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老革命遇到新问题
邓子恢感觉很烦躁,最近一系列工作让他逐步有了力不从心的感觉,虽然很努力在学,但越学感觉问题越多,那场景仿佛自已气喘吁吁地追一辆已开动的摩托车,彼此距离越拉越远,参观完黄泛区天农场,听取有关新疆、黑龙江、台湾建设兵团工作汇报后,他对年均食用油供应量增长6斤的指标终于不再有任何抵触和怀疑的想法,而是踏踏实实搞起来但6斤油的事刚告一段落,转移支付又来了,中央说要给农民增收,提高今年夏粮征收价。
他不是很理解,解但硬着头皮去推了,山东、河南、河北、江苏等产粮大省都亲自去部署了征购任务,确保征购价格提升,毕竟征购不是上下嘴唇一碰就能完成的。
以一斤天米为例,征购价从9分2厘增加到9分6厘,多出的4厘,中央出2厘,地方给2厘。
好多省其实不情愿掏这笔钱,但中央三令五申,只能恽然把藏起来的准备用来搞厂子的钱拨出去。
农民们倒笑逐颜开,一个劲夸赞党的政策好,收购站里里外外挤满人头,大家不但争先恐后把今年的新米拿出来卖,好多人甚至还把去年藏着的陈米也一并拿来卖。
虽然陈米不如新米价格高,但总算提价了嘛。
按下葫芦浮起瓢,粮食征购价提高后,上海、南京、北京等大城市忽然流传谣言,说粮食很快要涨价,不是今年马上涨,就是明年过完年后涨价,于是起了抢购风潮。
商业部、粮食部捕捉到了这个信息,向中央汇报,邓子恢很紧张,直接找陈大掌柜要求采取遏制措施,甚至准备找罗部长,要求公安派人打击投机倒把。
因为他听说有人从中兴风作浪,不但煸动一般老百姓去抢购,甚至还抵押了房子,问各大银行贷款屯粮准备倒卖。
虽然现在粮食不搞统购统销,但这么整难道不是标准的投机倒把?
哪知道中财委林副主任不惊反喜,开心得不得了,说:“卖卖卖,人民有需求,咱们抓紧卖!正愁拉动不了消费呢。”
邓子恢本想批评小年轻不知天高地厚,粮食供应怎能这么整?这是要动乱的呀。后来一想人家和自己平级,这么批评会不会给人倚老卖老、摆老资格的观感?
于是委婉规劝,说不能这么搞,还得把这股歪风邪气压下去。
陈大掌柜也不知是不是被灌了迷魂汤,没理会自己的意见,反而大规模开仓放粮,按涨价后的零售价迅猛抛售。
邓子恢当时就愤愤想:“卖卖卖,现在夏粮有了你拼命抛售,过段时间看你怎么办?”
令人膛目结舌的事发生了,虽然各大城市拼命甩开膀子卖,结果手头掌握的存粮,不但没减少反而还在迅猛增加。
尤其泰国服软后,60万吨大米迅速调往上海,市民阶级就开始冷静下来了。
大上海一共不到600方人口,60方吨天米平摊到每人头上就是100公斤,一个五口之家去抢半吨米屯放在家里有必要么?打算啥时候吃完呐?住的地方有这么大么?
再说了,大米涨价后每斤零售价10分8厘,半吨大米就是1000斤,要花108元,多少人有这么多储蓄可屯粮?大学老师说不定能拿出这么多钱,可他们不干啊,因为呼啦一算,100公斤大米得5—6月才能吃完。
花钱屯看不动就等于先损失了利息,更不必说粮食放久了虫蛀鼠咬,稍微损失点就坏事。
邓子恢盘看了收支情况,发现之所以粮食供应源源不断,除目前已征购的粮食外,还有就是大规模进口,市场上不但有泰国大米,还有缅甸、菲律宾、越南、印尼大米,甚至还有源源不断的加拿大小麦和面粉,美国小麦和面粉他也看见了。
不是说美国封锁对华贸易么?
不是说国内外汇不足么?
这么多进口粮食又是什么鬼?
