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搅屎棍的气质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52章:搅屎棍的气质

看清楚布告内容后,高来含的心猛地一沉,但依然强作镇定:“这当中也许有误会,先不要着急,容我再沟通下。”

就在他还没想明白该用什么方式交涉时,手下再次报告说布告又被军管会给揭走了。因为中国外交部已收到伦敦的承认通电,周总理准备给英国人一点薄面,先把对英布告撤走,以便更好地分化瓦解对手。

高来含赶紧让手下去美、法、荷等国领事馆和兵营前看他们的布告揭了没有,很快收到回复:其他各处布告都还贴着。

他顿时松了口气,连声说:“没关系了,这是中英和好的表现。”

三秘对领事大人佩服得五体投地:有没有这份承认通电,场面完全不一样,伦敦到底把握住了火候!

与高来含相比,美国前总领事柯乐博的心情就没这么轻松了,看到布告后他一面派人将布告译成英文,急电美国国务院,一面打电话给英、法、荷、比、意五国领事,邀他们次日碰头,共谋对策。

次日一大早,法国前领事伯亚乐、荷兰前领事费渊、比利时前领事马蓝阁、意大利前领事梅尔凯及高来含共同参加了柯乐博主持召开的秘密会议。

柯乐博希望各国采取一致行动,共同抵制军管会命令,绝不交出兵营。本以为会激起各国的同仇敌忾,没想到诸领事都很沮丧,态度消沉,信心不足,对此建议反应消极。

他们并非生活在真空中,这几年不但亲眼目睹了解放军席卷全国的场面,还深刻领会了新中国对外立场的坚定与沉着,硬扛绝没有什么好下场。

法国领事伯亚乐虽然嘴上的态度一如既往,但一想到越南海防之战被中国人揍得满头包,就不敢多闹腾。万一他这边惹事,明天解放军冲入法属印度支那索要国民党残部怎么办?

1946年,围绕防务交接,中法在越南海防狠狠干了一架,国军以伤亡30人的代价,造成对手2000余人伤亡。那时候国军揍得法军生活不能自理,现在面对比国军更厉害的共军,法国人不敢嚣张!

与印度支那的稳定相比,交出北京兵营不算什么。

众人商议半天也没商量出个名堂来。

看完整个场面,高来含心底顿时有数了:这帮猪队友不成气候,难怪大不列颠会在西方国家中率先承认新中国!

他站起身来,平静道:“诸位,伦敦已公告承认中国新政府,鄙国领事馆也未接到军管会正式通知,恕我无法参与此次事件的讨论!”说完便直接退场,让柯乐博非常尴尬。

回到驻地,三秘又问:“阁下,我有些不能理解目前的局面,我们难道不该与各国共进退以免被共产党各个击破么?”

“大不列颠在华的根本利益是什么?”

“与各国协调一致,全面维护我们的利益!”

高来含故作高深道:“如果我们与各国都协调一致,如何能凸显出我们对华政策的不同?又如何更好地维护我们的利益?”

三秘一下子卡壳了。

“你再回忆回忆两次军舰对抗的异同点?”

三秘先是陷入沉思,稍后频频点头,似有所悟。

渡江战役中,英国制造了紫石英号事件,给解放军造成了很大麻烦,这一点当时英国内部确实有人不解,美国人都没这么上赶着帮忙!

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大不列颠都与新中国都对抗到这份上了,后面该不死不休了吧?

不!

英国人偏不!

