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候选人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11章:候选人

“听说最近中国人又搞出了新动静?“杜鲁门放下中情局编制的《简报》,“您怎么看这些事?”

艾奇逊道:“我已通过外交途径详细了解到中朝交换领土的全部情况,总体而言双方各取所需,汉城方面没太大反对意见,甚至没多少动静,仿佛这件事不存在。”

“这就很令人惊奇,李承晚不是一直攻击北面……”

“如单纯是平壤方面的领土让步,他可能会攻击,但这次事态很复杂。

中共拿到的领土面积固然大点,但除了2—3处贫的矿产和山区,并不具有决定性价值;朝鲜拿到的长白山和延边两处的部分领土,对朝鲜民族而言具有很重要的象征意义。”

“那是北京吃亏了?”

“也不能说吃亏。”

艾奇逊道,“北京的目的并非山区,主要着眼点在于日本海出海口,本来那片海域都是中国的,您也知道,大约100年前,沙俄强迫中国割让领土,造成中国在日本海方向没了任何出海口,目前苏联太平洋海军基地海参崴曾经是中国领土。

现在感受到压力的应该是日本,雷德福上将也说了,那地方本就有苏联军事基地,再来个中国基地也就那样,甚至可能更好些。”

杜鲁门摇摇头:“那可不一样,现在中国的海军实力比苏联强。”

艾奇逊似笑非笑道:“强不好么?目前中共在蒙古与苏联间还有块飞地。”

杜鲁门对地图看了又看,然大悟:对日本来说,中、苏都在日本海有出海口,自然是种压力,对美国而言,这正便于强化对日本的控制,这是其一;

当中苏都在日本海有出海口,尤其中国海军实力还超过苏联,会给苏联形成难以预估的压力,这是其二。

“专家评估后认为,中国获得的新领土能建设1—2个大型港口,水深12米以上,停泊5万吨船舶毫无问题,如稍加疏浚、扩容,可提高到20米以上,停泊10万吨级的船只。

更有意思的是,由于纬度和洋流的缘故,中国港口建成后全是不冻港,海参崴冬天却有好几个月冰期。”

艾奇逊笑道,“一直有人在猜测,为什么苏联总给朝鲜提供武器,您惠他南下,大概想获得面向该地区的不冻港。特别苏联从旅顺、大连撤退后,这种迫切就更强烈,但我始终对这种说法抱有怀疑态度。

杜鲁门一证:“为什么?

“很难在逻辑上顺理成章地展开。”

艾奇逊总结道,“如果是为对付我们,大可不必如此麻烦,中国在远东有那么多港口,都可以用;只有为压制中国才需要如此考虑,那场面就耐人寻味了。

知情人士透露,中国一开始试图问莫斯科购买军舰,甚至愿意出大价钱,结果莫斯科怕中国有海军后就拿不住旅顺和大连,就不愿意转让海军装备,最终导致中国秘密转向伦敦完成军购。

中国海军实力已发展到如此地步,对苏联而言,不再是依赖一个港口或一片区域所能管住了。别说太平洋舰队,全部苏联海军加起来和中共打一次都不见得能赢。

中国的压力如此巨大,莫斯科被逼加大海军发展力度,有很多公开、半公开的消息说他们不断在开工新军舰,以至原本拿来造坦克的经费也被挤占了。

为强化东欧防务,苏联勒令波兰、捷克购买不少二手坦克,还有种说法是斯大林甚至考虑给东德一点兵力,让他们也掏钱买过时坦克。出售坦克、喷气机给朝鲜也是回笼资金的考虑。

苏联本来可以激烈反对中朝领土互换,但他如果强烈反对,等于同时得罪了中朝,最终莫斯科没有出手,只以一种无法言说的沉默表达立场。

不管怎么说,这趋势对我们比较有利。”

杜鲁门哈哈大笑,忽然想起上次开会讨论亚洲美元,联储主席问“中苏打起来后,你帮谁,站在谁这边……“那句话了。

华盛顿不怕莫斯科造军舰,就怕莫斯科想不开天天搞钢铁洪流,现在一听说对方玩不动钢铁洪流了,杜鲁门就觉得中国海军适度膨胀些也不全是坏处,制约莫斯科的好处不就体现出来了么?

