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制盐之法
海禁开放了以后,税收增加了,国库也开始充盈了起来,看到六部报上来的数据,朱元璋喜在心中,就吩咐三位阁臣成立控海司,专管海上贸易。
同时设立关税司,凡是从海上来大明贸易的,都要缴纳一定数额的关税。
当然,这一点还是朱涛提醒他的,要不然对方以当地的价格买了大明最先进的东西,拿到他们本土就会卖出十倍甚至百倍以上的价格。
这么一来,这钱岂不都被那些过海的商人赚了,哪有那么便宜的事儿?
所以成立关税司的意思,就是叫那些西域的商人把赚到的钱再吐出大部分来,这样大明才能赚到钱。
听到这个建议以后,朱元璋马上下令执行。
在执行的过程中,突然有人来汇报。
“陛下,由于跨海贸易的西域商人越来越多,他们那里盛产白银,大量的白银流入了我大明,从前一两白银,可以换洪武制钱一千文,但由于白银流入越来越多,现在一辆白银只能换七百八十文铜钱。”
朱元璋点头,那位官员继续说道。
“而我大明去西域贸易的商船,拿着白银到那边买东西,却需要兑换成黄金,而那里的黄金高的离谱,往往需要我们付出一倍以上的白银,才能换得交易所需要的黄金,这段时间以来,我大明国库的入账亏得离谱,而所有的钱都叫西域那些奸商赚去了,请陛下早作反击之策,避免继续亏损下去。”
朱元璋生性不喜欢拍马屁,当年就有一个名叫茹太素的官员,在奏折里写了许多屁话,而被朱元璋打了四十廷杖。
大臣有什么话直接说,效果反而更好,朱元璋马上召集五品以上的官员,进行廷议。
这时候,一些守旧的大臣马上跳了出来:“皇上受小人的蛊惑,擅自开海禁,终于尝到了开海的恶果,依臣愚见,不如再行海禁,保证大明货币不再贬值。”
还有一些从开海获得利益的大臣,马上跳出来反对,却没有什么具体的措施。
两派的人互相攻击,一时不相上下。
朱元璋虽然雄才大略,但毕竟有其时代的局限,不知道如何处理这种复杂的金融问题,想了想,便看上了足智多谋的首辅刘伯温。
刘伯温一时也没了主意,情急之下,他悄悄的指了一下金銮殿角落里的一把拖把。
朱元璋的心思多活:刘爱卿指拖把是什么意思?拖把……拖吧,他是叫我拖延一下吗?算了,先散朝再说。
于是他马上命私立太监宣布退朝,然后叫刘伯温留下,眼见所有的人都走了,刘伯温正在低声说。
“少东家有许多奇思妙想,上位何不去问问他?”
朱元璋一拍脑袋:“我咋把涛儿忘了呢?还等什么?赶紧走吧。”
两个人换了一身便装,悄悄的出了皇宫,骑上快马,直奔朱家庄。
这时候的朱涛正在秉笔疾书,不知道写些什么,听到有人进了自己的书房,回头一看,正是朱元璋和刘先生,赶紧过来见礼叙话。
“少东家在忙什么?”
刘伯温赶紧走了,过去看桌子上的书稿,一看并不是小说,也不是什么诗词歌赋,最上面赫然写着四个大字:《医林改错》。
不由得纳闷了,难道医学上还有什么别人没有发现的错误不成?要知道历代名医辈出,难道见识真的都不如这个血气方刚的少东家?
于是他仔细看下去,第一句话就把他惊呆了。
“思维中枢在脑而不在心。”
不管是哪一代的名医,都认为心是人类的思维器官,谁知道朱涛写《医林改错》,其中第一句话就石破天惊。
他当时竟然跳了起来:“人的思想在脑而不在心,这个你是听谁说的?有据可考吗?”
朱涛自信的说:“当然有,看了我这篇文稿以后你就知道了。”
他脑海里记得这本《医林改错》,是清末医学家王清任的著作。
这本书里提出,思维中枢在脑而不在心这个前无古人的观点,是书中最大的闪光点。
仅仅这一个闪光点存在,就掩盖了他理论上其他方面的不足,因此也可以称得上是一本了不起的著作。
朱元璋对朱涛的话非常信任,想也不想,就准备把书稿带走发布,不过这个虽然震惊他,却并不是他来的目的。
于是他开门见山,把朝野上下面临的窘境跟朱涛说了一遍,谁知道朱涛却毫不在乎的笑了笑。
“爹,你这个富国公简直比皇帝还忙,不过这也好解决,黄金总比白银贵重不是,只要我大明也改变币制度,推行金本位制,也就是虽然市面上流行的是铜钱,收取赋税通用的是白银,但所有的这些辅助货币都必须折算成黄金,才能结算。”
顿了一下,见朱元璋和刘伯温都在洗耳恭听,他继续说道。
“至于跨海过来的贸易也是,他们的国土里不是盛产金银吗?那我们就干脆叫他们黄金结算,拿来白银也行,必须得折算成黄金。”
在唐宋太平时期,一两黄金可以兑换白银六两五钱,但朱元璋御前开了海禁,导致大量白银流入造成了贬值,现在一两黄金却能兑换白银十两五钱。
那些奸商,利用白银廉价买走大明的东西,赚取中间的差价。而白银贬值的恶果却叫大明承受。
这种以邻为壑的方法非常恶毒,但按着朱涛的方法,才能有效的规避其中的风险。
朱元璋马上命令刘伯温赶紧回去主持内阁会议,把朱涛的办法拟成奏章自己会马上提准发行。
谈完这事以后,朱元璋又提起来,海水晒盐的场地巨大,效果不佳,问朱涛有什么办法没有?
朱涛笑了笑:“我们可以利用卤水制盐呀。”
“卤水制盐,怎么个制法?”
“这得需要大量的烧碱,具体方法我可以写出来,也可以给您画出一些图纸,你把这些进献给朝廷,马上执行就行。”
由于盐铁归朝廷专卖,朱元璋非常重视这事,于是就在朱涛的书房里盯着,很快,朱涛就写了一本《制盐手册》,并且画出了图纸,朱元璋马上带回了朝廷,叫朝臣们讨论这个办法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