城市冷静下来,大家不抢购后,林副主任却不干了,下文件告诉各省:为优化购销体系,明年1月1号起,粮食零售价将按目前上海、北京等均值处理。唯恐你不去抢购。
他只好再去请教一波和叶季壮,然后一波同志一脸苦笑地摆弄着一张100美元国债,告诉他一个差不多类似于晴天霹雳的消息:“你看见没有,这叫亚洲美元或贸易美元,现在我们开动印刷机,就能用这种纸换进口粮食。
妈的,人民银行印得少了,外面还不情愿,催我们多搞点,你就说离谱不离谱吧!”
叶季壮也在那笑:“外头不但有人管中国国债叫亚洲美元,还有人管人民银行叫亚洲美联储,简称亚联储!甚至觉得亚联储比美联储还牛逼,大家见过伪造的足以以假乱真的美元和美国国债,但从未有人见过能以假乱真的亚洲美元!
邓子恢拿着亚洲美元仔仔细细端详了10分钟,最后问:“靠印这玩意就能换进口货?不单能买大米,还能买美国飞机?”
两人不约而同点点头,甚至表示:正经美元有时买不来飞机,亚洲美元一定可以。
“为啥?“邓子恢更憎逼了,李鬼比李逵更能打?
“因为正经美元要过银行体系,要进行清算,还得照章纳税,监管太多,对好多生意来说他不方便。”
叶季壮沉吟道,“东欧同志以往都为和欧美做生意怎么支付而苦恼,现在他们把自己的美元给我们,换我们的亚洲美元和帝国主义交易,十分便利。
他们也很喜欢,这就是一波同志说的,我们发少了,好多人不满意的道理。”
“具体是什么道理呢?靠印钱就能换东西,谁还认真干活?”
一波同志道:“我去请教了老薛,你知道的,他是我党首屈一指的经济理论专家。我去的时候他也在和冠华同志请教,后者告诉他,亚洲美元起初是偶尔的一般等价物,后来是扩大的一般等价物,再往后,比如现在,有成为固定的一般等价物趋势。
为了这三个名词,我把《资本论》和《马恩选集》好好看了2遍,依然一头雾水。再去问又学了新名词,特殊变种的联系汇率体系,这就稍微有点眉目了。”
邓子恢紧皱眉头,等价物这名词他倒知道,但还是第一次听到有人能用马克思主义对前货币体系的定义来阐述高度发达后的货币体系。
这不是倒因为果、头足倒立的辩证法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么?
再系统听一听,好像确实有点意思。
所谓偶尔的一般等价物,说的是亚洲美元发行时只是个中介,中央用国债换了美元,赶紧又把美元花出去采购物资。这时候收美元花美元,国债只是记账符号,没有汇丰背书,中国国债就是张废纸!
所谓扩大的一般等价物,是指国债流通一段时间后,忽然有人发现了优点,拿来直接当美元支票用,效果出奇地好,各方面都认,但亚洲美元在流通一段时间后,还是要回流银行体系,重新换为美元。
那就好比商业票据,虽然可一直贴贴贴进行背书转让,最终归宿永远是贴现。
这个阶段,汇丰过手是大头,人民银行直接出手是小头。
所谓固定的一般等价物,是在中国国债忽然成为欧洲、东南业各天银行的资产配置显贵,特别是海军打赢联合国军后,天家直接拿业洲美元当美元用了,业洲美元从逻辑和形式上讲还是国债持有凭证,但从流通与支付特性上说,他就是正常美元。
这种贸易属性甚至比一般美国国债都牛逼,因为没人拿美国国债当贸易美元用。
汇丰经手的业洲美元比例就开始不断下跌,中国银行、人民银行经手的业洲美元稳步增长。
所谓特殊变种的联系汇率体系,是指目前亚洲美元发行体系进行了改造,以前和港币一样,收多少美元,发多少国债,现在开始搞储备金制度:实收1000美元,可能发1200甚至1400亚洲美元。以往会把实收美元发出去,现在不太这么搞,直接用亚洲美元购物,扩大使用范围。
港币还是老老实实按1英镑等于16港元的标准在发行,有多少英镑就发多少港币。
“但我知道,在香港做生意,大宗交易时亚洲美元远比港币好用,很多人没办法才用港币,否则一定选亚洲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