论跟任何人辩论治国之道或是儒家学说,从来都未有败绩,全都是把对方给驳斥的哑口无言。
所以,他的自信一直都是非常满的,就算是面对自己的老师宋濂,都可以完全的不落下风。
“恩师,这位老先生莫非是一位博学的鸿儒?恐怕也是偌大的年纪了吧。”
宋濂摇头,他现在对于方孝孺是有些失望的,但毕竟这是自己想要衣钵相传的弟子,他还是给足了面子说。
“他不是什么老先生,是一个还没有行冠礼的少年,比你还要年轻几岁了。”
方孝儒本来以为这是个什么博学鸿儒,至少也是一个中年人。
一个还没有成年的人,就让自己老师如此佩服,这到底是个什么人呀,方孝儒难以想象。
“老师,您不是在和我开玩笑吧,这怎么可能呢?一个不到二十岁的人,就能让您如此佩服,他到底是有什么本事,学生我倒是想见识见识。”
看到方孝儒跃跃欲试的样子,宋濂却根本没有这份心情,他知道,以后恐怕在朝堂之上,再没有自己这位弟子的一席之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