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奋起直追
莫洛托夫不知道的是,他那句“中国海军也足以威胁远东的结论给斯大林的内心造成了多大震撼。
在莫洛托夫启程赴华沙后,斯大林第二天便提议召开海军建设会议,由海军上将库兹涅佐夫负责主持。
为敲打在战争中立下大功的将帅,战后,斯大林重抓阶级斗争。
陆军的朱可夫成了波拿巴分子,贬出中央;空军总司令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诺维科夫被逮捕入狱,目前还处于关押境地;炮兵主帅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沃罗诺夫沦为教书匠。
1947年,斯大林又下令逮捕库兹涅佐夫、加列尔(海军上将)、阿拉福佐夫(海军上将)、斯捷潘诺夫(海军中将),罪名是和美、英交换情报时让苏联受了损失。
懂的都懂,库兹涅佐夫那条定罪的罪名根本就是幌子,真正让斯大林不满意的是苏联海军未能在支持世界革命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也就是说在建造巡洋舰和传统水面舰艇上做的不够。
库兹涅佐夫一直鼓吹建设航空母舰,对斯大林同志念念不忘的战列舰、战列巡洋舰很不感冒,斯大林立即让他靠边站,而让比较会揣摩上意的太平洋舰队司令尤马舍夫担任海军总司令。
库兹涅佐夫先被贬为海军学院院长,接着被发配到太平洋舰队,军衔也降为中将。
事实证明,尤马舍夫水平太差,根本不是合格的海军总司令,斯大林不得不把库兹涅佐夫再请回来。有过这一轮折腾,库兹涅佐夫也聪明很多,没再激烈反对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而主张更全面地看待问题。
否则继续再鼓吹航母,认为战列舰、战列巡洋舰毫无价值,岂不是继续打斯大林同志的脸?
会议经过激烈讨论,迅速达成了共识,其实基本就是斯大林的意思,但总书记的意思怎能自己说出来?必须下面与领导保持高度一致才行!库兹涅佐夫这回终于有了点灵活空间。
第一,放弃24号计划,立即启动82号计划。
所谓24号计划,是指5.5-7万吨级别的苏维埃级战列舰建设方案,作为二战前就已启动的建设方案,苏联级--口气开工了4艘,随着卫国战争打响,苏联级根本没机会建成。
斯大林对此耿耿于怀,一直想要建成,奈何经过二战洗礼,真懂海军的高级将领和技术人员都意识到苏联级与英美战列舰的差距,极力加以阻挠,众人以性能不够先进为借口,一直折腾优化方案,其实想无限期将建造方案拖下去。
库茨涅佐夫就因为对这些事不积极而触怒了斯大林。
中法海战中,中方干脆利落地击沉黎塞留号,俘获让:巴尔号,极大触动了斯大林。毕竟,苏联级还不如黎塞留级先进呢,如果连黎塞留级也顶不住新锐武器,苏联级就算建造出来恐怕也是个靶子。
82号计划略有不同,1947年年初的政治局特别会议上,斯大林再次执着地提出要让82工程上305mm炮,要将航速上升至35.5节,因此该级舰有着异乎寻常的高设
计航速,甚至超过了作为轻巡洋舰的斯维尔德洛夫级。计划安装的1948年式305mm炮设计性能相当出色,具有较强火力,但装甲较为薄弱,并加强了防空火力。
与其说斯大林格勒级是一款战巡,不如说是放大了的超重巡或者类似美国阿拉斯加级大型巡洋舰一类的军舰,这次库茨涅佐夫没再加以抵制,而用了巧妙的迂回办法:先造2条试试看!
虽然没能满足斯大林要求的4-6艘,但先造2艘毕竟是个良好开端,他也同意了。
第二,强化巡洋舰群建设。
苏联此时共拥有13艘可用的一线巡洋舰,包括2艘基洛夫级、4艘高尔基级、5艘恰巴耶夫级、1艘斯大林格勒号(意大利赔偿舰,原奥斯塔公爵号)、1艘马卡洛夫海军上将号(德国赔偿舰,原纽伦堡号)
考虑到战后形势,苏联制定了庞大的造舰计划,准备建造25艘维尔德洛夫级重巡洋舰,这是苏联准备与美国巴尔的摩级/得梅因级抗衡的军舰,排水量1.32万吨,
去年已有19艘该级军舰启动建造,目前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这是林冠华特别不爽的地方,你都有这么多巡洋舰了,历史上卖给中国4艘老旧驱逐舰还扣扣索索要高价?
