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打岔(12月2300月票加更)
主席嘌了眼总理,意思这也没啥,你至于咳成这样?咱们迟早和尼赫鲁要打一次,不是现在就是将来,没啥好客气的。
老总比较厚道:“荣臻把小林的意思给加工过了,原话可不是这么说的。”
少奇同志来了兴致:“原话怎么说?”
主席摆摆手:“原话怎么说不重要,关键是,荣臻这么理解我觉得是正确的。有时听别人话不要断章取义。小林上次说,粮食不够,那多吃点油啊。听着是不是何不食肉糜的感受?实际背后有依据和配套办法,也陆陆续续在做到。
“这倒也是,最近粮食供应情况就很好。”
陈大掌柜笑道,“泰国这进口了100多万吨,最近从缅甸又搞了40万吨,仔细算算,靠的都是轻工业品交易,没什么花外汇。更妙的是,大军在外安营扎寨,口粮居然不用国内运输,全部就近购买,稀罕呐,新建的大型储备粮库很快就有机会迎来第一波库存。
主席欣慰地点点头:一方面他觉得需要加速工业化,另一方面内心始终担心工业人口粮食不够,所以统购统销、集体化两个路子虽然没用,却一直保持着拿出来使用的准备。
现在工业化发展速度比预料还快,甚至快到他觉得是不是过热到该踩踩刹车的地步了,而粮食供应依然很充裕,那就放心很多了。
既然通过贸易能很好解决粮食问题,没必要非得搞统购统销。就像目前宽松的户籍管理就能把人口流动控制住,就没必要再层层加码。
他很清楚,目前的干部队伍干经济管理还很差劲,一旦搞上统购统销,肯定会出层出不穷的细节问题,自由贸易相对来说政府干涉少,人民也容易接受。
几个人一打岔,就把原话遮掩过去了。
林冠华的原话很有冲击力:尽可能肢解南亚次大陆,能纳入中国版图的就纳入,剩余不能纳入就保持独立并相互牵制,使其不成为整体并发挥在岸平衡手作用。
聂总长和朱老总当时就很震惊,所谓南亚次大陆,那意思并不只针对印度一家。再仔细琢磨也有道理,如果中国在印度身上施加压力过猛,那东西巴可能就不会断裂,印巴冲突也有可能缓和,这并不利。
在岸平衡手和离岸平衡手一个意思,甚至比离岸平衡手还狠。
这些话就太远了,自己建国都还不满3年呢,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再说随后又回到曼尼普尔邦问题上来,1947年印巴分治后,该邦也宣布独立,并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国体。两年后国王巴格亚昌德拉受邀前往西隆,被印度人软禁,被迫签署将曼尼普尔并入印度联邦的协定。
随后,印度政府将原曼尼普尔制宪会议解散,该国随即爆发反印度政府运动,但因力量不足而被印度镇压,1949年10月后,曼尼普尔正式被印度吞并。
这件事说起来还不满3年,老总们就觉得:不管这个邦是不是真的龙的传人,能不能进入中国版图,你印度这么搞就不对。这和苏联侵占我们唐努乌梁海有啥区别?
既然原则上没问题,那策略就定下来:继续抢运物资、囤积兵力,监控印度并等印军开第一枪。如印度人抗议或引发国际争端,那就说管说,做归做,继续派兵。
3月底前,要求察隅方向至少到位3个团!
等达旺基地建设完成印度如果还没反应,那就可以考虑切断西里古里走廊了。
“既然贺胡子喜欢按军缩编为团投放,那干脆安排13、14、15三个军各投放一个团,由15军军长秦基伟负责统一指挥,军长降级当师长用,关系上依然隶属于特别军区,受陈明仁辖制,对敌人我们要重视,要把精兵强将派过去……
秦基伟收到军委和西南军区转来的电报,得知主席亲自点将,做梦都快笑醒,什么军长当师长用,能有仗打,当团长都干啊!哪个军长不是从团长过来的?
