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专家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18章:专家

《时空电商:1949》帝国狂澜著3392字2022-09-1717:49:22

“凯尔……”丽莎低声道,“你吃的太快、太狼狈了,要注意点儿形象,这是在中国,不是在家里,大家都看着呢!”

一头金发的小男孩委屈道:“可是,妈妈,我在家里已几年没吃到这么好吃的牛排还有培根了。还有,你看爸爸不是在和猪肘较劲?他吃得比我还猛!”

丽莎看了看丈夫,亚琛工业大学博士、空气动力学专家科勒大快朵颐的样子,默然无语,想了想也低下头去,向属于自己的牛排发动猛攻。

5月下旬,第一批从德国聘请的专家抵达北京,稍事安顿后,5月29日,林冠华以技术局联络处名义主持了招待晚宴。

这次没按传统中国式宴会的格局展开,而是交代后勤处想办法供应原料,以自助餐形式举办,邀请专家们的所有家庭成员参加,结果深受大家好评。

自助餐上的所有食物,无论牛排还是面包,无论猪肘还是蔬菜沙拉,都是这些成员共同操办的,包括钱学森等海外归国的专家也携带家眷参与了全过程。

晚会整体在傍晚6点才开始,在更早前的下午2点,众人已忙碌开来,无数相识、不相识的人物都参与其中,共同动手,极大提高了参与感,消除了彼此陌生。

会后还举办了联欢舞会,表扬了众多节目。

除此之外,在有关工作安排时,联络处根据个人一技之长也进行了预先统筹。毕竟,男人大部分是专家和工程师,这都好安排,而他们的妻子也需要有份工作用于维持生计。

根据调度摸底的结果,有人负责厨艺,有人负责教学,有人负责医疗,甚至还有人负责裁缝和经营日常小店。

总而言之,得让他们把场面开起来,共同参与社区营建与运作,新造建筑物下的商铺也陆续开张营业有了人气。

林冠华认为,把德国专家封禁在固定小圈子里,不让他们与其他中国人接触并不妥,不便于他们融入环境。

于是一开始的安顿工作便有不一样的格局:一方一面让他们与国内专家混住在一起;另一方面,与普通工人阶级适当拉开些区隔,以免过于大惊小怪,但最多也就隔开两三条街,形成特有的混住社区。

归根到底一句话,德国专家、侨民应该也可以与中国人接触,如果他们在日常都不能与国人接触,那不可能指望他们在工作中与工人阶级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除此之外,工资都先按他们的级别和资历确定,等后续工作开展视情况再进行重新评估,所有给他们的物品、安家费由技术局先行垫资,将来再从工资中扣减回来。

安排的住处,给家眷提供的商铺,都要按正常价格计收房租,但前期应给予适当减免和补贴,帮助他们度过最开始的难关。

德国专家不是高人一等的太上皇,也不能与中国专家有太大的生活待遇和福利差距,否则一方面号召知识分子为国家奉献,一方面又给予外国专家超国民待遇,你让大家怎么想?

给苏联专家优厚待遇那是没办法,因为他们代表国家意志而来,自身不能做主,德国专家全是民间聘请的,自然怎么妥帖怎么来。

包括陈云、钱学森等人在内,都赞同林冠华的做法:让这个社区稳定下来,让孩子和太太都有着落,男人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至于亨克尔、梅塞施密特等级别的人物,那照例有优待,包括住处都宽敞一些,还有小车配备,这一点完全说得过去。毕竟,德国人也有等级与秩序意识,你让梅塞施密特和普通工程师挨着隔壁住,后者首先会感觉不自在。

他们两人关注的重心,显然并不在一点生活方面,而是亟不可待地想参观设备、工厂。

看他那条阿维亚公司拆解下来的、近乎完好无损的Me-262和Me-109生产线,梅塞施密特博士激动得差点喜极而泣,别提有多亲热了。

放在以前,他哪看得上德国以外的那点产能,但现在德国本土一片废墟,梅塞施密特已变成了可笑的三蹦子和缝纫机开发公司,忽然再见到纯粹的Me系飞机和生产线,别提多兴奋了。

在他看来,这几乎是公司复兴的最后火种了。

亨克尔与梅塞施密特以往不太对付,但现在同为天涯沦落人,不由得一阵伤感:梅塞施密特好歹还有条外嫁的生产线被搬到中国,亨克尔出了点废旧机床,连一条完整的飞机生产线都没剩下!