鉴于苏联海军分散在北方、波罗的海、黑海、太平洋4个舰队,众人-致同意将25艘的规模提高到32艘,并要求1955年前全部完成。
库茨涅佐夫用的理由是强化太平洋舰队,抵御美帝国主义威胁,在座都是聪明人,本来太平洋舰队并没有这么高地位,现在这么说,显然中法海战对最高领袖刺激不小,小这是下意识的应激反应。
如这项建设目标完成,苏联就有40余艘-线新锐巡洋舰,太平洋舰队可分到10-12艘,无论性能还是年份,都足以压倒中国海军。
第三,迅速启动航空母舰建设。
战前,苏联海军专家已拿出与英国光辉级水平接近的72型舰队航母设计,准备将战前开工、尚未完成的69型战列巡洋舰喀琅施塔得号改造成航母,但因得不到最高层支持,在战争结束前取消。
战后,苏军在波罗的海的斯德丁俘获了德国未完工的齐柏林伯爵号航母,经细致的技术研究后作为靶舰击沉,库兹涅佐夫能做的唯一补救只是把2艘15000吨级轻型航母塞进大舰队计划,即便这样,斯大林也不买账。
中国获得怨仇级、巨人级航母后,库兹涅佐夫进行了实地考察,再次递交了发展轻型航母的报告,航空工业人民委员部表示可用在研的喷气式战斗机来武装航母,主管造船的部长会议副主席马雷舍夫宣称建造航母会影响斯大林钟爱的巡洋舰项目,该提议再度搁浅。
现在场面完全不一样,中国海军用火箭武器取得了海战胜利,进-步凸显了航空优势,让斯大林也十分心动,再加中国航母数量不断增加,让他感觉到了威胁,库兹涅佐夫利用松动的政策契机,再度拿出航母案。
这次提交的方案不再是1.5万吨级轻型航母,而是标准的舰队防空型航母:机库可容纳40-48架5.5吨重的喷气战斗/攻击机,安装16门130mm高平炮、32门45-57mm高炮和161]25mm机关炮,航速35节以上,标准排水量2.7-3万吨。
主要蓝本是战前锁定的72型舰队航母设计,但要求按最新技术予以斜角化修改并顺应喷气飞机的需求,有关修改后的设计要在本年度十月革命纪念日前完全锁定,明年1月1日开工,一口气建设4艘!
库兹涅佐夫认为,如果时间抓紧,第1艘航母有望在1955年底前投入服役,利用航母建造的4年时间,喷气舰载机应该也能定型。
斯大林爽快同意了全部设想,不再反对建设航空母舰。
现在中国海军是世界公认的第三,有吨位、有战绩、有囊括战列舰、航母、巡洋舰、驱逐舰、鱼雷艇等一系列军舰在内完整的海军体系,这格局是斯大林无论如何接受不了的。
苏联既然是社会主义的带头大哥和无产阶级的灯塔,那在全部领域都应该遥遥领先。
按这次拟定的方案,苏联海军吨位可达100万吨以上,压过中国绰绰有余。
与此同时,贝利亚同志提供了准确情报,英国各大船厂根据艾德礼政府要求,全面恢复了航空母舰的建设与施工,船台上有8-10艘主力舰正在抓紧建设。就算不针对中国,苏维埃搞点航母与大舰队也有利于在欧洲获得优势。
这对建设计划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斯大林同志压根不想要什么世界第三,他追求的是与美国平起平坐,第三某种程度上就已是失败的代名词了。
建设费用的来源他也想好了,米高扬不是制定了向中国转移12个项目的计划么?这里可收到一大笔钱,全用于满足造船的需求。
因为中国生产的轻工业产品又多又便宜,莫斯科还能从中抽成35%,斯大林认为再削减些轻工业产品建设力度转移到海军上也可以,不影响国民经济平衡,不足部分要求中国继续追加,想必北京也不会反对。
虽然中国同志一直索要领土让斯大林不太高兴,但就做生意、卖商品这件事而言,中国同志确实很卖力,款式新颖、价格实惠、供应充足,各方面都有口皆碑。
生意就是生意,中国派驻在莫斯科、基辅、列宁格勒等大城市的商业代表,从来没任何刺探苏联情报的意图,内务部、克格勃多次监视后也未发现可疑的蛛丝马迹,中国商务代表顶多就是通过公开报刊搜集些实用资料和贸易信息,考虑到为更好地满足苏联和东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需要,这么做理所当然。
再说了,只要和中国达成协议马上就可以收到300万急需的人口,能迅速补充苏联急需的劳动力,300万放中国或许是个微不足道的数字,但对苏联而言,几乎等于远东人口的全部。
到时候想办法对人口结构做些调整,少数民族安排到欧洲地区,从欧洲再抽调一部分其他民族到远东,长期下来场面就稳固住了。
斯大林相信贝利亚的运作:只要这些转移过来的少数民族感觉到苏联的生活水平高于中国,他们会以切身感受为依据,源源不断吸引亲戚、朋友、族人到苏联来定居,到那时,苏联的工作就好办了。
不是我故意挖墙角嘛,是他们自己跑来,自愿到苏联来建设社会主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