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最长的一天(8)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19章:最长的一天(8)

“来来来,让一让,让一下……

夜色苍茫中,几辆头顶大灯的胖脑袋克伦威尔慢悠悠开上了39军前线阵地,不但旁边跟了一圈人,所有人都在给他们让路。

“排长,这又是什么?”

老周把手指放到嘴边:“嘘,秘密武器!”

战士们好奇道:“啥武器这么神秘?”

“一会就知道了,等着看好戏吧,让对面那些铁王八吃点苦头。”

进入长津湖地区,陆战1师在不断向北推进中,史密斯本人已察觉到危险,从后方兴南港到长津湖地区间100多公里只有一条地形情况非常复杂、由泥土和砂石混合铺设的简易公路。

道路狭窄、70多公里曲折穿行在山区,只能勉强算得上可用,根本不能说坦途。

特别从真兴里开始就进入山区,到柳潭里近80公里的路段,道路狭窄到只能容许一辆汽车通行,又是在山腰,一边紧挨着突元的山石,一边就是陡峭的深渊所有部队和补给品都得从这条道路上通过,整个行军队形拖得很长,为保障这条生命线畅通,必须在各要点上部署守备兵力。

那会志愿军甚至还未调集完毕,史密斯就觉得这样会造成兵力分散,一旦遭到敌军分割包围极易被各个击破。

所以陆战1师打得非常慢,不但没按阿尔蒙德的要求去尽快清剿长津湖水电群的防空部队,甚至也不介意韩军越过自已,拼命朝鸭绿江进发。

尽管阿尔蒙德每天都是加速前进的急切催促,史密斯依然控制部队每天推进就是几公里,非常谨慎,并要求由陆战1师自己负责守卫补给路线,而不要去抢什么率先抵达鸭绿江畔这样的虚荣。

史密斯认为从军事上看,在这样的地形上发动进攻简直愚蠢至极,阿尔蒙德或许没具体留意,或许留意到也没太往心里去,坚决要求史密斯快速进攻,甚至在对方提出打算在下碣隅里修建机场以便及时撤出伤员运送补给时竟脱口而出:“怎么会有伤亡?!”

史密斯不顾反对,坚持在古土里、下碣隅里、柳潭里三地建造简易机场。

他甚至还向海军陆战队司令克里夫特凯兹上将写了长信,详细介绍了战场情况和自已十分担忧的原因………我们是第10军的左翼,而我们的左翼却没有任何保护,我们的左翼至少八十英里内没有任何友军的存在…

我十分担忧在冬季向山地中的部队提供补给的能力。雪融化再冻结会令山路更加难以通行,冬季进行空投不足以提供两个团补给,由于气候和部队的分散以及海拔的高度,即使乘直升机视察部队也很困难…

第10军参谋们在百万分之一的地图上拟订计划,我们是在五万分之一的地图上执行任务。兵力不断分散,处境危险……”

但那个时候,别说凯兹上将管不住麦克阿瑟,连杜鲁门和参联会都管不住他,史密斯只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运作。

本来是最一马当先冲在前面的陆战1师,到21日反而落在身后,无论韩军、步3师还是步7师先头部队,都超过他的指挥部。

方方没想到,阿尔蒙德怎么会有伤亡的话言犹在耳,志愿军已打过来了。

柳潭里机场很快被志愿军占领而无法使用,甚至反过来成为志愿军P—63战斗机的前线起降地,直接对美军进行持续扫射。

古土里由于地形限制,建成的机场只能供轻型飞机起降,作用有限。

下碣隅里机场对今天第10军的撤退起到了重要作用,兴南港起飞的飞机往下碣隅里输送了必不可少的物资和支援,虽然损失很大,到后来近乎被志愿军空军完全压制,最起码还是发挥了些价值。

在内部召开的紧急会议上,阿尔蒙德虽是最高长官,但反过来要听史密斯的建议。是史密斯说必须抱成团一起走,是他建议安排印度人投降去消耗志愿军的物资,是他让埃塞尔比亚人动手抢,因为后续不太会有补给给这支部队了。

