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共同进步
消息传过来时,林冠华正与国防航空研究所一起验收新导弹,中国第一款空空导弹一一霹雳—1。
世界上第一款空空导空弹是德国发明的X—4,但那玩意使用线导,使用非常麻烦,对付速度迟缓的大型轰炸机还有点价值,对付轻快灵活的战斗机就不太够看,等进入喷气时代后,线导越发跟不上了。
美苏两家得知有关思路并认真评估一番后,都不约而同地放弃线导。
美国休斯公司率先研发亚音速导弹,初衷是为了给轰炸机配备自卫武器。到1949年,因苏联原子弹爆炸,需求起了重大变化,空军要求必须能装在战斗机上,以便在可能爆发的核战争中拦截苏联战略轰炸机。
修改指标后,导弹进行第一次发射试验并获得成功,军方代号AAM—A—2,别名猎鹰。
猎鹰导弹的思路还比较先进,外形为圆柱形弹体+半球形天线罩并采用雷达半主动制导。
一开始空军安装在轰炸机上的思路无可厚非,毕竟最初的F—80/F—86等喷气战斗机都未安装机载雷达,而半主动制导恰恰需要机载雷达对敌机进行长时间照射才能确保命中。
等F—86D开始安装AN/APG—36雷达,成为全天候截击机后,猎鹰导弹就能被战斗机携带了。
当然猎鹰也有息己的问题,虽然弹体考究,用了镁合金铸件,翼面也是镁合金制造并覆盖塑料薄膜,但战斗部太小,仅有3.4公斤,同时未配备近炸引信且引信安装位置也不太合理,除非正好命中目标,否则单靠爆炸碎片很难摧毁敌机。
别说轰炸机了,这点爆破片连战斗机都不一定能干掉。
苏联第一代空空导弹K5的思路和美国人完全一样,研发稍微要晚一些,当然毛子的作风一贯简单粗暴,既然威力不足那就加强,K5的重量是80多公斤,战斗部是猎鹰的4倍,有13公斤,K5最大射程只有5—7公里,属于非常小的距离,但林冠华认为这没什么错,与K5配套的机载雷达最大有效探测距离只有10公里,用10公里火控去引导5—7公里射程的导弹刚好。
如强行超越引导线,相当于用200米标尺去引导400米步枪弹,打确实可以打,但命中率真就只能看运气。
至于为什么K5不把的射程安排到8—10公里或10—12公里,主要受限于燃料配方,发动机推力不足。
历史上的霹雳—1空空导弹就仿制K5生产出来,但在这时空,霹雳—1不是基于K5,而是从红旗—2演化而来。
虽然红旗—2是地空导弹、霹雳—1是空空导弹,但彼此有三个共性第一,都是为了打飞机;
第二,都采用橡胶基固体燃料;
第三,都采用半主动雷达引导头。
当然,因作战使命不同,故在发动机调配上有不少区别。
红旗—2为确保射高,故意把火箭发动机推力调小,以便更大限度增加滞空时间,让燃料多烧一会,最大马赫数不过1.8;
雳—1为确保速度,完全毫无顾虑,敞开燃烧,最大马赫数轻易就能超过3.2,是此时全球飞得最快的导弹。
空空导弹与地空、舰空导弹相互转化并不是什么天方夜谭的事,美国麻雀导弹就有空空版和海空版。
海军牵头立项的麻雀导弹是美国第二款空空导弹,仅比空军晚几个月,且一开始思路就很明确:要给战斗机使用。
导弹制导和控制部分由斯佩里公司负责,弹体结构由道格拉斯公司负责,从立项到研发成功第一枚导弹为止一共3年多,耗资2000万出头,这价格都是透明的,所以谢尔曼上将估算一款新火箭张嘴就说3000万美元,那真是半点不玩虚的。
空军搞了半主动雷达,海军必须搞更先进的,道格拉斯就按海军要求采用全主动雷达,到去年下半年已基本研制成功。
之所以美国专家拿到长剑—1后迅速能改进为主动雷达引导的新反舰导弹,其实就用了道格拉斯的研发成果。
这种成果完全无法隐,美国海、空军再乱斗,也不会像日本海、陆军那样相互保密,经常是一个公司为空军研发新产品成功后,下次接到海军的任务就把新思路融合进去。
没哪个将军胆敢说海军研发的成果空军不准用,那是要坐资本主义土飞机的!