英、法也松了口气,他们也怕苏维埃钢铁洪流推平西欧,但目前场面还没恶化到这一步。苏维埃很虚弱,不但海军不如中国强大,旅顺、大连被迫撤军,甚至已吃下去的领土都硬生生吐出来变成中国飞地。

强说唐努乌梁海不具有决定性价值,但起码是个表示,换其他国家试试看?有没有能力让苏联把土地重新吐出来?

艾奇逊猜到了真相:苏联国防预算非常吃紧!

相比历史同期,由于没法大量把二手军火高价销售给中国吸血,无形中减少了收入,被迫大投入搞海军又增加了支出。

强然中国商品大规模进口能让苏维埃收到一天笔税,但深究起来,这笔税收其实是苏联老百姓的收入,无非政府通过税收又捞回去一部分,没能增加苏联的福利和工业底蕴,只能算二次调整。

目前苏联在欧洲方向施加的压力不能和历史上等量齐观,最起码对美国和西欧而言非常安全。英国发展军备也不是为了西欧安全,本质是为维持殖民地利益。

中国捞到的不光是便宜,美国在此过程中也不全是损失互相牵制、全球互动这句话,有时得看怎么理解。

“还有个因素不容忽视,之所以韩国顾不上对中朝边境调整发表太多意见,其中涉及到复杂的纠葛,李承晚在竭力修改宪法争取连任。”

按韩国现行宪法,总统由国会选举,李承晚评估党派力量后,觉得自己已基本选不上,但对直选更有信心,认为这次“再造国家“在民间肯定有优势,故要求改为直选。

这种努力在国会受到挫败,大部分人不同意该主张。韩国总统权势非常大,国会本就已衰弱到不行,再把选举总统这条给去掉,对方就更不会对国会负责,大部分人都反对修宪。

围绕是否修宪,双方已闹得不可开交,以至于走正常流程连总理都选不出来,被迫经常代理。总理由总统提名并经国会表决,现在总统和国会顶牛,总理难产就是最现实的反映。

李承晚评估了中朝边界调整,听信智囊们的建议:暂时不发表意见,后发制人。

“如果他们赞同中、朝边界调整,您就反对,说国土减少了!

如果他们反对中、朝调整,你就贯同,最起码长白山、间岛问题解决了天部分!

总而言之,您要利用与国会不一致的表态来争取民众,否则,您为什么要坚持直选呢?说明国会不靠谱啊。”

智囊们能想到的,反对派当然也能想到,除汉城媒体适当报道些,主要政治势力都没强烈表态。

看不准的事少说为妙,说错了是要吃亏的。

听完该解释,杜鲁门想到了自己的选情,又看了看手中的《简报》,忽然有了大胆的想法。

1952年是竞选年,在尚未完全铺开之际,按杜鲁门设想,为确保美国政策统一与延续,应该将《简报》一并传递至总统候选人阅览。

这里所谓的总统候选人并不是自已吼两噪子“老子要竞选”就行,得正式报名,党内初选获胜并获得正式提名,再通过资格委员会审查才算正式候选人。

对杜鲁门而言,或许另一个竞选对手不是艾森豪威尔就是麦克阿瑟,把《简报》交给他们看也无妨。

甚至还有好处,当他们看完《简报》后,肯定会对很多事表态,一旦说错话被杜鲁门抓住,那就直接KO出局托林冠华洪福,朝鲜战争拖到现在还未正式开打,杜鲁门也未像历史上那样面临各方面指责与压力而直接宣布放弃竞选。

他依然以现任总统身份做连任准备。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