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必要思路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94章:必要思路

林冠华讲完后,全场鸦雀无声,一下子不知该如何回应。

少数几人差点当场石化,但非说不行,一时居然找不出反驳理由。

有人甚至拿出草稿纸飞速计算,如能用最简单的办法予以排除,岂不比长篇大论的论证更方便?算着算着,发现明显漏洞不多。

比如造船专家最关心垂直重心高度与全舰质量配平。

两座炮塔拆除后,重量立即削减,黎塞留级炮塔重2476吨,两座近5000吨。只装--座也没问题,让巴尔号被击沉前,大多数时候一-座炮塔服役,并未影响实际运作。

按林冠华的思路,两个炮塔圈缺口首先补上,这笔计算下来200多吨,再加控制其关闭开启的机械装置,不超过300吨。

在甲板以下要部署32个模块、共计512枚导弹。按目前最重的.上游-1导弹为标准,每枚按3吨考虑,再加模组重量,基本不超过2000吨。

换言之,全舰重量不会与单炮塔时代的让:巴尔号有多大区别,甚至重心高度还能往下,进一步增强稳定性。

拆除舰舯副炮代之以密集阵也有依据,让巴尔号副炮开孔直径3米左右,完全正好!至于转膛炮密集阵的可行性,参观陆军球型闪电高射炮就行了嘛,道理相通。

钱学森站起来补了句:“防空导弹本就考虑垂直发射,目前已在红旗-1、红旗-2上成功实现,基于红旗-2而进一步改进的海鹰-1(舰空版)预计也可顺利实现。

上游-1本来设置为倾斜发射,月初根据林老师提议进行了多次测试,确信垂直发射也可实现,既然上游-1可实现,那上游2/3应该也能实现..."

关于垂直发射、导弹模块化改造,林冠华只把大致思路讲了讲,钱学森和梁思礼等人立即安排人去干活。

一批工程师来上海参观战列舰,上上下下对各种尺寸量得不亦乐乎。

最终得出结论,依托主炮塔开孔进行垂直部署,在空间上完全足够,且如林冠华所说,都不用改动太多,炮塔现成开好了口子,再继续扩大些就能用。

扩大多少、部署几组,洞门如何安排,需要专业工程师考虑,原则估计可行。

别说目前不超过9米的上游-1可以,就是再长一点,容纳14米高的V2都有机会。

钱学森和梁思礼等人经过讨论,决定模块深度安排在可容纳12米高的导弹即可。

工程师们考察了全舰其他配属设施,发现用电方面特别宽裕。

全舰装备2座涡轮式主发电机及3座柴油主发电机,另备有2座150KW柴油发电机,可在紧急状态下使用,发电总功率为9000+300KW。

可怜的乔治五世级只有2680KW,即便前卫号也只有3000KW出头,在武库舰改造思路里,电力是极端重要的供应保障。

此外,本舰在布置电路时特别充分,甚至考虑战损而设计了多重备用电路。

主要电路都布置在中部装甲盒范围的舰体内,在三层装甲甲板(上甲板、主甲板以及下甲板)下各布置有一套独立主电路,可互相替换。

每套电路都布置在水密管道内,意味着有2套主电路处于装甲盒保护下,使全舰电力获得了可靠保证。

紧急发电室可在主发电室损毁时为全舰部分设施发电,包括灯光、锅炉通风、操舵、通讯设施等,保证在2个主发电室损毁情况下仍不损失战斗力,在所有主发电

室损毁的情况下不会失去动力控制。

另-路工程师验证了垂直发射的可行性

垂直发射有两种,-种叫热发射,意思在发射简里就点火,另一种是冷发射,先用高压气体把导弹推出发射筒。

既然70年后两种方式并存,那就说明各有各的优缺点。

热发射可确保导弹顺利点火,但因导弹喷出的高热火焰导致整个结构需要强化,还要考虑火焰排出,难度较大,故林冠华主张用冷发射。

冷发射是在发射筒内设置活塞提拉装置,燃烧发生器产生高压气体进入汽缸,推动活塞杆在滑动导轨向上运动,从而推动导弹向上弹射。

最主要缺点就是在发射过程中,如果提拉系统、点火系统、发动机等任意一一个出故障故就会导致发射失败,且是导弹弹出后才知道失败。

钱学森和梁思礼也认为冷发射更简单,倾向于该思路,实际测试发现,冷发射很可能因为导弹点火不成功而砸下来。

打仗时砸下来可不是闹着玩的,尤其考虑放200多枚导弹的情况下,风险极大。-枚导弹失效无所谓,可以再补,但炸到自己,整个弹库就废了。

林冠华给了建议,垂直归垂直,适当倾斜小角度,即便发射失败,掉下来的无效导弹也会落在海里而不至于威胁到军舰本身。团

经超算中心快速计算,安排7-8度左右的小倾斜角即可实现:哪怕最后发射失败也不会掉在军舰上!

这次冷发射试验采用的上游1还是液体燃料,风险很大,稍有泄露,全舰就会完蛋,不过钱学森等人没过分担忧,固体燃料的上游2很快会投入测试,考虑到林冠华打算给改造项目5年时间,后续改进来得及。

真正的分歧在于模块设计。

最开始钱学森考虑通用发射系统,即各类型导弹共用一套发射系统(套用不同发射筒),导弹仿佛是垂直部署的炮弹一样,由扬弹机送入并适配发射筒推出。

林冠华不赞同该思路,如果-个发射系统能适应多弹种,必然非常精密与复杂,这有悖于简单、实用、高效的原则,建议发射筒专用而模块通用。

他以插座为比喻,电吹风、电风扇是不同的电器,但通用同类型插座。

钱、梁等人的顾虑正在于此:导弹有大有小,怎么能说模块通用呢?

林冠华画了竖直部署、长宽各4米、高度12米的长方体,底部4个角部署电路,4条边中间部署数据通路,不管模块以任何方向进入,对准后均可实现电路与数据畅通。

这也是集装箱的思路,每款货物都有自己的体积与形状,如不统--包装必然杂乱无章,但用集装箱安排后,就可实现积木式重组!

防空导弹体积小、高度低不要紧,完全可把模块下面垫高。团

简单用256枚来估算不一-定准确,细小的防空导弹在4米见方的模块里未必只能部署16枚,25枚也可考虑。

模块化最难的是数据交换、通用总线、系统控制等,这些反而不用钱学森发愁,林冠华会依托手搓方式搞定。

通过多次魔改博福斯控制系统,他已积累了通用总线火控经验。

新体系可确保导弹库、雷达系统、密集阵与高射炮共用数据链,甚至还可与战斗机、预警机实现同链路传输。

这世界上压根还没通用总线规格这根弦,还不是林冠华想怎么定义就怎么定义?

自然,他也不会随意瞎整,现成的1553B规范足够用了,他倒想看看,一旦中国先用1553B规范,美国人将来用啥?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