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丧事要当喜事办
“沃金斯中校,我以国会的名义,授予您荣誉勋章,感谢您冒生命危险,英勇无畏地拯救战友的生命!”
沃金斯中校微笑着,与其他受勋者一样,穿着笔挺的军装,低下头去接受哈里·杜鲁门为他亲自佩戴勋章,并迎接周围的欢呼与新闻记者耀眼的镁光灯。
说实在话,杜鲁门其实不情愿发这枚勋章,与其他受勋者不同,中校是因为纳土纳联合国军行动中的“英勇精神“而受勋的,在3000多战俘还在海南岛苦熬时,后方已开始嘉奖,杜鲁门自己都觉得这是个讽刺。
但授勋申请是雷德福上将填报上来的,菲克特勒上将亲自写了批示,作为总统,不能太过批驳手下面子,于是捏着鼻子装不知道,一起发了算了。
海军也是没办法。
空军和陆军有人授勋,那是因为在朝鲜战场建立了功勋,保卫了自由世界。
7月29日,在陈苦口婆心劝说下,面对种种不利局面,金同志终于下定决心:暂时撤退!
两天后,韩军收复汉城,李承晚指挥部队,先用机关枪把曾在“沦陷“时期与人民人军有过合作的南朝鲜人统统扫射一遍,再用坦克碾压一圈。
美国随军记者拍到了这无比血腥的场面,但没人提出抗议。在此之前,人民军进入汉城时,也抓住来不及撤退的韩国公务员、警察、知识分子等所谓“愧政权反动派”,用机关枪和坦克立威31日,麦克阿瑟从东京飞抵汉城视察,李承晚带着上千名官员,恭恭敬敬等在机场,给麦大帅授勋、表彰,感恩麦大帅“再造韩国“。
麦大师为人不算小气,自己掌了勋章后,立即开始表功,陆军、空军都有大量“抵抗共产主义侵略的杰出人物”。
不过,在麦克阿瑟申报的名单中,海军一个也没有。
一方面海军没怎么参与朝鲜的事,想嘉奖也找不到人头,另一方面,麦大帅看不起刚吃了败仗的海军,故意用这样的手段来嘲笑海军。
海军上下真是气炸了,连哈尔西这样与麦克阿瑟关系还不错的海军将领都看不下去,认为他这个举动过于“轻桃“。
菲克特勒上将抓住机会,和雷德福上将一起去探望养病的金上将,并寻求解决办法。
早已不管具体工作的金上将一听就怒了,空军爬到海军头上,那是总统拉偏架,现在陆军都想要爬到海军头上,还是麦克阿瑟这种人,便拍桌子骂人,要求“所有人来开会!”
金上将口中所谓的“所有人”,可不是现役的那些挂中将、少将军衔的阿猫阿狗,那得是尼米茨、哈尔西、特纳这级别的大佬,就连在菲律宾当大使的斯普鲁恩斯,也特意从马尼拉飞回华盛顿在他们面前,菲克特勒、雷德福等新任上将连把椅子都没有,只能站着旁听,类似“31节伯克“的阿什利·伯克,甚至只能在外面站岗当警卫。
但就是这样,他也甘之若饸。
伯克隐隐约约只听到一句话:“麦克阿瑟这老混蛋,当年他在菲律宾被日本人像条狗那样摔着跑时,是谁把他救出来的?
金上将一贯倚重的心腹智囊里奇蒙德·凯利·特纳上将出了点子:
—海军自己直接申报功勋人员;
—海军达成共识,不支持麦克阿瑟竞选总统;
—朝鲜的事由麦克阿瑟自己想办法解决;
—向新闻界透露麦克阿瑟启用日本人作战!
特纳的杀招一如既往地凌厉,就连海军中公认最温和的尼米茨,除对第三条持保留态度外,基本也没出言反对。
散会后,海军立即行动起来,绞尽脑汁找啊找,终于憨出了沃金斯这名字。
你还别说,沃金斯很符合美国人授勋的调调:
—与共产党分子巧妙周旋,这是智慧;
—果断制定方案率众越狱,这是勇气;
—想方设法营救本方负伤飞行员,这是友爱;
照顾盟军部队一起撤退,这是团结!
为防中间出现差错,雷德福上将亲自盘问了他3个小时,让他把所有场面复述一遍,再把教官团其他人员也一起招来,让他们单独隔开写事情经过,最后又把国党的人员喊来佐证。
各方面众口一致地表示:那天是沃中校亲自部署、亲自指挥的,率先发难也是沃中校,向雅加达方向逃离、确保军舰安全也是沃金斯的策略。
于是,本着“丧事要当喜事办“的精神,沃金斯便被海军推出去授勋。
既然沃金斯这种要表扬,那“不能死战“宾福特少将肯定得挨批,雷德福上将只能挥泪斩马逻,免去宾福特的职务,让阿什利·伯克接手两栖舰队指挥官的职务,宾福特少将只能落实退役了。
现在还待看战俘营地里的宾福特少将还不知道自己已被免职的消息,依然每天勤奋地签单子证明中方费用表的真实性,海军上下达成共识后,麦克阿瑟的麻烦事就来了:多家媒体披露了他启用日军加入韩军作战,甚至这些日本人还有害韩国人民的行为。
舆论顿时大华。
欧洲媒体是幸灾乐祸的报道,亚洲媒体都一边倒地批评,苏联、中国更不用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直接写明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就连韩国媒体自已也提出了抗议,朝鲜方面更连篇累牌表示愤慨。
本来准备一把推平人民军的韩军,也出现了人心浮动。
就在朝鲜风云变幻的当口,苏联代表团启程回国。
马林科夫如实向斯大林汇报了有关经济论战的过程,认为中国经济还是走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的,论据有三:
—中国国有/国营经济成分迅速增长,已趋于主要地位;
—中国农业、农村不具备实行苏联大集体农庄的技术条件;
—中共与欧洲经济交流与贸易往来,都是正常商业,未附加政治条款,不存在与社会主义本质抵触的内容。
当然,马林科夫也承认中国经济体制不够完善,经济计划杂乱无章,完全没有条理,但又有什么办法呢?
中国毕竟连人口普查、矿产普查都没做过,想搞计划经济,连最基本的指令体系和人员都没有。
国家工作人员甚至没有工资,还是战时共产主义,负责统筹经济与财政的中央财经委员会,80%以上的人员出身军队,未接受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育,根本不适合管理经济。
尤其最后这条被马林科夫认定为“中共还不具备管理现代化经济计划的条件”,他甚至还和斯大林以前的论调结合起来,中共是山沟沟里的共产主义,是原始的农民运动既然人家客观条件都不具备,你说人家的经济发展不够计划经济,那是必然的。
马林科夫认为:说中共是资本主义或打算走资本主义道路,那真高看了中共,中国根本不配谈资本主义,中国也就是个封建残余和半殖民地经济的混杂结合体。
不光马林科夫自已这么说,随同而去的苏联专家、经济部门领导同志都这么说。斯大林也无计可施。
军方也汇报了关于上游—1的引进谈判,中国同志愿意完整地将技术给予苏维埃,但他们想要交换些原子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