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第四天(1)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39章:第四天(1)

看到4艘驱逐舰毫发无损偷运出来,远处海面上负责接应的第七舰队95特遣舰队不由长出一大口气。

“是否一切顺利?”

“YES。”

“是否遇到中国军舰阻拦或追击?”

“NO!”

特造舰队指挥官查尔斯·哈特曼海军少将点点头下令:“撤退……”

舰队立即向东南方向退去。

“长官,明天继续按流程提供8艘驱逐舰?”

“就这样安排。”哈特曼沉声道,”明天如果陆军动作还能如今天这般麻利,我们就多接应些人,今天一共上了多少个?”

“每艘船125个轻伤员,一共500人,耗时好像不到20分钟。”

“明天每条船接应200个,争取半小时完成任务,这样就能带走1600人,明天1600,后天就可以是3200人。”

参谋长怀特上校皱眉道:“不可能无限制翻倍上去吧?兴南港泊位有上限,就算全部停满也就是18艘,何况还不能停那么满。”

“一次性最多出动16艘,如果驱逐舰足够且撤退速度够快,可适当再多出动一批轮换。”

哈特曼解释道,”现在我们就这么点船,很难接应太多人。”

“即便这样,到月底也救不了太多啊,包围圈里还有近6万呐,我感觉他们的口粮最多维持到月底。”

“能救多少算多少。”哈特曼无奈道,”舰载机占不了上风,总不能让新泽西号或南达科他号去冒险吧?上次大战的经验告诉我们,战列舰面对空袭没有多少生存能力,连大和、武藏都顶不住,更不必说中共目前还有导弹。”

其实我们也有导弹。”

“我们?您指那些庞大、笨拙的小猎犬或黄铜骑士?”哈特曼讽刺道,”算了,等我退役能用上就不错了,我看上面对搞喷气舰载机一片焦头烂额。”

一说起这个,怀特也是喉声叹气。

美国海军技术转型并不顺利,有时甚至不是经费的事,就是因为受到技术制约。

海军未来趋势是导弹化、喷气化、智能化,这条路看清楚很容易,但实际走起来却磕磕纤纤。

导弹化吧,防空导弹不实用,反舰导弹拦不住,面对上游—1反舰导弹,专家们绞尽脑汁试图拦截,效果总不好,就算偶尔有点进步,过两天中国出了什么新改型又管不住。

反舰导弹技术扩散使目前的高强度海战变成了相互拿大锤砸鸡蛋的游戏。美国人确实可以多造船,但再多船也顶不住导弹。

本来还能依靠制空权提前把导弹艇扼杀在摇篮里,结果朝鲜制空权都丢了,海军大船根本不敢大摇大摆靠近海岸线,生怕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突然杀出几条导弹艇让人吃不了兜着走。

美国海军是舰载机喷气化先行者,但几款舰载喷气飞机都证明完全不是岸基战斗机对手,尤其志愿军的J—1/J—2亮相后,美国空军深感头疼,觉得F—86以前的飞机完全落于下风,非得F—95或F—100才行。

天可见,美国国内F—95+F—100还不到300架,海军更一架可以匹敌的喷气机都没有,好多时候还得指望F4U卖命,这不让人白白去死?

空军下达了979架F—95订单,237架F—100订单,原准备1955年底前完成最终交付。

随着陆军开始加速购买英国高射炮,空军也逐渐陷入疯狂,范登堡下令所有未完成的、F—95前的其他订单统统砍掉!全力保障F—95和F—100生产,余下的800多架新款喷气机订单必须压缩到3个月内交付!

万般无奈的飞机厂一边加速,一边启用三班制作业,这场景只有珍珠港事变后才见过,到1944年美国国内生产就完全恢复到常态节奏时隔近10年后重启三班制,所有工程师和工人都一脸范然,好多人在偷偷打听:空军在朝鲜是不是输惨了?

但就算胆子再大的人,也不敢设想在朝鲜完全丢掉制空权、B—29被人如同打火鸡一般捧下来的空军是个什么场面。

空军一发,海军也坐不住,一方面催促赶紧飞机公司交货,另一方面也绞尽脑汁想办法完善自身导弹体系。

一天不能取得导弹领域的优势,一天就是个心病,菲克特勒甚至都动脑筋想委托牛牛去采购中国红旗防空导弹技术和成品了。

“林总,情况已基本查明,美国人出动了驱逐舰去港口偷运,停留时间很短,一个个跑得和兔子似的…”

“这样搞一趟能撤走多少人?”

“应该不会太多,大约几百个。”

邓华道:“人确实不多,但每天这么老鼠偷运也不是办法。”

韩先楚道:“或者让海军把舰队拉过来,炮击兴南港吧?反正也是美国鬼子违约在先。”

林彪不动声色道:“海军有什么意见?

“北海舰队去配合东海港登陆,今天肯定没办法拦截,不过林副主任给舰队留了秘密武器,如果明天晚上美国人还敢这么干,那就试试看新战术的威力。”

“转告舰队,好好打,不要着急!有把握就吃掉它,没把握吓阻或骚扰也可以。”林彪道,”靠这种老鼠偷运能成气候么?不能!”

罗荣桓道:“虽然美国人靠偷运接走了几百个人,但反过来说也说明他真是害怕了,堂堂世界第一海军都不敢在白天大张旗鼓去接应,不管从哪个角度解读,都说明我们给予了足够压力。

让包围部队别急躁,该怎么打,还怎么打!”

10月24日,战争进入第四天。

施贵宝亚洲总监帕克·格林悄然抵达香港,一见面后,他提出的要求让对接的舒自清吓了一跳:从明关开始,对施贵宝药品输出提高到往日的3倍!

怎么突然一下子要这么多?”

帕克·格林道:“你们打得太厉害了,到处都是伤员,飞机轰炸又把库存给炸没了,远东现在缺少各类药品,参联会着急上火,与其从美国慢吞吞调过去,还不如就地采购!”

以往为防止供应商一家独大,美军后勤部门会保持适当平衡,医药采购通常分布在多个供应商,施贵宝在吗啡领域有较多份额,但青霉素等消炎药体量不大。

更重要的是,大战结束7年了,美军一直没怎么打仗,更多还是消耗当年留下来的库存,以辉瑞和强生最为大宗。

朝鲜战争爆发后对药品需求陡然上升,消费完库存后,施贵宝趁势挤进消炎药领域,并不断扩充份额。

由于总体采购数量都在增长,其他各医药巨头也都在增长,所以施贵宝增长多些并不突元。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