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战争发条
萧劲光道:“传达命令,苏志国率快速编队,全速出发,准备攻击敌编队,至少拖慢其速度;
张爱萍、聂风智、林遵根据穿梭作战设想,具体组织航母进攻群,并细化拂晓攻击方案;
陶勇负责做好机场调度与后勤准备,以便舰载机顺利降落…”
机要参谋道:“要和北京请示么?”
“简单点即可,我军拟于清晨时分对入侵我领海敌军进行大规模打击,具体方案不要说了,尤其穿梭战术,还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电报越长,越容易暴露。
林老师一直强调,反派死于话多!这不是俏皮话,有实际案例,当初吕特晏斯要不是骚包般爱炫拍长篇电报,俾斯麦号没准还能多蹦踏两年!”
众人都忍不住笑了。
“再补一句,请新华社发表有关声明!”
“首长,您忘了?今天新华社已发了。
中国人民共和国政府再次重申:多次无故侵犯我领海领空之军事设施与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将不经警告径直消火之,勿谓言之不预也!”
“既已提前警告,那我打他不算犯规!再说,帝国主义进攻万生群岛在先,空袭、炮击我海军部队在后,这都有证据,正好新账老账一起算。”
作战室里一顿爆笑,日本顾问组也不禁莞尔。
“今天清晨,全甲板进攻,争取一波干掉对手!出发前,各级政委同志做好思想动员,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我和陈总参议一起去看望大家。”
堀悌吉举手:“我能一起去么?”
萧劲光点头道:“那就改为我和堀总顾问、陈总参议一起过去。”
当双方战争发条越上越紧,地勤们开始紧张劳作时,莫斯科还是悠闲的傍晚时分。
习惯于中午才到办公室办公的斯大林同志,此时正进入比较理想的工作状态。
“莫洛托夫同志,您来得正好。朝鲜半岛局势怎么样了?”
朝鲜同志已占领汉城并升起了国旗,南朝鲜当局与美国机构仓皇逃窜,其他战线进展也比较顺利,但遇到了一些具体问题。”
斯大林点点头:“我知道,拉佐瓦耶夫同志已提交了报告,美国人秘密投入了空军部队,他们不但派遣战斗机在前线与朝鲜同志交战,还不顾国际道义轰炸朝鲜后方,但这几天似乎又有所好转莫洛托夫道:“情况可能比空袭停止更麻烦,朝鲜北部连日降雨,恶劣天气挡住了美帝国主义的空袭脚步,也造成了后方交通与铁路中断,能输送去前线的物资不太多。”
范登堡和杜鲁门打了埋伏:朝鲜北部连续降雨后,暂时并不适合空袭,美军真正要加大空袭力度的是人民军前线部队物资囤积地、二线后勤仓库及两者间交通线。
这种战术甚至都不能用侵略来形容,美国大可辩解是在韩国土地上进行实弹演习,韩国人都没意见,你朝鲜算老几?
这是朝鲜内战不同于中国内战的显著特征:南北双方都已独立建立政权并有一群邦交国,哪怕这些邦交国不承认另一边,至少也依据国际法原则给予作战团体待遇,这是联合国能通过决议的前提,因为中共政权从未获得承认,连莫斯科都遮遮掩掩没有公开承认其为交战团体,甚至南京被占领,国民政府宣布迁都广州,苏联大使馆还跟着一起走,不管实际如何,至少以法理依据而言,苏联承认国民政府。
所以中国内战谈不上国与国,自然也没法动用联合国军,强行要找依据只能用维和部队。
目前局势下,人民军后方物资已不可能送上来了,能依靠的就是前段时间抢运的、位于分界线以北的物资,但苏联方面并不明白,由于战争提前打响,使朝鲜后勤并未真正按作战计划规划得那样,将全部物资运输到位。
金同志面临的物资短缺,不是乐观预计在7—10天后出现,能在解决韩国军前予以克服,而是马上要来临了。
陈敏锐地看到了问题,提请金同志注意不要冲太快,苏联顾问也知道有问题,但更醉心于快速推进,认为后勤可再加速抢运一批,实在不行大不了从海参崴和中国方向调。
甚至连怎么运输都规划好了:中国的补充物资往仁川送;苏联的补充物资往东海港送,直接在前线上岸,避开洪水泛滥的北部交通线。
东海港、釜山港是苏、朝秘密协定里要租借给苏联的港口,金同志虽急于获得苏联援助,不惜高价买装备,甚至对租借港口一事也爽快答应,但他承诺的港口都在韩国地盘上。
苏联人不好意思反对,毕竟,如果你都不支持他拿下韩国统一全国,这港口怎么租借得了?
斯大林叹了口气:“行吧,那就再出售给朝鲜同志40架Mig—15战斗机吧,不过他们与美国人实际交手的心得,包括F—80\F—86的残,最好尽快送给我们的专家研究。”
“可能还需要些高射炮。“莫洛托夫问,“需要我们派遣1—2个团驻扎在朝鲜分界线一侧,守卫后勤重地么?”
斯大林摇摇头:“直接派兵不妥,可以给2个团高射炮装备,就把那些37mm高射炮交给朝鲜同志吧。”
这些37高射炮本来预定要卖给中国,当初高价卖过一批,林冠华抵达后,先搞了一大批德国破烂,从中梳理出较多高射炮,后又力主引入瑞典新博福斯40。
用过新40,谁还想用苏式老37?
等莱茵金属生产新40成功,中国自己就可批量生产新40后,更不需要苏式高射炮了。
现在中国普遍使用的小口径高射炮是4联装20mm,中口径是博福斯新40mm,大口径德式88mm,至于128mm重型高射炮,陆军很眼馋,但产量实在太少,只够满足海军需求,剩下一点给了防空兵,陆军基本搞不到。
所以苏联算盘基本落空,那些二手高射炮只能到朝鲜去发光发热。
“那就让远东准备高射炮和船只,等朝鲜同志控制东海港后交过去?”
莫洛托夫又问,“既然该港口确定租借于我们,是否一次性交接然后派驻部队?如果您确认这么做,我让人和金同志去沟通。我们可暂时不安排舰队,只上些地面部队,人员从大连和旅顺抽调。”
斯大林想了想,给了模棱两可的答复:“先谈吧,谈完再动。”
莫洛托夫之所以要请示,不是东海港到底什么时候给的问题,而是试探斯大林的底线:美国已介入的情况下,你要不要介入?如果你介入,是到什么程度为止?
现在答案明确了:给装备和弹药可以,人不下场,甚至对东海港这些热切的港口暂时也不接管,以免触碰美国敏感的神经,变成美苏直接对抗。
莫洛托夫觉得他太小心了,美国人已毫不掩饰地用空军直接介入,我们上点防空部队又如何?
既然有顾虑,又答应给飞机、给高炮,似乎也差不多。有此清晰答复后,莫洛托夫谈到第二个问题:中国。
“联合国军在全面进攻了么?”
斯大林自言自语道,“战况是不是很激烈?打几天后,如果中国同志撑不住,您出面和美国打个招呼,再给一次机会,安排中国同志体面撤退吧。
就算最后撤退,我认为也要按胜利来对待,因为他们牵制了帝国主义大量有生力量和注意力,光荣履行了国际义务,为朝鲜同志突破做了很好的掩护。”
莫洛托夫的表情瞬间变得很精彩,居然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怎么,和美国沟通有难度?还是中国同志不愿意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