不过,看到那些被捷克人安装了Jumo-211发动机的Me-109,他又感觉滑稽可笑,这玩意要能好用才真活见了鬼。

参观完现场,众人对情况已基本熟悉,座谈会便以此为基础展开。

“有这条生产线为基础,我们能做的事便有许多……”梅塞施密特感慨道,“Me-109已完全过时了,我看不出还有继续生产的必要,甚至Me-262也有点滞后于时代,坐船时我们讨论了很多,觉得应该要有新东西。”

“您说的是P-1101?”

1943年5月,梅塞施米特公司开始了MeP.1092项目设计工作,囊括了从单发轻型战斗机到双发重型战斗机在内的多达5种飞机设计方案。

1944年7月,德国第二代喷气机招标会时,布洛姆·福斯公司拿出P.212方案;福克公司以著名的Ta-183参选;容克和亨克尔也分别拿出了自己的方案——EF-128和P.1078C。

梅塞施米特公司参选阵容最为强大,一共拿出三个方案,领头的就是P.1101方案,该方案几乎运用了所有的先进技术,包括后掠翼(甚至是可调后掠翼)、单发喷气、进气道与机体融合而非吊装等策略。

梅塞施密特博士点点自己的脑袋:“P-1101我们做过无数次试验,很多数据烂熟于心,哪怕现在没多少图纸,也可以根据回忆将其画出来。事实上,我们在海上时已画了一部分,甚至还对某些困扰已久的问题进行了修正。

比如,我原想用可变后掠翼,仔细思考觉得还不成熟,打算暂时先放一放,固定后掠翼更好……平直翼,例如英国流星那种,也基本过时了。”

林冠华让人拿出了Mig-17F的基本图纸,又拿出F-86的大致图纸,介绍道:“前一种是苏联米格战斗机,后面是美国的F-86,他们在大体构思上与P-1101乃至Ta-183基本接近,细节却有很大差异。现在的目标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把米格设计落地。

当然,在细节上要有所调整,米格配备了1门37mm的N-37机关炮+2门23mm机关炮,我希望新设计的飞机能拥有4门MG213,另外,机头要留有安装雷达的位置。”

米格那门37mm的N-37机关炮虽然威力很大,却有个致命弱点:开火时会产生硝烟,非常容易被机头进气道吞没,一进入发动机,轻则造成推力下降,重则造成发动机故障甚至空中停车,飞行员们没少吃苦头。

米格备弹量也偏低,37mm只有40发炮弹,23mm合计只有160发炮弹,在空战中稍不留神就用完了。他想把转膛机炮搬上去,弹药储备必须扩大到500发以上!

现在意图就很明确了,让梅塞施密特所在的小组以Mig-17F为蓝本,通过德式设计将其落地,在主要气动外形不变的前提下,增强火力持续性。至于航程,考虑到不带副油箱的Mig-17F已有1020公里,换用原装尼恩II后性能只高不低,他觉得基本也够用。

总而言之,这是架德国人设计改良、披着Mig-17气动皮,装备英国发动机的新战斗机,内部代号J-1。

亨克尔大吃一惊:“MG213你们都搞到手了?我记得德国都没大规模装备的。”

林冠华哈哈一笑:“图纸有,还有些德国工程师,再依靠大家的共同努力,我觉得花一段时间,MG213可以被成功武装。失去机会的德国军械公司可不只有梅塞施密特和亨克尔,毛瑟、莱茵金属、克虏伯、戴姆勒、MAN等等,我们全都需要!

望着图纸、参数和配备,梅塞施密特道:“这款飞机虽然与P.1101的设想有点不同,但大致发展方向一致,让我搞没太多问题。现在只有一个麻烦:发动机!”

“差点忘了说,我们不仅有德国装备,还有英国装备,比如你们熟悉的美林、狮鹫发动机、西斯帕诺机炮,甚至尼恩喷气发动机都有!

除了实物还搞到了生产许可证,明后天您就可以和团队成员一起,共同去试车英国发动机。如果没太大出入,我建议把尼恩II作为新飞机动力,所有尺寸可直接根据其数据来,做好最佳配置!”

“是嘛,太不可思议了!”

谈完先进喷气战斗机后,亨克尔公司也领到了仿制有关4发轰炸机的任务,那图纸只要扫一眼,亨克尔就知道是B-29,但更让他惊奇的是林冠华打算复产He-111。

“林先生,He-111至少已有15年历史了,完全地……”

他本想说落后,后来一想这是自家产品,又改成保守——很中性的描述。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