从这点来说,日本军工企业就太逊色了。
海、空军互相交流后,海军也开始玩半主动雷达,空军也开始玩全主动制导。获得长剑—1全套资料后,美国人手里演化出三个版本的长剑—1:无线电辐射引导型、半主动雷达型、主动雷达型。
哪怕英国报价更低些,法国人也不买英国货,因为英国火箭只有一个类型,美国火箭却给了3款。
林冠华起初听到谢尔曼跳楼价大甩卖军舰时很高兴,后来一想到连带影响就乐不起来。
按谢尔曼的要求,这么大把钱撒下去后,美国海军早则1953年底,最迟1954年,所有舰载机都要实现喷气化!
这无疑将是个劲敌,再考虑到美军少了2艘埃塞克斯级,等于换装速度会加快10%历史上朝鲜战争时,美国海军大部分都是螺旋桨飞机,美国空军还有很多F—80,最先进的F—86还不是主流,只不过因为碰上了Mig—15,F—86才加速引入。
随着朝战爆发的日子不断往后推,美国一、二等人都在加速喷气化。
像F—80这种诞生已有7年的老喷气机,在发展到F—80C系列后,空军已决定停产,全面转入F—86生产,新订单里,全天候型的F—86D又占了大头。
美国空军甚至在向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盟友推销落后些的F—80,以便回笼资金、投入新机型研发和装备。
也因为这种局面,所以英国人大手笔卖中国喷火与海怒时,没太激起美国人的强烈惯:螺旋毕竟过时了,勉强可以理解。
林冠华为霹雳—1选型的参考对象,既不是猎鹰、也不是K5,而更接近于麻雀,但比麻雀导弹略短一截。
麻雀导弹是3.8米长、203mm弹径,重140余公斤,林冠华手绘的霹虏—1原图和技术指标大约是2.8米长,0.22米弹径,重108公斤,采用连续杆战斗部,重22.7公斤,射程要求16—20公里。
他画出天致模样后,国防航空所根据该思路进行加急风洞测试与数据计算相比飞机,导弹气动外形设计稍微更容易些,再加现在风洞给力,又有超算配合,钱学森等人很快就拿出大致模型,还在地面进行多次测试,确信这些数据都可以达到。
光有弹、没雷达也不是件事,虽然林冠华在几架担任测试的彩云上安装有最先进的多普勒雷达,但那毕竟是手搓的,当不得工业化批量生产,更不能让人拆开仔细琢磨,否则乐子就太大了。
他还得老老实实的,引导雷达研究所的专家一步步用小型管实现某些老型号机载雷达复原。就算这样也是大范围做了弊的,毕竟历史上的1951年,苏联哪来小型管用?
鉴于J—1已定型并批量生产,为不降低产能而影响部队装备,安装雷达使用的是J—2图纸和验证机,航空组在设计时就按要求把机头雷达位置空了出来。
J—1与J—2除发动机不同、机翼大小与位置略有差异外,最显著区别就是J—2鼻上突出的一块。
如果细看机翼下方,还能看到有几个新挂架,这准备用于携带空空导弹。
按预定设计,J—2在不挂副油箱时,可携带4枚125公斤级空空导弹上场,如携带副油箱,则减少为2枚。
J—1没这个要求,其作战模式还是地面雷达引导,空中截击制空。
不是说J—1一定装不了雷达,毕竟J—1参考的Mig—17F最后依然发展出了Mig—17PF(全天候雷达型),但林冠华看不上那款探测距离不到10公里的近视眼雷达,他挑出来的技术设备尤其雷达设备,都是关键型号,是要帮助中国雷达水平实现跳跃式发展的。
中国懂雷达的人就这么几个,基础就这么点,再一个个分散仿制,每条路都去走,那再忙乎10年都赶不上趟。
这就像电子计算机一样,聂总长等人也很好奇他为什么不在项自中列通用计算机研发,咱们不是有图纸么,可以先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