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斯大林之锤
库茨涅佐夫深深后悔,除眼下卖给中方的这批外,当初苏联还在但泽额外俘虏了20艘德国XXI潜艇(U—3538~3557),那时觉得没什么用,本国潜艇足够了,用不着法西斯潜艇,全给拆毁了。
如保留到现在再卖出去,其他不说,回笼2亿卢布肯定没问题,没准还能搞到2.4、2.5亿,毕竟XXI级是德系潜艇中最大、最新的款式。
怪谁呢?
说来说去还是海军没眼光。
陆军和空军就聪明多了,把英美援助的物资,缴获自德国的二手破烂军火全保存下来,这不现在都变成了卢布?
或许合同谈得很顺利,高兴的布尔加宁随口道:“刚向朝鲜同志支援了一批喀秋莎火箭炮和6门B—4榴弹炮,这种榴弹炮……”
他本想简单解释下,林冠华笑着接茬:“我知道,斯大林之锤!”
“哈哈哈,您知道就好。”布尔加宁大笑,”这种武器很快就会在大田前线亮相了,你们要不要也来一点?”
林冠华打着哈哈:“好呀,不过我们陆上国碰不到美国,打印度实在用不着这玩意。”
“也是…
黄克诚趁苏联人不注意,悄悄问刘鼎:“斯大林之锤又什么鬼?”
“203mm攻城炮!威力很大,毛病就是太重了,发射速度也太慢!这玩意打巷战对付坚固堡垒挺好,问题是真要打巷战,我们可以选择造IS—3攻城虎!”
攻城虎黄克诚还是懂的,毕竟他去包头拖拉机厂现场看过了嘛。
就是那种380mm的粗管子,一炮下去一幢大楼彻底夷为平地的东西,只要有德国人,不用担心没突击虎用,唯一麻烦是虎式那坑爹的底盘,到中国后,突击虎已进化了一轮,从虎式底盘变成IS—3底盘搭载。
苏联底盘+德国火炮将有关科技优点完美结合起来,本来德国专家叫斯大林突击虎,后来觉得这名字有些滑稽,便改为IS—3攻城虎:一样的味道,不一样的配方。
布尔加宁有些遗憾,不过没太往心里去,毕竟这次到朝鲜和中国已卖了不少旧货,对得起国家和斯大林同志了。
熟料,林冠华又提了个令他猝不及防的问题:“苏联库存的BT—7坦克还在么?”
布尔加宁以为自已听错了,皱眉道:“BT—7?您确信说的是这种旧型号?有倒是有,不过您真要那些玩意?这东西性能比你们手里的旧款英美坦克还差。”
“但他便宜,对不?”林冠华满脸堆笑,”估计苏维埃同志也用不着了,要不4000卢布一辆转给我们吧。”
估计还有2000—2500辆,好不好用我就真不知道了。”布尔加宁眼珠子一转,”不管好坏,我确保2000辆以上,那些配套的45mm炮弹也尽可能给你,1200万卢布你们全拉走,自已运。”
没问题,那就再加1200万卢布合同吧。”
晚上宾主尽欢,布尔加宁和库茨涅佐夫同志高高兴兴地带着中国土特产(精制伏特加+丝绸制品)礼盒回莫斯科了,出来一趟做成这么多生意不容易啊。
库茨涅佐夫同志更是欢欣鼓舞,想去海军宝库和剩余物资里翻一翻,看还有啥破烂能拿到远东来卖。
听说中国同志有百万吨级海军,可如果他们的军舰都是这样倒来的话,那性能和战斗力很成问题。有时候装备不能光看数量,质量更要紧啊。
对于林冠华决定买BT—7,黄克诚颇为疑惑,价格倒够便宜,但坦克性能完全落伍了,听说苏联12年前就停止建造这玩意了,中国要来干嘛?现在也不缺坦克啊。
他不相信林冠华会吃回扣,琢磨半天依然百思不得其解,更何况苏联人也说了,不一定确保依然是好的,飞机翻新他见识过了,坦克翻新他没留意,再说谁要翻新后的坦克呢?想来想去还是去找刘鼎咨询。
后者哈哈大笑:“老黄,你这计算方式不对,你知道现在废钢多少钱一吨么?”
