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靶场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33章:靶场

12月18日,陈云从上海得胜回京当日,正好是林冠华与军工局一起在南苑机场附近靶场测试智能防空体系的同一天。

在此前的紧张测试中,军工局已利用林冠华交付的雷达完成了苏制37mm四联装高射炮的全面弹道纪录。以该纪录为记住,林冠华又用了10天功夫,完成了火控程序编制与伺服电机调试。

由此,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第一套搜索雷达+火控雷达体系搭建完成。

搜索雷达在二战前就出现了,不列颠之战是其大规模运用的场景;火控雷达应用的第一个场面是1944年,美军在P-61夜间战斗机上安装了原始版本的火控雷达。

这些P-61原本准备派驻中国,以保护设在四川成都的B-29基地,因为1944年6月,被人认为已丧失进攻能力的德军忽然出动第6航空队的上百架轰炸机,对苏联波尔塔瓦空军基地实施猛烈夜袭,摧毁了驻留于此地以执行穿梭轰炸任务的美军B-17机群,给盟军造成重大损失。

李梅担心日军故伎重演,要求国内给他派遣夜间战斗机以便保护那些在地面上脆弱无比的B-29。

很显然他高估了日军实力,此时的日本陆军航空兵根本没能力再去空袭美军基地,故而这套夜间火控雷达在战争期间根本没派上用场。

不过,林冠华的雷达体系虽与后世基本一致,但作战思路大相径庭:后世火控体系是通过雷达波持续照射目标飞机以便引导本方导弹予以命中,属于直接引导;林冠华的火控雷达虽然也具备引导能力,却需要通过电机伺服机构给火炮下达调整命令,只能算间接引导。

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至少搜索、跟踪、引导三个核心功能均已具备,整套智能防空火炮雏形至此完成系统搭建,可进行实弹验证。

在公开验证前,炮群先打了两个观测气球:第一个是空中漂浮的固定气球,很快就被击落;第二个是在1200米高度上匀速放飞飘荡的气球,同样顺利击落,说明火控系统与拟合弹道具备了实际应用能力

第三阶段是攻击靶机,此时国内一穷二白,连台像样靶机都没有,但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新成立一个多月的空军想了办法,用B-24拖带一架拆了发动机和其他设备的初级教练机起飞,然后在空中切断缆绳,让这架分量极轻的飞机自由滑翔飞行充当靶机……

本来这只是内部测试,但因为国党飞机最近骚扰上海,甚至还投下了几颗炸弹炸死炸伤了十几个平民,一下子激怒了中央,主席提出要亲自去现场观摩。

这就让林冠华有些紧张,主席大度地宽慰他:“失败也没关系,继续总结经验嘛,陈副总理三个月前就和投机商们较量过一次,当初没打赢,但不要紧,总结经验、继续提升,这次不就打赢了嘛,而且赢得很漂亮!”

所有无关人等全部清场后,测试场面很快开始,军委代总参谋长聂荣臻、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如同左右护法般坐在主席身边,兴致勃勃地举着望远镜观看。

靶场东北角负责指挥的红旗刷地放下:演习开始……

过了好几分钟,机场附近嗡嗡声大作,B-24拖着靶机就过来了,还没到机场边缘,就看到B-24迅速拉高,已切断绳索的靶机在脱离后呈自由飞行姿态继续向机场方向飞行,倘若不加干预,再过十几分钟,这架完全丧失动力的靶机将自动坠毁。

等了几秒钟不见高射炮群开火,望着在望远镜里变得越来越大的教练机,好些人满是狐疑。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刘亚楼司令员现场解释:“37mm高射炮最高拦截射高只有3000米,恐怕靶机还未进入最佳射程。

敌机进入投弹航线后,也会适当压低机头开始俯冲,只不过速度要比靶机快不少,等投弹完成立即拉高逃逸,时间窗口稍纵即逝。随意开炮非但消灭不了对手,反而会让对方警惕,容易打草惊蛇……”

大家恍然大悟。

果不其然,高音喇叭开始响起:“敌机高度3200米,航线108°,速度200节!预计14秒钟后接敌!”

现场众人看得清清楚楚,随着靶机不断往阵地飞来,下面4组4联装37mm高射炮已不断调准炮口予以跟踪。

“敌机高度2700米,航线111°,速度187节,已进入打击范围,准备开火!”

就在众人屏住呼吸观看后续动静时,火控系统迅速锁定目标,发出“叮”的一声,不到0.1秒,射击命令立刻下达。

“通通通……”第一组4联装37mm高射炮在8秒钟内迅速将10发炮弹打完。

“哎呀……差一点,没打中!”望着从40发炮弹硝烟中穿过的靶机,聂总长一拍大腿,连叫可惜!

众人也无不惋惜,因为大家都观察到炮弹笼罩了靶机四周,说明打得很准,但运气稍微差点火候,没能直接命中。

还没等众人回过神,又是“通通通”的声音响起,第二组4联装点名发言,第一轮硝烟还未散尽,第二轮的爆裂弹幕迅速在空中拉起。

“击中啦!”

刘鼎雀跃着跳起来。

众人定睛一看,果不其然,靶机已被直接命中,拖着黑烟向地面坠毁,这速度可比刚才懒洋洋的平飞模式快多了。

但现场炮群似乎并不准备放过这架飞机,就在众人猜测靶机会在哪个位置坠毁时,第三轮炽烈的火力再次飞起,这次准头更高,在20多发凶猛的37mm炮弹直接命中下,靶机被打得四分五裂,直接空中解体!

“好!”

教员第一个站起来鼓掌,随后现场掌声雷动,所有人都十分高兴:演习圆满成功!

在小范围验收会上,刘鼎代表军工局进行总结。

“作战系统经过今日演示,已基本达成设计目的,但综合而言,依然存在两个主要问题:

第一,弹药连续供应问题。

37mm高射炮原装是5发弹夹,火力连续性不够,我们改良了弹夹,又将其变成电击发,可一次性连续射击10发;但实事求是地说,10发也不够用,目前需要紧急开发供弹漏斗,争取一门火炮能一口气发射20-25发;

第二个,保障问题。

机场今天部署了4个炮群,一共用了8台电机。这些设备包括雷达在内全都耗电,且电流还不能太小。让工兵事先从管理台拉好了电线,但战场上不可能有如此条件,必须要有电力保障车辆。

与此同时,火炮拖曳需要车辆、弹药补充也需要车辆,考虑到战场情况复杂,卡车通行能力不足,建议最好能给每个炮群配备2辆履带式保障车辆:一辆用于弹药输送,一辆用于人员及电力,雷达部署和转移也需要保障车辆。”

现在主席终于明白为什么林冠华要强调去美国买谢尔曼底盘了:有了这些底盘,就能方便地改造出弹药供应车和电力保障车,谢尔曼马力大、运行平稳,改造后的弹药车和保障车绝对一流!

刘亚楼高兴道:“我觉得今天测试效果很好,应予以大力表扬。至于你们说的困难,后续可以陆续克服,克服前我建议先送去上海试试看,那里经常有飞机乱窜。

供电暂时也不是难题,上海杨浦电厂一直是敌人空袭的重点,我们就把高射炮群部署在那里,直接从发电厂取电,等时机成熟就干他一下子,也算出口恶气……机动防空有困难,先从要地固定防空开始嘛!”

与会众人皆深以为然。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