要不是怕记者报道出去实在太难听,他甚至想把印度人的汽车和吉普车也全部抢走。

靠陆战1师拼死掩护和缓缓而退,靠陆战1师把大量坦克、卡车残骸甚至山体爆破当成路障迟滞志愿军进攻,步3师和步7师才有机会收拢部队,共同组成左右翼协同撤退。

即便如此,两个美军师也遭受重创。以美7师为例,31团麦克莱恩战斗群近乎全军覆没。

为确保大部队撤退时安全,美7师师长、给常凯申当过军事顾问团团长的巴大维少将,指定31团团长麦克莱恩上校负责掩护,并让32团1营长、曾担任过驻华顾问团助理的唐·卡洛斯·费斯中校抽调1营帮助麦克莱恩扩大战斗群。

黄时分,近3000人的战斗群(31团和32团1营均不满员)已全部断送,麦克莱恩和费斯先后阵亡。

麦克莱恩被弹片命中头部阵亡,最惨的是费斯,在喷火用20mm西斯帕诺机关炮舔地时被直接扫到,强大的机关炮动能将他的整个人躯体拦腰打成两截,收到墨耗的巴大维一点办法也没有,只能抱头喙陶大哭,又是史密斯安慰众人,并竭尽全力给海军发报,希望他们派遣舰载机夜袭。

虽然陆战队归总统直辖,但当初规定具体作战由海军负责领导,甚至在军费紧缩期,陆战队和海军军费紧紧捆绑在一起,再觉四等人是累赘,也不能完全无视。

毕竟,没了海军陆战队,海军的存在意义和价值更要低几分。

对陆战1师这打法,志愿军深感头疼,如是历史上,那又要轻装去截击,以血肉之驱阻挡火力。

部队确实也一再请战,但林彪不同意,要求用更聪明、更有效、代价更小的战术去吃对手。

仗才打了一个白关,急什么?解决廖耀湘兵团都花了好些日子呢。

既然不能拼人命,那就要拼装备,志愿军也把压箱底的家当给拿出来。

克伦威尔火箭坦克经过改造,携带有4枚反坦克导弹:红箭—1。更妙的是,还给坦克底盘安装了更庞天的红外大灯系统,最大可探测4公里内的车辆与活动人员。

红箭—1是在德国二战X—7小红帽导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顺带吸收了法国SS—10反坦克导弹的优点,技术指标要比这两款都高。

主要原因是中方改进了橡胶基推进剂,使导弹体积、杀伤力和飞行范围都有所增加。

整个导弹弹径180mm,长度980mm,飞行速度可达135米/秒,最大射程500—3500米,空心装药战斗部重8千克,破甲深度500mm,虽然离林冠华当初设想还有点距离,但至少已可投入实战测试。

不管什么坦克,只要被干上,没有不破的;就那些坚固的水泥工事,干上后都可击穿。

一般大规模平原战役,反坦克导弹车不一定能对坦克具有先发优势,毕竟稍不留神敌人就杀到眼前了。

现在美国人自己在设置路障,重型火炮丢弃的丢弃,被空袭的空袭,已基本派不上场面了,夜间阵地战中的反坦克导弹就具有特殊优势。

操作员很快锁定了2400多米外的一辆M26,这家伙躲在土堆后,前装甲被紧紧遮住,但炮口指向志愿军方向。黑夜中,保持持续运作的发动机和人体在克伦威尔那具红外大灯照射下,散发出与周围格格不入的特征。

锁定!发射!

一按电钮,火箭”嗖”地一下从车体外的导轨处被发射出去,尾部跟着两条细导线,导弹后方一闪一亮的示踪剂能帮助射手清晰看到飞行姿态。

射手一边牢牢町住轨迹,一边操纵方向杆,轻巧扳动角度修正航向。

操作指令能通过导线迅速传递给弹体内的陀螺仪,再引导扰流板和空气舵进行调整,整个原理原和长剑—1差不多,无非前者是人工精确制导,后者用无线电概率覆盖而已。

十几秒钟后,红箭导弹已与远处的美军坦克合二为一。

埋伏在旁边的志愿军战士先看到了闪光落下,过了好几秒后才听到剧烈的爆炸声!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