“哎呦,还真没留意。”
“我和林老师一路从美国买废钢铁回来,最开始下手买时只要35美元/吨,随着我们越买越起劲,越买越多,1950年升到了38美元/吨,1951年涨到了40美元,今年要42—43美元了,预计明年可能会突破45美元。
黄克诚恍然天悟:一辆BT—7,哪怕彻头彻尾全是坏的,至少也有10吨以上废钢铁!
“林老师在用废铁价买东西,我不相信这2000辆BT—7全是坏的,但凡能有2成还能用就赚了。”
刘鼎解释道,”目前我们已基本能仿制V—2柴油机了,可惜坦克总体产能还不大,迟迟无法将成本压下来,但BT—7全部可改为V—2柴油机,如果一口气装备上,一下子就能帮厂子把成本压下来。”
黄克诚点点头:“这么说我就懂了,但BT—7装甲太薄了呀,真要是拿去打仗,竞争力不强,随便一发铁拳就能送命。”
刘鼎大笑:“没说拿他当坦克用啊,林老师的思路明显改造后当装甲运兵车。您想啊阿,一款坦克用履带能跑山地,每小时50公里;履带打断后还能用轮子,每小时跑70公里,还有比这更好用的运兵车么?
苏联缺橡胶,舍不得用胶带轮,我们又不缺,我们缺装甲运兵车呢。”
一听说起轮履结合,黄克诚连连点头:居然还有履带打断跑得更快这样好玩的东西,真长了见识!
本来上次还从苏联拖回来了一批7兄弟棺材,也想改为装甲运兵车,结果在林冠华提示下,专家们改出了更有价值的成品:大型装甲野战餐车!
德军二战野战炊事车比较出名,甚至比欧美同款都进步,至于解放军埋锅造饭、群众摊大饼的炊事级别,那完全不在一个档次。
出国作战和国内作战完全不同,千方不要有指望老乡、依靠根据地干部这种思想,但如果没有可靠后勤,就真只能靠干粮和压缩饼干了汉斯们因地制宜,根据布伦车的特点改造出了小型野战餐车。
实话实说,布伦野餐车受制于规模和发动机排量,始终感觉差点意思。虽然解放军和汉斯们已基本满足了,林冠华总觉得还能搞更好些,M3坦克充分满足了这种需求,宽的车体拥有2个200升的大锅,一个可用来蒸熟米饭,还有个可用来炖大锅菜,类似土豆炖牛肉、酸菜炖猪肘子这样的标准菜式,一次能搞定。
除此之外还有1个开水锅、1个咖啡锅,全部用不锈钢材料制成,打开龙头就可以放水,目前战略集团已形成对咖啡的日常消耗,开水则用来泡茶。
由于车体确实比较宽裕,甚至还能容纳一个传统中式炒锅,在战事不那么激烈时制作小炒菜。
最牛逼的是,为防止做菜时烟火被敌人空中发现,全部汽油灶改为掩埋式,在侧底增加了一条排气管,仿佛就像正常坦克排出来的尾气。最紧急情况下底部开关一关闭,直接全部熄火。
行军时不开火也没啥,还能利用发动机余热给米饭、菜肴、开水提供保温服务。
相比之下,美军目前使用的餐车还是汽车底盘,虽然空间更宽裕,但机动性和翻山越岭的本事就太差劲了。
战略兵团紧急修改了规范,连一级配备3部小野战餐车,营一级配2部大型野战餐车。
拿M3当坦克用当然是抓瞎,当餐车就太棒了,甚至还有装甲掩护,不会让轻武器或一点点炮弹碎片打破锅具造成泄露。
非要说能比这款更好的,恐怕只有掌谢尔曼或克伦威尔底盘改造,可那两个玩意要留着大规模改造兵器,器总装包括基层都舍不得。
聂总长对这件事特别支持,自从看了历史上志愿军用炒黄豆加积雪凑合成口粮的场面后,他就觉得非把这件事办好不成。
朝鲜战争,每天都在改写新历史,变得让林冠华日益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