上海解放后,英国商船迅速恢复对上海港的贸易往来,也不排斥与解放军做生意。

现在场面反过来了,常凯申宣布封锁大陆,而英国货轮拼命往上海输送物资。国党警告无效后直接动武,安琪色施号遭到国党空军的扫射,其他英国货轮如摩勒号、隆美号、济南号、和生号等相继在长江口外被国党海军截留,迫使英方只能出动海军护航。

1949年11月下旬,英国宁海号、怡生号等7艘商船在英国远东舰队驱逐舰队黑天鹅号、布里迪斯贝号、蒙茨贝号等4艘驱逐舰护航下,到达长江口,试图进入上海港,但遭到国党海军太康号,永泰号两艘军舰的拦截,英国商船被逼停。

国民党海军第一舰队司令刘广凯率太和号,太平号两舰赶来增援,国党四艘军舰一字排开,将炮口对准英军,企图将英军军舰和商船驱逐出该海域。

在双方对峙期间,美国商船富兰克林号趁着混乱向长江口驶去,国党海军立即鸣炮警告,该商船置之不理,急速向长江口驶去,国党海军直接炮击,差点将这艘美国商船击沉。

高来含提点道:“请务必记住,大不列颠的在华利益主要是商贸,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我们本以为共产党过江会破坏这种自由贸易,所以爆发了紫石英号事件,实际上那是军人神经过敏,爆发了完全不必要的军事冲突;

目前谁在破坏自由贸易?不是共产党,是花生米!

陈绍宽去伦敦,内阁在这时候宣布承认中国新政权,我认为非常高明,因为美国人的缘故,皇家海军大概动不了花生米,但我们却可以把船卖给共产党,让共产党帮忙打通自由贸易!

美国人站在花生米一边,必然遭到共产党的敌视;我们一旦采取明显有异于美国的立场,甚至明里暗里支持北京,那在华利益大概就可保全下来。

这时候,你还觉得协调一致很重要么?

大不列颠独占长江中下游乃至整个中国市场,不好么?”

花生米是美国人给常凯申取的绰号,由史迪威率先发明,后来该绰号在西方对华外交圈里不胫而走。

三秘恍然大悟,推断道:“为破坏美国与共产党之间的接近,所以要抢先出售军火乃至派遣教官?”

“不,你又错了!”

高来含摇头晃脑道,“这步棋是针对苏联的!如果我没猜错,北京为统一台湾、海南,肯定也向莫斯科提出了军购乃至派遣教官团的要求,倘若双方价格一样,哪怕稍微贵一点,北京都会义无反顾地倒向莫斯科。

但我认为斯大林大元帅没这么爽快,甚至苏联人也腾不出足够的海军装备交给北京,这时候皇家海军的军售会很有冲击力,那些旧军舰呆在船厂也是被拆解的下场,为什么不拿来变现呢?

一旦我们成功与共产党政权建立稳固的关系,将来局面你懂的……或许我们能与莫斯科一样,获得同等对华影响力;一旦中苏关系出现裂痕,我们甚至可以更进一步,朱尔典阁下时期的场面未必不能复现!”

作为清末民初的驻华公使,朱尔典拥有一呼百应的力量,在中国政坛占据重要位置,堪称北洋政府的太上皇,英国外交官做梦都想回到那个大不列颠在华呼风唤雨的时代!

别的不说,高来含在凸显搅屎棍气质上的拿捏与判断十分准确,他不但猜到了陈绍宽去英国准备干什么,甚至还猜对了苏联不会对华出售军舰,但他做梦也没想到,伦敦比想象得还要激进:准备把至少一个集团军的德国陆军装备卖给北京!如果共产党的支付能力更强些,在出售德械后,他们还想出售剩余的英械!

当英、美等国各怀鬼胎时,中央收到了莫斯科和伦敦方面的不同来电:

莫斯科:同意中国同志以贷款形式购买有关德军缴获装备,不区分枪支弹药、炮弹、装备,大体按100美元/吨的价格按仓库整体打包出售,不做分拣,也不保证好坏,运费自理,该项贷款为特别贷款,不计入本年剩余额度;

伦敦的答复精细得多,给了一张长长的清单,罗列了所有能出售的德国装备,包括数量和价格,允许中方自由选择并承诺海运至广州或香港,货到付款,价格方面也有诚意,比如4号G型(长身管)坦克+100发KWK40炮弹,英国人索价2000美元!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