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雷达刺客
斯大林撕掉王稼祥的正式答复,使莫洛托夫几天里不能再去沟通与答复,但中方并不知道这件事,就算知道也只会装不知道,毕竟这是早就商量好的对策。
等主席把粟裕接到别墅后的第三天,按既定流程,王稼祥向葛罗米柯递交了有关100亿贷款使用方向及工业化项目清单,里面涉及17个大类,168个具体项目。
有些项目根据历史上156项目罗列,有些进行了优化和调整,还有些是后续追加的。
追加的主要包括尖端技术领域:比如原子能工程与反应堆、远程导弹与火箭、喷气式轰炸机、电子计算机..反正苏联有的都写上去,苏联没有的或目前还在研发的也写上去。
漫天要价、落地还钱嘛!
葛罗米柯实在忍不住道:“王,你们那条自由迁徙的想法是认真的么?真要这样,大量中国人怕都要来苏联了。”
王稼祥一脸诧异:"苏联是全世界人民向往的社会主义核心和灯塔,是无产阶级老大哥啊,中国人民来苏联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不好么?无产阶级是没有祖国的!"
葛罗米柯一下子被这句话给噎住了,好半天才吞吞吐吐道:“但如果都来..
王稼祥恍然大悟:"您是怕来的人太多,增加苏联负担?如果苏联同志感觉有压力,这也好办,我们可以每年约束个数字,您看,500-800万怎么样?”
葛罗米柯一下子来劲了:"这是代表中国方面的正式意见么?”
王稼祥为难道:"这是我一点个人想法,如果斯大林同志有其他意见,可以提交给我,让中央做出正式答复,我再用书面形式提..不管怎样,我先去汇报一-下。”
于是乎,葛罗米柯郑重其事地把这条修正意见提交上去,维辛斯基觉得也有点道理,又转给了斯大林算是补充后的修正意见。
虽然那天斯大林气得发火说不想再谈,但现在面对工业化项目清单、面对500-800万提议,觉得北京方面确实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确实准备达成一一个新协议实现中苏全面同盟。
他又冷静下来,指示道:“工业化项目让米高扬、马林科夫、赫鲁晓夫三位同志去考虑;人口问题,让莫洛托夫、马林科夫、布尔加宁同志考虑;对等开放,让赫鲁晓夫、贝利亚、柯西金同志考虑,他们先达成一致意见,然后报告给我!"{1
这也是中央的策略,不能让谈判冷场,不管苏联愿意不愿意,我都会找你沟通。
如果再过两天苏联还没动静,可以让粟裕去找布尔加宁元帅沟通派兵原则、路线、装备及联合指挥问题,粟裕毕竟是副总参谋长,还解放了台湾,从职位来说很合适!
谈判这团火就得天天烧着,不给你泼冷水的机会!
当主席在莫斯科与斯大林展开第-回合冷战时,林冠华正带人进行最新武器试验,这次试验非同小可,连聂总长都惊动了,跟着林冠华-起跑舰队。
二战结束后,苏联根据获得的美国SCR584和CPS-6雷达,直接上手仿制。
前者变成了苏制SON-4火控雷达,拥有强功率,具备烧穿-般电子干扰的能力;后者变成苏制P20警戒雷达,可同时在5个不同频率上发射雷达波,换言之,要完全干扰这种雷达,需同时在5个频率上进行电子压制。
这让美国人恨得牙痒痒却毫无办法。
一是美军缺少在微波波段功率完胜SON-4的干扰机,即使有,其体积和重量也不适合安装在最需要雷达干扰设备的战略轰炸机上。
二是缺少能同时压制多频段雷达信号的单部干扰机,即使最训练有素电子对抗操作员最多也只能同时操作3部以上干扰机,5部根本办不到。
三是压制设备的调谐速度太慢。机械调谐的速率存在瓶颈,面对频率捷变的雷达直接就傻眼,就像防守队员-样,你都跟不上人家的假动作,你怎么防?
