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无线电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97章:无线电

《时空电商:1949》帝国狂澜著3372字2022-10-1911:51:40

“林副局长,我来介绍下,这位就是南京电工厂厂长兼总工程师单宗肃同志!”

“久仰单老师大名了,今日一见,三生有幸!”林冠华十分热情地和单宗肃热情地握手,论搞雷达电子管、磁控管、多腔管,单宗肃可是本行业祖师爷。

“林副局长……”

“别别别,叫我小林,小林!”

单宗肃笑了:“哎呀,我也听说林老师好多事,您带着南京所同志搞雷达、搞无线电,新产品那是刷刷地出啊,令人眼花缭乱;您引入翻译的外国教材、自行编撰的学习讲义我也学习了,对我启发很大!”

“没有没有,都是大家的功劳,我就牵了条线,单老师一路过来还顺利吧?”

“挺好挺好。”单宗肃爽朗地笑道,“先参观了天津厂的修复项目,又参观了774厂的基建,昨天还参加了国庆阅兵式,心潮澎湃,非常激动!”

赵凯旋估计得没错,林冠华的工作确实非常忙,国庆后第二天就主持召开了无线电工作会议。

国党撤退时,给新中国留下的无线电工业底子是异常薄弱的,全国一共才12个无线电器材厂,人员不过4000,基本只有装配能力,连最简单的电子管也无法国产。

即便如此,国党撤退前或带去台湾,或进行破坏,所谓12个无线电厂基本残缺不全,唯独冠名中央的中央电工器材厂还稍微有点模样,但即便是当初承担电子管研发任务的中央电工器材二厂(管泡厂,解放后变为741厂),也以生产灯泡、荧光灯管为主,电子管生产能力已基本丧失,要想恢复难上加难。

是故,新中国的电子管产业是在一穷二白基础上起步的。

这也是与东德进行合作后,中央立即上马北京电子管厂援建项目的迫切所在(774厂,后来发展为大名鼎鼎的京东方),但此时774厂建设还在推进中,没2年功夫决然见不到不成效。

不过,新中国也并非一个电子管也不能自产,1949年6月,南京刚解放不久,从美国深造回来在中央电工器材厂(抗战后迁移到南京,解放后改名714厂,熊猫电子的前身)的单宗肃就带领7名电工开始研制电子管。

没有铁皮,他找来了旧脸盆;水压不够,他买来一只旧铁桶,把桶加高十几米打水加压;没有煤气就买来一只旧汽油桶,用压缩空气翻出气泡,制成汽油气,代替煤气使用;没有压丝机,他找来一台牙科医生镶金牙压金子用的小压力机替代……

虽然条件十分简陋、设备、资金都很缺,但依然在当年12月开发了866A型真空电子管。

受此鼓舞,华东局决定追加投资,扩建电子管厂,正赶上西德设备引入,林冠华一方面加速推进774厂建设,另一方面又把德律风根公司的有关技术图纸、设备,尽可能往714厂转移。

由此,单宗肃比历史更早,牵头研究成功了用于移动报话机的2E22型电子管。

相比历史上,当前无线电装备更趋于复杂,甚至到混乱不堪的地步,单就军队内部,关于无线电通信设备,就存在德式、日式、苏式、美式、英式等不同制式,还很难统一。

比如舰队无线电他一定是英式的,从英国买的飞机配属无线电也是英式的,战略部队那些装甲车辆一定是德式的,而缴获设备上自带的电台大多是美式的,至于从苏联引入的La-9,上面的无线电全系苏式。

经前期调研与梳理,林冠华拿出了4条意见:

第一,无线电也尽可能统一制式,以便减少学习成本,战略部队全套改用德式无线电,由军委无线电管理部门抽调尽可能多的教员进行培训,熟悉德国设备,原使用的日式、苏式无线电设备,归还军委做统一调配,有部分已交付给朝鲜、越南;

第二,购买的美式装备,比如已拆除无线电的谢尔曼坦克,按德式无线电进行加装。

二战德国车载无线电设备一般分为发报机和接收机两个主要部分(部分型号只有发报机或接收机)。

除了发报机和接收机,一套完整的无线电设备还包括变压器和部分附件。不同组件装在车内分开的框架或盒子里,为便于检修和节省空间,彼此挨得很近,且可通用。

比如一个发报机可任意接到多台不同型号的接收机上,甚至不同波段和功率的多台发报机或接收机也有很多配件是通用的,基于此情况,成套使用最理想。

由于战争损耗与破坏缘故,很多德式无线电设备并非完好无损,破损之处颇多,很多配件也残缺不全,所以林冠华又提了第三点要求:

对德国无线电配件、残缺品正确予以评估,由其他技术力量稍弱的工厂,抽调人员到东北和京津地区进行修复、梳理,毕竟,相比运输器材到各地,直接抽人过来修理要简单多了。

修复工作如果从第一批接收设备开始算起,已持续近5个月了,虽然已修复了大部分设备,但依然还存在一大批无法修复的设备,主要是缺乏配件,维修人员已尽可能使用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进行套装式修复,但这样毕竟不是个好办法。

单宗肃恍然大悟:“我说怎么最近2个月上级发下来一批配件说明,要求我们仿制,原来源头在这里。”

“对,一方面是仿制,尽可能提供配件帮助维修系统的同志加快修复,另一方面也是考虑生产配件。”

林冠华解释道,“很多德国无线电使用已近10年了,虽然目前还能用,但我不确定原器件是否老化、经历炎热、极寒天气考验会不会出故障,所以要准备一批备件备用,一旦坏了可以就地替换抢修。”

除维修考虑外,还需要新生产设备,毕竟从美国、英国买到的谢尔曼底盘都不带无线电设备,尤其车组急需的喉部通话器更是当务之急。

德国装甲兵一般都戴着耳机和喉部通话器。和一般麦克风不同,喉部通话器是通过将喉部发声时的震颤转化为声音信号,能有效避免车内噪音干扰。在通话器线和耳机线上都有分别控制这两个装置的开关,使用起来很方便。

每辆车里面除了电台,还有语音交换盒用于实现乘员间通话,除装填手外,每名乘员都有自己单独的耳机和喉部通话器,装填手通常直接听从车长的指令,但在某些车型上,装填手要兼任机电员,这就不存在有没有通话设备问题了。

二战中,喉麦普及程度最高的是美、德两家,德军喉麦在稳定性上更好,美军喉麦与M1938坦克盔组合在一起,系统性更好。毕竟美国人不像德国人这么骚包,坦克里居然不带坦克帽。

“所以我们需要一批新产品……”林冠华拿出了M1938坦克盔,“我们在美国剩余物资里买到了大量的这个,但他没带无线电装备,我希望您能够将两者组合起来。这批头盔有几千个,如果用完,我们可以根据实战需求再设计并生产一些。如果可能,我希望能够一年内能生产2万套!”

“没问题,这两项任务交给我们厂吧!”

于是乎,在正式会议召开前夕,林冠华已把大部分任务给分配了下去:714厂全面生产德国无线电配件,帮助修复各类装备,帮助缺乏无线电的美制装甲车辆配备德式无线电设备,再用美国坦克头盔加装德式喉麦实现全新升级。

林冠华当初提出的第四点要求是尽可能采购廉价的美国无线电设备,并对某些重点设备进行仿制,比如摩托罗拉公司生产的移动式步话机SCR-536,形状酷似原始大哥大,采用鞭形天线,调制方式采用调幅(AM)、调频(FM)、单边带(SSB)等,通信距离超过15公里。

这种设备二战中美国生产了13万部之多,出厂价仅需30美元,到后期发卖库存品时只需10美元。

对这种设备,想方设法予以了采购,但数量远远不足,因为美国人对此看得比较紧,平时农场主用几台就够了,你大批量购买是几个意思?很多美国无线电还是从牛牛这里才买到手的。

德军也有类似设备用于车际间通话,除变压器之外就只有一个组件,简称Fu.Spr.f,一般用于半履带车和自行榴弹炮等辅助车辆,但效果不好,主要性能比不过SCR-536。

既然买的不够,干脆就直接上手仿制,该项任务交给了天津无线电厂(712厂),在国庆前夕由童志鹏(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博士,后为中科院院士)牵头的团队研制成功,内部代号702步话机,主要给步兵用,用于连排级内部通话与战术协同,15公里的范围刚好。

一般情况下还可以实现初级炮兵协同,毕竟15公里足够大部分火炮发威了。

历史上朝鲜战争中,这款步话机也装备了志愿军(《英雄儿女》中王成所用设备),但数量不足,合计只有8000多部,且一半以上是第53年后才供应上的。

这次交给712厂的任务同样很干脆:大批量生产702步话机,要求明年国庆前完成至少1万部,同时基于702的性能参数与模式,适当增加功率,研发车载/机载的703设备,使通信距离扩充到50公里以上!

无线电工作会议整整持续了2天,所有厂家都领受任务回去了,肩上是沉甸甸的压力。

按中央部署,12家无线电企业全力以赴转产军品,人员要求从4000人扩大到2万人以上,而一年内的生产/维修任务比此前扩充了8-10倍!

至于他们原本还承担的收音机、广播等民用设备组装与维护,全交给类似上海亚美这样的公私合营企业去完成!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