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大发神威
2月6日上午11点,正在杨树浦电厂战备室值班的雷达操作员忽然大叫:“指导员!指导员!有情况,有情况!150°方向6个光点!高度6800,速度200节!航向338……”2
“呼啦”一下,屏幕前立即聚集了7-8颗人头,大家死死盯住屏幕上的光点,随绿色扫描线一圈又一圈地转。
一般来说,如是误报,扫描线多转几圈后,这些发亮光点就会自动消失,但今天不然,绿线扫描5圈后,光点非但没消失,还陆续变成了9个,12个……
“高度7200,速度188节,航向334!”根据雷达提示,指导员迅速读取了最新敌情数据。
操作员眼巴巴看着他:“指导员,应该不会错吧?”
“不会错!这可是林教授研发的最新设备,我看比苏联老大哥的装备还好用,再说前几次预警,最后通报结果都没错嘛……”
这时代的雷达使用了大量电子管,体积大、重量大、稳定性很差,一般连续工作几小时后就要关机维护,几十个小时运作后可能就要更换烧毁的电子管。
但林冠华开发的预警和火控雷达除外围装了圈电子管掩人耳目外,其他全是70年后的集成电路芯片,功率小、发热量低、集成度非常高,体积更只有传统雷达站的几十分之一,平时想起来就换下外围电子管装装样子,内核根本不用换也没法换。
林冠华还给整套控制体系增加了3路备份:任何一路出问题,可立即无缝切换至第2、3路。
别说国民党不知道电厂有雷达,就连日常在电厂工作的职工也并不清楚增加了防空设施,无论雷达还是那32门防空火炮,都散布在核心厂区外并进行了完整伪装,雷达操作室则设置在厂区地下防空洞。
大家最多只能看到有解放军出入,但电厂领导一解释说是军代表和警卫,职工们迅速释然。
解放后,上海重要的企业单位,如铁路、港口、码头、电车、电厂、自来水厂、电话局、钢铁厂、纺织厂等,哪个部门没有军代表?
有没有军代表是区别一个单位重要不重要的核心标志,像4大百货公司这种地方想请军代表,人家还不来呢!
指导员屏住呼吸又观察了2圈,确认无误后拿起红线电话,果断摇通上海警备区司令部值班室:“洞拐洞拐,我是东海,我是东海。”
“洞拐收到,东海请讲!”
“大型机16架,高度7300,距离137公里!”
电话那头以为听错了,下意识重复了一遍:“16架?”
“对,16架!”
“洞拐明白,3分钟后敌情如无重大变化,将拉响防空警报!”
消息报告上去时,陈毅市长正主持召开防空会议,他用四川话抑扬顿挫道:“3日前中央发来急电,通报春节前夕国民党可能会派遣大队飞机空袭上海,有关防空工作已紧急部署部,经两日检查,发现还存在如下隐患,急需整顿……”
还没说完,秘书急匆匆推门进来耳语几句,陈毅勃然变色,站起来道:“会议暂停,大家立即返回工作岗位,准备迎接空袭!”
还没等众人回过神来,窗外低沉的防空警报已响了起来,再过一会,高音喇叭也开始播音,提醒所有暴露在外的市民立即就近寻找遮掩!
按上海军管会防空规定,极少数飞机轰炸(1-3架),为避免太过惊扰市民、影响生产,只局部通知,不拉警报;部分飞机空袭(4-9架),以高音喇叭大范围通知;只有大量飞机(10架以上)空袭,才让防空警报和高音喇叭全响起来……
现在这个动静,意味着来袭敌机肯定在10架以上!
陈毅抓起帽子大吼:“快,送我去警备司令部!”
11:17,雷达站补充报告:空袭飞机增加到18架,内含2架小型机。
为兑现在常凯申面前吹的牛,周至柔把吃奶的力气都使了出来,轰炸机不够,又加了两架P-51D凑数。
但他不知道,之所以国党空袭成效变差,除潜伏引导特务被陆续抓捕外,杨浦雷达站入驻发挥了关键作用。
以往没有雷达,解放军判明空袭只能靠防空哨,但上海作为海滨城市,国民党飞机大部分时间都通过海路空袭,防空哨不太看得见,真被望远镜观察到时,通常敌机已进入空袭路线了。
预警雷达一进场,便对以电厂为核心的200公里范围内空域进行了全面掌握,路线最远甚至能直接覆盖舟山机场。换言之,国民党机群在舟山机场只要起飞,基本就纳入了监控范围,指挥部根据情况不同发送不同的敌情通报。1
11:21,敌机在进入上海前,按预定计划分成南北两个编队。
国党知道上海已有高炮师入场,但具体位置不详,故意分成两个编队混淆视线。
北路编队的进攻重点是杨浦电厂和杨树浦水厂,这两家企业都在黄浦江北岸,彼此间距1公里。
南路编队的进攻重点是为掩护北路,为其扯开空档,如果北路效果不理想,再继续补充攻击!
换言之,两个编队的最终目标基本一致:电厂与水厂。
11:38,敌机南线编队先期窜扰,北路还在海面晃荡、盘旋,由于高度在7000米以上,警备司令部根据陈毅的命令,要求部队按兵不动,只疏散市民。
11:49,南线编队划了个弧线,向金山卫、奉贤、青浦一带进发,北线编队忽从海上现身,直扑杨浦而来。
当敌机出现后,雷达站果断打开另一组开关转入火控模式。
预警雷达侦查范围比较广,但颗粒度大,只能判断大致方位,不适合引导具体攻击;火控雷达完全相反,观测范围不大,但异常精细、准确,可直接引导炮群。
“1号炮位准备完毕、电路正常!”
“2号炮位准备完毕、电路一切正常!”
“3号……”
“4号……”
林冠华在部署时曾告知部队,为注意安全,空袭时不建议在露天炮位逗留,但高射炮5师的战士们哪舍得脱离阵地,都在旁边匍匐待命。他们想的是,万一指挥系统出错,我们还可以通过人工操纵把敌机揍下来!
11:54,敌机进入攻击航线,一步步逼近屏幕上显示的火力包线,少倾,操纵台红灯亮了起来,预示着第一个目标即将进入37mm高射炮打击边缘。
“师长,开火么?”
坐镇现场指挥的李品山摇摇头,沉声道:“再等一等,让更多的鱼进来!”
3500米的高度,敌机开始第一次投弹。
很显然这高度偏差值太大,第1枚炸弹在黄浦江中落水,激起30多米高的水柱,第2枚炸弹在江岸空地上炸响,看着声势很骇人,实际没什么用。
“笨蛋,谁让你们这么高投弹的?压低机头,准备2000米高度投弹!先炸电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