按美国专家的理论推测,-部有效的干扰机要具备三个有利条件:比对手雷达拥有更强大的功率、更宽的频率覆盖范围、更快的调谐速度。
美国人绞尽脑汁找到了一个好东西:行波管!
行波管最早由一一个科班建筑师兼物理学爱好者鲁道夫:康夫纳在二战后期研制成功,设计初衷是用于微波宽带检波电路,但效果-般。
战后,康夫纳彻底放弃建筑专业,在贝尔实验室继续其对行波管研究,将行波管作为微波宽带放大器,用于无线电中继站传送电话信号。
美国军方很快意识到这项技术在电子战领域的潜在作用,将其应用于电子侦察接收机中。
行波管最重要的特征可在很宽的频带内对微波信号进行放大,只要把这种放大后的雷达信号反弹回去,就能给敌方雷达造成误判乃至失真。
不过,贝尔实验室里研发成功的行波管还处于原始阶段,对安装条件极为苛刻,要求安装在可调节防震底座上,上还需不断调节底座水平度才能让管子正常工作,绝不可能装在不断颠簸的飞机上。
更要命的是,行波管生产工艺要求很高。作为特殊真空管,管内的微小杂质颗粒、吹玻璃技工吹出的管子不过关,甚至某个触点上油腻的手指印,都会对成品性能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在贝尔实验室,这玩意的生产难度仅次于CZ直拉法。
二战早期雷达频率基本固定,在作战中根本来不及改动;后来使用磁控管作为振荡器产生微波的雷达,优点是效率高、成本低、体积小、重量轻,可实现--定程度的频率调节。
但这调谐是完全机械的,依靠改变谐振腔大小来改变输出频率,存在速度瓶颈,如速度过快,谐振腔很容易在高速机械运动中变形,致使输出频率不稳定,功率也大打折扣。
在行波管研发中,专家发现会产生很强的寄生振荡,表现在接收端,除被放大的输入信号外,还有不同频率的杂波产生。
此时摆在技术人员面前有两条路:-是滤除杂波一-美国人是这么用的;
二是想方设法利用这些杂波,法国人过几年后是这么用的,并发明出全新的器件---返波管。
返波管最大特性是打破了调谐速度限制,只要改变返波管底极电压,其输出频率就会迅速改变,电压稍微调整几伏特,频率就能改变1兆赫。由于电压调速理论上是光速,所以频率调节远比任何机械调节都快。
林冠华虽然没有现成的电子干扰机,但手里捏着几十年后的行波管,功率高达10千瓦,而此时美帝最先进的行波管也不过上百瓦而已。
更要命的是,林冠华利用高功率行波管并叠加相对论返波管(功率比传统返波管大得多)制成的雷达对抗系统还是全自动的。从废旧手机回收的芯片组会分析接收到的敌方雷达信号,自动予以调节并发射对抗返回波,速度比快捷变频牛逼得多。
现在,这套玩意就安装在革命号上,准备展开试验。
试验人群分为两拨:-拨是罗部长和刘鼎等人,他们在在青岛基地雷达站观看演示;一拨是聂总长和林冠华,他们在军舰上现场调试。
“苏司令,咱们又见面了。”林冠华先和苏志国握手,然后调侃道,“陪我试验新装备,可要做好关禁闭准备呦!”
“林老师,小苏小...苏志国不好意思挠头道,"那当然,自然是林老师指哪我打哪,禁闭啥的都是小意思!”
“今天聂总长在,他指哪我们打哪,不然他关禁闭我无能为力啊!”
聂总长这才想起上次的事,大笑道:“好啊,你们两个在偷偷编排我,是毛主席指哪我们打哪!"
晚上9点半,试验正式开始。
罗部长、刘鼎等人在雷达站看得清清楚楚,40公里外,-个绿点,那就是革命号。
10分钟后场面就不-样了,海面上到处都是绿点,根本分不清哪个是真目标,哪个是假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