上午收到电报,下午自已和半套军部指挥班子已在察隅了,确实也只能带半套,还有半套要管着另几部分呢。
中央猜测不错,尼赫鲁已知道了察隅和阿萨姆邦的情况,内部吵成一团,在调集兵力准备进攻了。
东北各邦军事实力不够充足,因为各邦都有反叛势力,把兵抽光也不现实,下面人盘算了下,认为要压住察隅方向的中国军及其后续增援,必须有4个旅,还要有坦克和飞机支援,东北各邦显然实力不足。
印度本土与东北的联系必须通过20公里宽的西里古里走廊,如贸然调集大军,会被巴基斯坦察觉,一旦巴军趁势出击或在克什米尔地区捣乱,那印度就东西腹背受敌,必须十分小心。
军方给的建议是将军队化整为零,在4月底前陆续调集到阿萨姆邦,5月初等缅甸雨季降临后发动猛烈进攻。
到时候缅甸北部通常天气恶劣,中方支援兵力无法再行之有效给予增援,而印度调兵不受影响。
尼赫鲁同意了该策略,为表重视还同意动用喷气机部队,即把手头拥有的12架流星也派过去,至于吸血鬼战斗机就舍不得,因为这玩意要压制巴基斯坦人。
反正你们说中国只有螺旋桨飞机嘛,我给流星还不够么?
当印度人秘密调兵遣将时,密支那方向来了个美国人:巴德和沃克名义上两人是来看望那些老朋友,因为二战时两人都是美国101突击队老兵,在克钦部拥有好些朋友,实际上他们现在为CIA效力,重点任务是摸清楚中共在密支那方向的活动情况,搞到一手情报如果能在克钦留下势力或队伍就更好。
CIA和奈温接上头后,对密支那兴趣十分浓厚,奈何奈温的人一时半会上不去,商帮说不清楚驻军情况,而派出去侦查的2架喷火和1架蚊式还没怎么看清楚就被解放军直接给击落了,吓得他不敢再派。
没办法之下,CIA只能亲自出马,派两人去刺探情报,对外的掩饰身份是商人,甚至还带了些香烟、威士忌来卖。
几个克钦头人热情接待了美国人,还亲自带他们去密支那供销社开设的贸易市场实地感受。
丛巴德对缅甸的认知出发,以为所谓的贸易市场就是上千平方米,有几个小竹楼就可以吹一吹了,等到现场发现足足8万平方米的场地,旁边还有专用的仓库区、运货栈台、停车场、加油库后,他顿时傻了眼。
“不是说中国人才来了2个月?
头人们点头:“是呀,市场其实还没2个月呢。”
那……那怎么这么快?”
“我也不懂啊,他们有设备、有魔法……这个……“头人憨了好久才憨出2个词,“尖端科技!”
最后2个英语倒说得很溜。
克钦人技术就算再落后,那也造过房子,知道没这么容易,就算用钢筋混泥土好了,还不是得好久。
但中方根本不用混凝土,开玩笑,这么宝贵的空运水泥是要修路、修跑道的,怎么可能浪费在房子上?
中方修筑房子的材料简单粗暴:彩钢瓦+钢材。
只要地面基本平整,50个人的施工队,叽味叽.上马,一天就能给你盖5000平方米的房子!当然,说房子可能勉强了点,充其量只能算棚子。
沃克看看场面,小声道:“我感觉这技未是从美国进口的。”
他还算慧眼如炬,一眼就看穿了本质。
宽幅冷轧薄板(钢带)是在热轧卷钢基础上开发的,美国早在1920年就首次成功推出了宽带钢,不久生产技未就由单机不可逆轧制,转变为单机架可逆轧制。
苏联带钢轧制技术发展更晚些,早期主要从美国和欧洲进口,1938年,苏联开始生产厚度为0.5—2.5mm,宽度为1500mm的钢板,后为满足汽车行业需求,该工厂建造了一座2180mm可逆冷轧机。
中国本来不会冷轧,但这不是可进口设备么,上次从美国进口2套2400mm的大宽幅冷轧薄板设备。起初设想只用于搞罐头和汽车钢板,后来产量大了,林副主任赋予了新功能:彩钢瓦。
林冠华其实能提供现成彩涂卷,比如用途最大的0.3—6mm厚度在内的冷轧卷,2023年在5000—6000/吨浮动,但进口价只有200多美元一吨,从70年后采购相当不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